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后的烂账是怎么处理的?

发布时间:
2023-08-25 12:31
阅读量:
27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清理外债,直接吓一跳,从清朝沿袭的债款高达64亿。而这些,还是有确实担保的外债,没有担保要扯皮的外债还有8个亿银元。

当时国民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3个亿,也就是说全国四万万人民不吃不喝20年,才能勉强还完(经济没有快速腾飞的提前下)。

那么,这么大一笔债务从何而来?最终又是如何解决的?


借债小能手清政府

与一般人想象中的不同,清朝除了各种战败赔款,在其他方面也曾多次向外国借款。并且由于地大物博,市场广阔,是各国眼里上好的韭菜,列强都争相向清朝借款。

如果不算战争赔款,清政府真正意义第一笔外债,是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道台吴健彰向上海洋商借款的银洋13000元。

这笔钱主要用于雇佣英美船3艘围剿太平天国。当时吴健彰上奏后,咸丰帝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清朝自乾隆这位“败家子”挥霍无度后,清朝正式由盛转衰,再加上乾隆后期各地农民起义、白莲教起义,清朝疲于奔命,光镇压起义军队的军费就高达2亿两白银。

更何况,咸丰时太平天国占据了浙江、江西、安徽等经济重地,对清朝的财政税收可谓重创。所以,在财政周转不灵时,食古不化的清朝也想起了借外债这件事。


为了平定太平天国,清政府默许各地找洋行借钱,在法理上给予承认,但要求自己借的自己还,不让中枢帮忙擦屁股。

这笔钱其实不多,不过数百万两,真正大头在于左宗棠西征收服新疆,前后共借了6次,总计1600万两。另外在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也向外国银行借了不少钱。

除此之外,在兴办实业、修建铁路、修筑工程等方面,各地也多次筹借款项。截止甲午战争爆发前,笼统借了60几笔,大概有5300万两白银。

有意思的是,一般人借钱很难,求爹爹告奶奶的,清政府借钱却很简单,英美德等国为借钱给清政府早点就此掐起来,可见大清的确是借债小能手。


当然,这些“小债”对清政府来说不过疥癣之疾,慈禧少过几次生日就能还上。真正让清政府跌入“还债”深渊的,还是巨额的战争赔款。

  • 鸦片战争失败,签订《南京条约》,赔偿英国2100万银圆。
  •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 八国联军入京,签订《辛丑条约》:向英、美、俄等11个国家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39年还完。

还有诸如《北京条约》、《烟台条约》、《伊犁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各国列强举起刀叉,口水横流,势必要彻底榨干大清的每一滴血。


这么多钱,清政府一时半会根本还不上,各国列强又“好心”地提出了分期还款的办法,同时,大方表示可以借钱还款嘛。

不过,借钱不仅要付利息,还要让度政治权利,如修筑铁路及使用权利、港口、航道使用权利等等。为此,清政府落入了“以贷养贷”的怪圈,光各种借贷的利息就喂饱了饥肠辘辘的各国列强。

可即便背上了巨额债务,慈禧等掌权者依旧不愿意简衣缩食,反倒加大了对民间的剥削。可谓是四万万人一起过上了“还债”的生活。

也因此,社会矛盾加速激化,最终于1911年爆发武昌起义。偌大的清政府,仅仅一年,便宣告灭亡。


“接盘侠”民国政府

1912年2月12日,年仅六岁的小溥仪在隆裕太后的带领下,在养心殿宣读了退位诏书,建立296年的大清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那大清都亡了,欠下的一摊子烂账是否可以不还了?曾经许诺让渡的权利是否可以收回?

当然可以,只要力量够强,决心够大!

不过很遗憾,当时接替清朝的民国政府尚且自顾不暇。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虽有大义名分,但枪杆子却不够硬。腐朽的清政府是被推翻了,但中原大地也陷入了龙蛇起陆,军阀割据的状态。


自身实力不足,只能请外援。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孙中山在成立中国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当天,就发表了《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一文,不仅接过了清政府所有的外债赔款,还承认了列强的特权。

凡革命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革命前以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孙中山《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

孙中山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但依旧没能守住革命成果。他于1912年1月1日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仅仅任职1个多月,就让位于袁世凯。

毕竟,袁世凯可是掌握着北洋军阀。所以,这段时间民国政府又叫北洋政府。袁世凯担当大总统后,手里倒是有兵,却依旧不敢跟各国列强叫板,继续承认了清政府的债务。


其实这时各个不平等条约的赔款大多已经还完,只有《辛丑条约》签订的庚子赔款实在是太多了,清政府还了十年,还有7个多亿的白银没有还,再加上以贷养贷的贷款,数目着实不少。

北洋政府名义上统治全中国,其实内里乱成了一锅粥,各地军阀混战,百姓民不聊生。更令人无语的是,为了增强实力,这些军阀头头积极向列强贷款。

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主政期间,就向日本借了8次钱,总金额达1.45亿日元。为此,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史称西原借款。

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可能就要问了,晚清以来中国内乱频繁,又借贷养贷,那每年是怎么顺利还上这些外债的?


这就不得不提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个税种:关税。

自晚清大门被列强大炮轰开后,广阔的市场就向各国列强敞开,一批批外国商品倾销入国,其中产生的利益如山如海。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关税收入高达4300万两。

然而,这么重要的钱袋子却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从1861年英国人赫德开始,到1944年英国人梅乐和结束,整整63年,海关总税务司司长这关键职位都由外国人担任,海关自主权被列强无耻侵占。

这个税种不同于土地税、商业税等税种,纯靠进出口贸易产生,国内即便打得热火朝天,也丝毫没有影响列强对中国产品倾销,所以一直被作为各种外债的担保。另外,盐税也曾一起作为外债的担保抵押。


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具有列强买办性质的蒋介石等人,依旧选择做“接盘侠”,全权接过以往外债。

为了不做冤大头,当时国民政府成了专项小组,对之前的所有外债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所有欠款加起来大约72亿元,其中大头依旧是庚子赔款,截止1928年6月底,依旧还差列强57亿元本金及预计利息。

这些钱里面还有将近8个亿的烂账,即所谓没有切实担保的借款。对这笔钱,南京国民政府有分歧。胡汉民就明确提出:“凡北京伪政府所欠私人或团体一切债款,并无债券在外流通者,概不承认。”

既然扯不清,干脆就不还了,前任政府欠的糊涂账,凭啥要我们还?可惜,最终在蒋介石的干预下,南京国民政府依旧承认了这8个亿,并还到了1938年。


从这里看出,蒋介石这些买办阶级,在面对支持自己的列强时,骨头都是软的。

不过,在面对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时,蒋介石难得强硬了一回。

1934年,日本找上门来,告知中方各类欠款本息已达7亿日元,催促尽快还钱。但国民政府认为这个欠款有问题,一直拖着不处理,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干脆就不了了之了。

至于庚子赔款里日本的那份,国民政府一直赔付到了1939年,虽只有4000万日元,但基本上赔偿完了日本的庚款。对于这一点,只能说国际债务信用的确很重要,老蒋实在不愿意背上老赖的名声。

1939年,蒋介石终于宣布停止支付庚子赔款。这笔整整还了37年的巨额赔款,总计白银6.64亿两,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经济创伤。期间虽有各国退款一事发生,但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实在不必感恩戴德。

“硬气”的新中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霸气发出对外宣言: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其中,自然包含民国政府留下的烂账。当时国民政府共举借外债85项,‚债务总额约28亿银元,新中国全部否决。

毛主席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与民国政府对待“前任”外债截然不同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新中国重开天地的决心。


如此“硬气”,自然是因为我们足够强大。这个强大,不仅仅是因为多年战争锤炼出来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因为党和人民一心聚合而成的伟大力量。

清政府做不到,因为他们压迫奴役人民,民国政府做不到,因为他们是剥削压榨人民。所谓外债,根本不影响他们这些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全都由人民替他们承担了苦痛。在面对列强时,他们自然也无法发挥四万万人民的力量。

对列强不合理的经济掠夺说“不”,需要的是力量,但不仅仅只是军队的力量,更需要人民的力量。国家就是人民,人民便是国家。只有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真正让国家强大,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