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本科学历就已经超越了 95% 的国人,本科生还活的那么难?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8
阅读量:
22

你的描述就像是一个刚学会下象棋的初级选手,听说会下象棋的人只有5%,自己还是挺牛逼的,就去网上对阵了一天,结果受挫了,问为什么呢?哈哈哈,当然是因为和你对阵的都是会下象棋的啊,你这水平胜率能有5%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95%呢?

想起去年在大巴上,一个哥们炫耀他去过西藏,还出过国,然而大家都很漠然,毕竟这是一辆开往喀纳斯的大巴,在坐基本都是户外老驴,你说你去过墨脱才会有人感兴趣,西藏?有几个没去过?中国人护照持有率虽然相当低,但在座的各位应该基本都有。

也就是说,一开始你的分母就错了,职业篮球运动员就是长到一米九也是矮个,看台席上的众人再矮也不能突显出你更高更出色。你有一根脊椎已经在进化上超过99%的动物了,可那又有什么意思呢?你又不和蚯蚓抢吃的。

我得先捋一捋,难,究竟是一个主观感受,还是算一个客观事实。

你觉得难,可能是因为大家所处的圈子不同,你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本科毕业生,你在社会中面对的竞争对手既不是古稀之年的大爷大妈,也不是中小学生、襁褓婴孩,而是和你一样的年轻人,你并没有比他们更有优势。

一个自以为超过95%的普通本科生,只要去参加一场招聘会就会发现,其他人要么学校比较好,要么是研究生毕业,拿过各种奖,有海外经历,其他的本、专科生也很可能有着丰富的经验、漂亮的履历,到头来自己在这个会场里其实只是垫底的那一拨。

并且你所谓的95%仅仅指的是学历,而看你活的难不难的,真不如直接说是你的经济实力 ,你应该正视这95%中的大量例外:

有人胎投的好,已经富了二、三代,或者反过来,人家会生,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就算自己大字不识一个,也有着颇丰的生活费。再或者赶巧人家中了个彩票,虽然都是小概率事件,但各种例子也举不胜举,你和他们比也没什么优势。

还有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凭借着出色的先天优势或后天努力,也一样可以在社会中崭露头角,尤其在一些对学历要求不太高的行业,比如去做演员、模特、歌手、画家、运动员等。唐伯虎虽因高考舞弊被禁止升学,但也不影响人家作为一名画家名垂青史,齐白石貌似就没上过什么学。

即便是在学术界,只要人家努力到位了,贡献有了,即便没有所谓的“文凭”,也依然会被大家肯定,不是么?华罗庚就没读过大学,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数学家,沈从文好像也就只念过小学就去当兵了,中国有那么多科学博士,但是得了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却没念过研究生。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你学历高并不表示你其他的方面也比别人强,电焊工可以月入过万,小商贩也可以。如果仅仅因为学历差就要去否定一个人的努力和贡献,那这个世界真是太悲哀了,可能范进中举到现在依然还在上演,真变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限于以前的高等教育普及率,专科学历虽然被现今统计划到了后面那95%,但放到当年人家可是妥妥的前5%,平步青云,他们现在可能是一名厂长,院长或者校长、市长,是社会上的中流砥柱、精英阶层。你不会觉得自己有本科毕业证,就比他们强吧?

当然,他们能升到上述的职位,除了学历外,还有年龄(参见某家族二房对四房的碾压),年龄在实力里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年轻本科生是没什么资本与那些学历偏低的职场老油条抗衡的。毕业十年的普本生工资高过985应届生,毕业二十年的普本生财富积累,社会地位,也会碾压很多普通的博士。

就知乎而言,应该只有十几二十郎当岁的才会问“穿200块的鞋丢不丢人”这种问题,年纪大点的问的是“开五万的车丢不丢人”,不过他们应该是同一类人,只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拿来攀比的东西更贵了,他们要是上幼儿园就学会上网了,还会问出“使5毛钱的铅笔丢不丢人”这类问题。可见,不同的年龄经济实力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建议少跟这类人打交道,他喝矿泉水的时候,你买瓶冰红茶可能就会伤害到他。

年龄一般会正相关于工龄,或者叫资历,毕竟大家毕业的年纪都差不多,但这个也有例外的,我们镇上一个小孩比我小几岁,印象里他貌似就没上过学,打六七岁起就跟他爸修车,每天脏兮兮的,我才走出校门的时候,他已经修了快二十年的车,早已经在我们镇上唯一的汽车修理铺执掌门户了。

你只是学历比他高,但是在那个时间点你还是个雏鸟。

我们都不否认收入和学历呈正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读书、上大学的主要原因,但价值转换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院长就讲过,他们两口子当年由于读了博,事业起步晚,看着其他同学职场上风风火火,自己也焦虑,质疑自己的选择,然后慢慢追赶和超过,直到后来两个人都做上了高校里的院长,自信地跟我说肯定超过他们绝大部分同学,所以我一直都觉得,上学,真的很有用,有学历认证的,蚂蚁花呗的额度都能多几块钱。

现在的本科录取率估计都有40-50%了吧,个别地区都快达到80%了,哪怕把分母从考生人数换成当年的新生儿数量,按照2000年出生1770万人,2019年高考报名1030万。那本科生在全部同龄人中也有25-30%了,这还没算那些保送或者出国的,所以如果不是考了个很好的大学,本科真的没啥了不起的,本科连知乎学历认证的门槛都达不到。

至于你说活的难,我倒不觉得,所以我更倾向于,这个难,是你的主观感受。

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你应该也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日子。觉得难的,一般来讲都是实力配不上野心,对于你来讲很可能只是因为买不起外滩或者五道口的房子,或是开不上法拉利、兰博基尼。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那恕我直言,北上广深这些地方,本身人口在全国占比就不大,常住人口加一起貌似都占不到全国人口的5% ,论户籍人口就更少了,若是再扣除掉原有的城市土著以及郊县农村人口,剩下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即使你真的是社会上的前5%,想留在这些地方,也还是远远不够的。

建议摆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身水平,朝着一个看得到、够得着的目标努力前行,以后达成了再向上继续列目标,再继续努力,真心不希望你每天朝着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望而兴叹,结果想得多,做得少。

除了上述的实力配不上野心,也可能是因为你在所处的圈子中,属于比较下面的层次,才出现了管中窥豹或者叫一叶障目的现象,得到一个错误的信息——我不如别人。

其实能够作为本科毕业生,真的还是很好的,虽然谈不上超过95%,目前看超过一半应该还不成什么问题,值得肯定,只是被你超过的那一半不在你眼皮子底下晃悠,你没注意罢了。

比如那些真的没什么学历的,掏下水道、插稻秧、安空调水暖,还有流水线工厂什么的……

我在2013年的时候误入过一个流水线工厂招聘会:

HR对应聘者的要求是:能认全26个字母。

应聘者对公司的要求是:可以坐着干活。

双方都确定就可以现场签约,月薪4000。

那么这个活,我能胜任吗?能。那我会干吗?我当然不干。

我不干,是因为我有学历,我有更多的选择,我当然可以跟他们一样从早八点干到晚八点,但我也可以选择在工厂里做做质检,或者出去跑跑销售。我觉得后边这两个都比前面那个好,他们或许也这么觉得,但是他们没的选择。

太焦虑的话,建议少刷知乎,多上58同城,进入部落,加入那种普工大家庭。

那边的世界要远比这边更贴近现实。他们有一个晒工资条的话题常年处于热门,你去翻翻看,4000真的不少了。还能看到不少比你还小就离异带娃的在征婚。

人的视野范围,真的非常影响人的心情……

我同事W,是CAS的副研究员,她说过,他们家乡的医学院又给她递出橄榄枝,聘她做教授了,我说那你咋不去?她说因为那的教授还没这边副高拿的多。我的理解是,她知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虽然现在和周围的人比,略逊色一些,但还是坚信凤尾比鸡头强,那她就不必哀怨,也不必去整天纠结什么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这种问题。

鸡头我也有认识的,很多年前我的高中同学C告诉我,他是他们单位学历最高的——唯一的本科生(三本),我说,这么厉害?你们领导很器重你吗?他说那倒是,别人工资1500,自己1800,但还是很少啊。他这个鸡头就明显不合格,我觉得鸡头就应该坐井观天,目光如豆,傲视天下,舍我其谁。果不其然,这个C同学没当几天鸡头就辞职了。

我也做过一段鸡头,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动物园,因为我是那里唯一的研究生,所以同事们都不喊我名字的,直接称呼我为研究生。

后来我去了研究所,真的是人均985的地方,目前的课题组算是个比较大的team,除了在读研究生,还有十来个staff,除我之外全是博士。老板(PI)每次批评大家的时候都是这样:你们怎么这点事都干不好呢?你们可都是博士啊!然后余光扫到我,补充一句:除了**,但**也是硕士呢(很多次,非常多次)。这个硕士学历从此成为了耻辱。

还有更伤人的——有一次老板在开组会时说经费紧张,吐槽人工费太贵了:“在座的除了**,年薪都在30万以上吧”听完我就呵呵一笑,出去了,没错,这个**就是我,我要说听老板这么讲话心里不觉得有什么,也是假话,但我要说我属于社会底层,那估计就又是一个“不食肉糜”的典型了。

现实生活中,光是能在五星级酒店吃过自助餐这一点就超过大多数人了,只是我们吃的时候,周围的人也都在吃,没人瞪眼干看着,体现不出我们的优越感,甚至听到隔壁桌说上次来的时候怎样怎样,寻思,我才第一次来,人家貌似经常来的样子,瞬间情绪低落……

包括我也特别讨厌坐北京到上海的高铁,特等座、商务座的就不说了,二等座那群人在硬件配置或软件气质上都完全碾压我,让我倍感压迫,呼吸不畅,到了虹桥一上了2号线就好了,看,旁边这个哥们居然和我一样穿的迪卡侬的小衫和特步的鞋呢。哈哈哈哈哈。

还有只存在于微信里却几乎不联系的中小学同学,他们感觉更像是鸡尾,有人跑长途货车,每晚都睡在车里,也有人在城里骑着电动车送奶,工作时间是零晨1点到5点,还有人凌晨三点在倒垃圾(你倒垃圾只是负责扔下楼,他们则是负责装上车送去垃圾站),提醒一点我的老家黑龙江,冬天零下30度。一群人为了十块钱的东西集赞,还老是私信我帮他们砍一刀,发布着各种月薪不到三千的招聘广告,吸引别人的福利就是包食宿,跟我借个千八百块钱几年都还不上……

你感到焦虑是正常的,这或许正是因为你读了本科,人么,站得高,看得远,你见过的世面大,想的事情就多,想要的东西也就更多,就以考大学来讲,底层农民就觉得子女能考个大学甚至高职,可以离开农村就很好了,还会招待别人喝喜酒,在我们村的人眼里,上黑龙江大学和浙江大学也都差不多。而知乎上说自己读了个野鸡大学的,多半都是211,大家所处的圈子不同,没上985的他们就是会觉得低人一等了。

念过大学的我,除了橘子苹果,还能追求一下榴莲、山竹、释迦果,可我那些生活在东北农村的中小学同学并不会,因为这些水果他们连见都没见过,他们的认知决定他们根本不会想太多,工作也多是重复性的体力劳作罢了,他们只关心柴米油盐,能掏出一包十几块钱的黄鹤楼就能引起同伴的喝彩了。可这样的喝彩声即使再响亮也就是说明你的心态不如他们,并不能表示你活的不如他们。


抱歉了诸位,其实我只是因为看到有人在网上矫情,就上去怼了几句。我特别讨厌听人抱怨。因为在我看来,认何抱怨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自己的无能。

本科生都叫“活的那么难”,那专科生,义务教育水平的,活的算什么?

结果怼到最后,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又安慰了几句,仅此而已。

却没想到这个回答居然会破万,大家戾气确实都很重……

当然质疑声也不少,觉得完全是“跑题”或者把“艰难”归咎于毕业生自己。

我承认质疑是有道理的,因为我敲键盘的时候,就是单纯在攻击,并没去做什么剖析。

就按照质疑我跑题的几条评论,稍微的拨乱反正一下。

针对问题描述:

“但我觉得现在的本科生根本不具备稀缺性,一般大学毕业的刚工作月薪也就四千左右,这是为什么呢?我能想到的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太大,14 亿的 5% 有 7000 万人。”

认真回答:你说对了,就是不具备稀缺性,简直太多了。7000万什么概念?比法国总人口都多,可以在世界200多个国家里排到前20。

一个社会只需要一小部分精英就足够了,其他人只需要听话就行。

搞出这么多大学生,已经算是过剩了,最终大多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都只能降维,博士、硕士竞聘本、专科生水平的岗,本、专科生干着中专、技校的活。

我上面说了,我是硕士毕业,但是我干的活,大专生就足够胜任了。把我小学学历的爸爸叫过来培训几个月,应该可以胜任我90%以上的工作。

四千左右并不是一个学历的价格,而是岗位的价值,这个岗位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基本就这些钱,谁干都一样,并不会因为你多读了几年书,多拿了几个学位,这个岗就能变得多么的不一样,博士若去扫大街当然也是拿清洁工的工资,企业也没有义务为你的教育成本埋单。

你干的岗位在设立之初可能就是匹配技校毕业生的流水线岗,然而因为学位发放过多,你这个本科生被上边剩余的硕博士挤到了这里,接了这个活,因为你的同学大都都被挤到了这个层面,就导致你认为,这就是本科生该匹配的岗。

目前的经济没有你觉得的那么好,社会上并没有那么多岗位可供选择,为防止无业游民过多,满街盲流横行,才把原本已经名落孙山的这拨人通过扩招等手段继续留在学校里,方便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既提高了就业率,还降低了犯罪率。这你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不论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都要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送到大学里,一缓就是四年,以今年为例,新冠导致就业岗位更少了,眼看大批本科生将升级为盲流,所以今年研究生就又扩招了,原本名落孙山的同学又升学深造了,再缓三年,看看再说。总之是岗位越少“培养”的就越多,大有寅吃卯粮、饮鸩止渴的意思。

还有,千万别以为招生少了就对你有利了,实际上你的水平在所有考生中所占的百分位并没有变。要真的按照实际社会需求量来招生,你也就考不上本科了,你的问题很可能会变成“为什么中专学历就已经超越了 95% 的国人,中专生还活的那么难?”。

真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承认我讲话确实缺德,我会深刻反省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能让更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我觉得并不是件坏事,起码我就很喜欢上学,喜欢多学一点东西,这和是否要用于工作,拿多少薪水没关系。并且义务教育只有九年,你要是觉得上大学没有用,不值当,划不来,你大可以不读,把名额让出来,成全一个想上大学却考不上的同学。

最后,我还是坚持自己之前的观点,“难”好像并没有什么太客观的评价标准,主观感受占了大部分,大多数觉得活的难的,基本是实力配不上野心,实际已经能够匹配自己在社会中的阶层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