中国和美国的实力差距有多大?
引自一篇两年前写的类似问题回答:
中国追上美国,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综合国力追上美国。体现在整个国家能拿出的全部经济,军事,工业,资源,科技等等硬实力之合力,能同美国全面抗衡。即,以十几亿人之力,和三亿多人在全球达成均势,形成两极格局,这个快了。
第二种,发展指数追上美国。体现在国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等各方面达到美国的水平。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必须达到美国的几倍,这个则遥遥无期。
所以中美差距这个问题,同样有两种解释。
如果你比较综合国力,那你看GDP,工业产值,钢铁产量,基建,超算,自然指数,专利申请量,军事质变,一年下水一个法国海军,恐怖的战争物资和人力动员潜力。你就会觉得中国强大了,已经可以和美国对着干了。
如果你比较生活水平,那你看到还有很多农民,建筑工人,基层上班族们,他们拼命工作996,却只能维持一个普通生活,微薄的薪水,不敢生病,房价让人喘不过气。不少偏远山区依然存在极端贫穷,温饱和基本的教育都成问题。这时,你就觉得中国远没有强大,离发达国家还远。
这都是真实的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是十几亿细胞组成的巨人,拥有无比磅礴的力量,一举一动震动世界东方,但你得明白,这是体量堆出来的。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我们GDP大概是美国的七成多,咋一看好像差距不大。
但不要忘了,我们的人口是美国的四五倍。
换言之,我们每年用四五倍于美国的人口创造出的财富,仅是美国每年的七八成。
为什么?中国人比美国人懒吗?
用脚趾头想都知道不成立,无非就三个字:
利润率。
美国经济什么模式?
农业上,因为平坦而集中的耕地和草原,美国用极高的商业化,集成化和机械化,把种植畜牧业的生产效率拉到极致。全国占比不到百分之二的农业人口,却撑起了一个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为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节省了大量人口。
而制造业就更离谱,很简单的例子,到现在为止,我们能买到的每一台电脑,都用微软的系统,每一部手机,系统不是用苹果的IOS,就是谷歌的安卓。
从服务全球的GPS,到谷歌全球软件生态,到阿法狗、GPT,Facebook的全球社交圈,半导体巨头高通、英特尔,航空巨头波音,军事巨头洛马,太空巨头SpaceX,传统汽车通用、福特,新能源巨头特斯拉,等等等等,数不清的科技巨头。
美国人把科技,还有科技的先发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高效的赚钱效率,超高的利润率,远不是我们十年前主打的“世界工厂”,一根吸管赚一分钱,卖一亿根这种能比的。
所以为什么,美国科技可以这么强?
这又要扯一下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美国本土完美避开两次世界大战,一边卖军火卖石油卖资源,一边全力吸纳欧洲科学家。
大批人才逃避战乱来到美国,直接让美国教育科技事业起飞。
一大批名校崛起,一大批科技巨头崛起,整个社会生机勃勃,报纸上全是“新经济的胜利”,科技的飞跃,为美国带来一个黄金年代。
一连串的,科技带来行业利润率提升,于是就能开出更高的薪水挖人,所以现在,各国顶尖的人才就想去美国,就想去硅谷,美国在很多人心里已经变成美好生活的象征。
如此,人才优势又继续保障科技优势,良性循环。
现在有人说,美国在走下坡路了。
但就在前几年,疫情前,在所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都在百分之一上下徘徊,有的还负增长的时候,美国如此大的经济体量,人均到了七八万美元,每年还能保持百分之三上下的增长。
星链计划的一箭六十星,猎鹰重型六十多吨的离谱运载能力,时速一千二百公里的超级试验高铁,五角大楼的无人机蜂窝战争理论,只有美国,才有这种身处科技最前沿的探索思维。
除了这些硬实力,现在美元仍然还是世界货币,长期绑定石油,美联储一举一动牵动世界呼吸,华尔街一跌一涨连接全球神经。
美国的发展一点都不慢,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些年的崛起,美国会和这个地球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
确实,我们说美国连个像样的地铁都没几条,但我们得明白,这是胜在制度。
美国人口不到中国的四分之一,却有极其发达的全国公路网,极高的人均汽车拥有量,全球遥遥领先的民用机场数量,公共轨道交通不是没技术,而是没市场。
毕竟资本家满脑子钱,当然不会像中国政府一样,哪怕在偏远山区都要建亏损运营的高铁,高速公路和网络基站。
包括我们提到的移动支付,数字经济,确实,能建成这样一个成熟而庞大的体系,放眼全球,中国独一份。
但方便之余,我们也应该明白,这归根到底还是技术应用,不是技术研发创造。
美国一纸仲裁可以让中兴一年利润打水漂,高层换人。
我们引以为傲的这些数字化系统,如果没有了互联网根服务器,没有了电脑手机和各类终端设备,没有了各类智能设备芯片,根本搭建不起来。
而这些硬件,这些最能决定话语权和最赚钱的行业,恰恰是我们的弱点。
就像我们工业产值世界第一,钢铁产量更是占了全球半壁江山,都严重过剩了,但我们每年还要从德国、日本进口大量高精度钢。
现在工业规模已经举世无双了,我们还要从国外买精密机床,实验器械,大型医疗设备,手机芯片,民航飞机,而这些东西,恰恰又很贵。
为什么卖这么贵?
因为找不到替代品,你只能买他的。
你织衬衫,做鞋子,开日用品工厂,这些是没有门槛的。人家印度、越南努把力,规范规范,也能够得着。
但是你芯片,5纳米和50纳米的差距,你造的东西就是卖不出去。
确实,我们完全造不出来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上至航空发动机,下至各类芯片,碰到紧急情况,我们能造出来应急。
但市场只会为最好的那几家掏钱啊。
虽然也有国产医疗器械,但是你本国都卖不出去,更别说出口卖给国外。
虽然也有叫不上名字的国产芯片,但是在华为麒麟出来之前,所有人买到的只会是高通和苹果A系列。
确实,得益于社会制度和人口规模,我们在很多方面比美国做的好,但我们仍然要承认,单论科技的整体硬实力,我们离美国还很有差距。
生物制药,半导体,材料工艺,汽车工业,航天航空,精密机械,医疗设备,卫星通信等等等等,各行各业,美国几乎没有短板。
这些直接能反映出美国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这些基础学科研究的高水平。
这是我们都懂的道理:基础科技是文明的力量源泉。
人类今天之所以能从刀耕火种走到现代,根本上在于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学科的产生和进步。
任何文明,无论经济,军事,还是文化,无论什么领域,什么行业,只要想强大起来,根本上靠基础科技。
而显而易见,科技来源于人,或者说,来源于受过教育的人。
一个文盲,再怎么努力都搞不出电脑系统,搞不出人工智能,搞不出航空发动机。所以,科技的本源又是教育,越前沿的科技,需要的人才就越顶尖。
正如任正非所说:“搞基础科技,光砸钱不行,要砸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本质还是砸教育。”
我们自豪于这些年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但其实你看看韩国日本,类似的经历不是没有。
日本二战后百分之十以上的经济增速也有过,巅峰时期经济总量甚至超过美国百分之六十,同时,完成这一奇迹他们只用了三十年,可怕吗?
包括二战后的欧洲,一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重建了家园,经济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又迅速成了发达国家,虽然也有马歇尔计划的功劳。
反观中国,建国七十年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经济发展那么迅猛,总量已经排到了世界第二,可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才勉强够上一万美元这条线。
虽然不愁温饱了,但房子还是买不起,医疗负担还是重,社会福利还是不行,穷人还是遍地。
所以怎么别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就这么容易,我们就那么难?
然后就有人开始说中国GDP都是虚的,都是泡沫,靠房地产了。
哪个国家在经济飞跃期没有房市泡沫,显然这不是原因。
搞明白这个问题,无非就是搞清钱,或者说利润,是从哪来的。
我们知道,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任何国家的致富都不只是闭门种地,埋头苦干,纯靠勤劳自己去堆积财富。
我们还要拿出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去国际上和别的国家分工,合作,交换,乃至竞争博弈。
正如二十年前的中国,都说八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中国人必须累死累活,中国生产的东西,要浪费大把实物资源。煤炭烧得浓烟滚滚,河流污染了,树砍了一片又一片,洋垃圾堆积成山,到手的钱没几个,可我们别无选择。
同期的美国人,有技术有工艺,流水线生产一架飞机费不了多大功夫,弄个电脑手机系统,研发点抗癌药,除了早期的研发,后期又有多少成本,可收费却惊人。
想要高利润,就必须要高技术,必须要高端产业。
就像日韩西欧那些国家,人口少,几千万一亿出头。而且基本的文化普及率也比较高,近代化教育很早就搞起来了。
比如日本,美国的制裁一松手,马上进出口加工业就搞起来,立刻就有能力去爬高端,很快在半导体,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汽车行业这些领域取得成效。
索尼,佳能,本田,丰田,三菱重工等等等等,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研发设计,高利润足够让他们一亿人口的收入水平高起来。
这不意外,一个小国,只要在几个产业上做到国际先进水平,因为人口少,靠着这几个王牌产业就可以撑起国民经济,成为发达国家。
那有人说,别国人少,分蛋糕的人少,但是做蛋糕的人也少。中国十几亿人,做蛋糕的人也多啊,怎么就不能振兴科技,搞高端产业呢?
这就是刚刚提到的第二点,国民素质。
看看刚建国的时候,中国的百姓是个什么样子。
别说受过什么教育了,街上一抓一大把目不识丁的,农村封建迷信都没有完全扫除,根深蒂固。
这样的国人,连去工厂踩缝纫机都勉强,你去谈高端产业?
大炮没有车拉,就用驴,阅兵好不容易凑几架旧飞机,寒酸着来回飞,国民经济全是农业,工厂根本看不到,那时候,我们甚至连印度都不如,印度好歹还有英国留下的工业。
就是这样一个起点,在苏联的帮助下,我们开始建立工业基础。再后来,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中国加入世贸。
而这时候,中国人才刚开始进工厂,去靠低端制造挣钱,去解决温饱问题。
别国的崛起,是一帮穷大学生,去创业,学技术,争夺高端市场,走向发达国家。
我们的崛起,是夜学加扫盲,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恢复高考,办大学,培养穷大学生,再去创业,学技术,最后才去挑战发达国家。
不仅如此,因为技术崛起晚,别人已经靠技术的先发优势占领了市场,甚至在不少有用户粘性的行业,已经形成了垄断。
一个浅显的例子,Facebook之于世界,已经相当于微信QQ之于中国。这个市场几乎已经没办法抢了,除非他们自己作死。
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更好的技术,更独特的优势,作为科技行业的后来者,我们步履维艰。
这样看来,七十年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慢了。
今天的我们,可以说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仅次于美国了。
但按照我们的人口体量,世界第二远远不够,要支撑起十四亿人全面富裕,需要的是一个多么大的蛋糕?
最简单的道理,我们看华为,阿里,腾讯,百度,格力,小米,字节跳动,乃至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等等等等,这些公司,薪资不低吧?
现在中国不是没有有实力的企业,我们已经在全力摆脱过去的“世界工厂”模式了,而且已经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效。
现在仅华为员工就有十几万,一个技术团队就可以上百人。
但问题是,中国人口更多。
中国拥有巨量的中产阶级,还有大把的富豪,把这些人拿出来单独组一个国家,也能搞出一个人口过亿的发达国家。
但是除此之外呢,中国还有大把大把乡镇小企业,低端制造企业,做日用品外贸的,做衣服,做鞋子,组装电子元件的,等等等等。
这些地方,有大把大把因为历史原因,文化程度不高的中年人,除了体力劳动别无选择,他们扛起一个家庭的重担,然后盼着他们的孩子好好读书,以后能摆脱这样的生活。
因为历史原因,你会发现,那些发达国家存在这种普遍现象,父亲和儿子,乃至爷爷和孙子,在文化水平上可能差不多。而在中国,文化水平则一代高过一代。
大量的七零后八零后,今天依然是社会经济主力,而他们的文化水平,肯定是普遍不及九零后零零后的。
由人口红利转向科技红利,由全球产业分工的中下游爬到中上游,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导向型,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再过十年,等七零后八零后退出劳动力市场之后,中国劳动力人口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将逐步接近发达国家。
乘以如此巨大的劳动力人口基数,绝对值会大到何种地步?
如此巨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群体,有没有可能创造一场空前绝后的科技盛宴?
在这十年的基础上再过十年,也就是2043年,所有的高素质劳动人口,事业基本都稳定了,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不妨畅想一下最理想化的可能:
低端制造业,随着中老年人慢慢退出劳动力市场,不少小厂,代工厂慢慢会无法生存。生存下来的,也都会高度自动化,流水线化,AI化,或者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环境会变好。
中高端制造业,如果转型成功,将会诞生一批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必须靠技术吃全球饭,挣高利润,创造出一大批中产阶级,养活一大批人。
中产阶级的扩大,能迅速拉动消费内需,他们就愿意花高价去理个发,花高价去吃顿饭。
那么自然而然,中国人也能像美国人一样,去饭店端个盘子都能月薪过万。
原因很简单:
整个社会的工资水平提高,物价和服务的价格就会提高,但二者却不是同幅增长。
收入相较于过去,提升的部分,实际上是靠技术榨取的全球利益。而这些利益通过消费,实际上是平分给了制造业人群和服务业人群,所以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都是增长的。
然后是自然村落的大规模减少,农村老年人的自然衰减,耕地利用的商业化和机械化,城市化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那么这样一个国家,自然就是一个发达国家。
但是,今天的我们,能不能保证所有事情都一帆风顺?
再回到这个致命的问题。
科技,科技,科技。
回顾中国这二十多年的突飞猛进,究其本质,我们其实只是在做一件事:把一个庞大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国,仅此而已。
我们过去的发展,本质上只是一个恶补西方科技和工业化基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学渣,去恶补课本上的知识定义和基础习题,模仿别人的步骤,有样学样,从30分提到70分。
而现在,如果我们想冲击90分,甚至达到美国的100分,过往思路已经没用了,我们要开始刷拔高题库,要自己去摸索,总结千奇百怪的解题思路了。
实际上,这件事我们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在做了: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靠什么?
实体经济。
只有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才是立国之本,而制造业,又必须爬到高端位置,爬到上游位置,有自己的品牌才有丰厚的利润。
如此,我们必须得有核心技术。
现在,或许我们敢说,我们是全球仅有的几个80分以上的选手。
显然,现在我们正在往90分乃至100分努力。
也显然,美国一定会阻止。
因为在现有的基础科学理论下,发展出来的各大产业是有限的。在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下,地球的资源是不够的。
奥巴马说过,如果中国变成了发达国家,这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全世界就七十多亿人口,而且大部分人口还没多少消费能力,每年各行各业的需求就这么多,市场就这么大。
如果中国汽车,精密仪器,医疗器械,在全球都具备竞争力了,那就是在砸德国,日本饭碗。如果中国半导体芯片,卫星导航系统,电脑手机系统,软件工程,生物制药,航空大飞机产业强大了,就是在砸美国饭碗。
显然,中国的人口体量能保证,全领域行业都能有足够的人去搞,一旦中国全面转型成功,将是所有发达国家的噩梦,尤其是美国。
所以,只要中国还要继续发展,还想往发达国家走,和美国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激烈,这点确实也在这些年得到了印证。
我们必将面临一场持久战:
这场斗争如果中国胜,我们将创造历史,成为这个星球上空前强大的人类文明。而且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美国的下场可能会很惨,因为这个国家目前唯一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于“美国第一”的信念和自豪感,美国有全世界最杂交的文化,这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拼接国家。
如果美国不再世界第一,经济和科技优势不再,这个国家就会有非常大的概率陷入内斗和分裂,首先第一个站出来的也许就是加州。对于美国来说,要么世界第一、人类灯塔,要么一败涂地,一盘散沙。
但是,如果中国败了,我们将继续卡在现在这种转型转一半的尴尬状态,困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中,高不成低不就。
一方面高利润科技巨头数量不够,另一方面随着印度越南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中低端产业又开始有新的挑战者。
接踵而来更糟的是: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劳动力日益不足,沉重的养老问题。
现在长期的内需乏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会信心不足,如此,消费行业就起不来,失业率上升,工资水平下跌,就更会导致社会信心不足。如果没有外部力量介入,这个过程就不可逆。
而经济下行遇冷,必然导致房市地皮遇冷,就直接影响政府财政收入,体制内的薪资,未来的养老金发放,所以延迟退休现在已经开始了。
如果以后再出现房贷断供潮,市场肯定是消化不了这么多法拍房的,那么银行资金回流链路就会压力叠满,银行和金融体系带来的信心打击是巨大的。你敢想象会不会有一天,银行开始没那么多钱给你取了?
所以我们看,发展到现在,其实我们已经问题一堆。
还是任正非的话:“如果我们不搞好教育的话,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
而中国的教育搞得好不好?
很难说,真的很难说。
我们看到,每年中国有巨量的大学生从五湖四海,从农村,到城市,到今天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和工程师群体。
但与此同时,世界前十的大学,中国没有,诺奖级别的科学成就,中国凤毛麟角,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中国更是远不如美国。
甚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却还是最大的人才净流出国,而主要的流出对象,就是美国。
现如今,在美国入籍,工作,乃至做出成就的华裔科学家已经不知道有多少,而与此同时,国内科研圈还存在官僚主义和效率阻碍,科技人员的待遇还是上不去,科技龙头企业,以及科技行业的商业环境氛围和美国差距仍然是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大学的扩招也似乎只是让高等教育的基础文化普及意义,逐渐大过了科研深造的学术意义。
典中典了,中国总是量大于质。
我不知道缺乏高端战力会对这场转型产生多大影响,也不知道这种局面会不会改善,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改善。
这是一场持久战,中国经济已经开始放缓了,而现在我们的人均GDP仍然才刚达到世界平均线。
未来怎么样,我不知道,也许比乐观主义想的差,比悲观主义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