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觉得只要有超级中锋出现就会终结小球时代?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8
阅读量:
22

中锋低位背身进攻本身就是个“堂吉柯德式的美好幻梦”,这玩意更适合满足一些球迷的情怀,满足他们青春期被那个年代篮球打下的“思想钢印”。

低位背身进攻不但在进球集锦里看着爽,甚至在excel里也有迷惑性,毕竟超级中锋们命中率那么高呢。问题是篮球不是单挑赛,不是奥尼尔接到球后拱翻穆托姆博然后一个转身暴扣那么简单的事情。

低位背身进攻的问题:

1、低位拥挤易受夹击。

2、攻击区域狭窄,防御利于提前布置。

3、攻击位置接近底线,限制接球后的机动。

4、背身进攻,背身接球、运球,就会背对大部分队友和对手,视野受限。

5、低位主攻手接球后,如果进攻不顺,出球困难。

最终的结果是:进攻前置成本高、攻击手接球困难、理想中的巨兽单挑越来越难以实现、球的整体运转不流畅、进攻战术经常打死。

第一个问题,篮下拥挤易受夹击。

防守球员选位,大致可以理解为进攻球员和篮筐之间的某一点,从宏观上来看,防守球员以篮筐为中心向外分散。所以越靠近篮下,协防人越容易选择一个既能兼顾对位人、又能保证支援篮下的位置。所以基本可以理解为,越接近篮下,协防人距离你越近,这在物理上导致篮下是最容易遭遇夹击、协防的区域。

第二个问题,进攻区域狭窄、防御利于提前布置。

姚明进球集锦看的爽,甚至很多老球迷通过“选择性记忆”的方法放大了姚明的地位进攻,但在我的记忆里姚明的低位进攻非常憋屈。

受制于禁区,主攻手无法长期在内活动,所以地位进攻往往在“腰位”进行要球,这成了一个“我知道我要在这进攻,你也知道我要在这进攻”的游戏,

这,就在这,你知道,我也知道,因为在往里面是禁区你只能呆3秒,再往下走你都到篮板后面了,至于往外走,你离篮筐越来越远了,距离那么远你背身拱一路吗难道?你只能转面框,你就成了恩比德。

主攻手和对位人,俩人心知肚明的抢腰位攻击位,我抢好位置,球传过来,我开始持球进攻。个人认为贡献了当时一半以上的“防守强度”,这也是现在所谓“防守强度低”的重要原因,现在不会每个回合俩彪形大汉搞基一样扭来扭去肉搏去抢某个进攻位置了。

中锋的对位防守人很清楚给中锋的传球路线,因此可以想对轻松的进行干扰。这直接造成中锋大量接不到球的局面,姚明在内线接不到球的情况,难道这么快就忘了吗?即使是奥尼尔也有这个问题,奥尼尔大量比赛命中率高,总得分并不是那么高,就是这么来的。此外还会有大量的接球失误。

更关键的问题,篮球不是单挑赛,我知道你要在这进攻,那就不仅仅是中锋对位人一对一防守了,防守方可以更轻松的布置一对一以外的防守。



前面一个绕前,后面一个防高吊,看到防守底角的那个开拓者小后卫了吗,就像我一开始说的,协防人可以在对位人和篮筐之间选择也个位置,即兼顾对位人,又随时兼顾保护篮筐。姚明接球的一瞬间夹击就形成了,防守早就布置好了。

第三个问题,底线限制机动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不用讲了吧?

第四个问题,背身进攻背对队友、对手,视野被限制。

再次拿出我经常讲的98年G6爵士最后几个回合的进攻。这场比赛决赛最后连续3个回合让马龙低位进攻,统统被公牛识破。

第一个回合,马龙接球前一瞬间,皮蓬已经溜达过来夹击了,但这球罗德曼利用“我知道你要在这接球”扑抢了给马龙的传球,球出界了。

下一个回合,皮蓬夹击了马龙,马龙被迫在两个人四个手臂的挥舞下强行出球。为啥他这么惨,因为他脑后没长眼睛,他发现皮蓬夹击的时候,夹击已经形成了,所有出球路线都是高难度的。

再下个回合,大家都知道,乔丹夹击直接断球了。马龙球都攥在手里都被断了,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根本没看见乔丹,原因还是那个原因,他脑后没长眼。

对比一下乔丹的最后一攻。乔丹厉害不厉害先不说,所有协防人都很远,对比一下上面几张图马龙接球时协防人的距离。所有对手和队友都在乔丹视线里,你要夹击我就在你把胳膊湖到我脸上之前把球给空位的队友呗。而乔丹给公牛其他队友大概率是有传球路线的,因为公牛其他队友的对位人无法在“公牛球员和篮筐之间”选一个位置截断乔丹的传球。

有人又说了,被夹击我就出球呗,给空位队友呗。请你好好看看上面马龙三次被夹击的图,实际上出球路线上都有人,防守球员选位是在对位人和篮筐中间,所以如果主攻手在篮下接球以后,再想出球的话,出球路线更容易被截断。

而且因为这种夹击往往都是提前安排好的,防守方不会傻了吧唧让你身边队友空出来的,所以往往唯一一个空位队友,往往是在对角的底角。

比如公牛这三次夹击的安排都是如此。这个空位的队友还是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可能是一个艰难的有阻隔的传球路线,而且距离远,在对侧底角,中锋传球技术不佳,接球人一调整,防守轮转就到位了。不是所有中锋都是约基奇,一直手支开协防人的胳膊,另一只手单手一甩给,球划过半场的距离,对角空位射手在胸腹之间接到球不用调整、赶在轮转补位之前直接投篮。


时至今日只有约基奇能把这种横跨半场的向弱侧三分空位出球破夹击当作常规手段,其他中锋这种出球实际上只是存在于集锦里。

以上说的还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战略层面”的问题还没说呢。

低位背身进攻,因为“我知道我要在这接球进攻,你也知道我要在这接球进攻”,往往抢位非常激烈。多看当时比赛都知道了,内线主攻手拼命把对手扒拉到身后,清理出一条“所有人都知道”的传球路线出来,而传球手则在强侧45度三分线外一站,合球,把球举过头顶晃来晃去,时刻准备着当主攻手把对位人挤到身后的一瞬间把球传给他。

这样整个球的运转完全卡死了,“强弱侧”这个概念非常明显,球无法传到弱侧去,因为那就没法给低位主攻手传球了。战术缺少变化,缺少变招,而上面已经提到,低位主攻手向外出球也困难。

新世纪后取消非法防守规则以后,普遍的对低位夹击越来越频繁,水平也越来越高,普遍提升的后场、侧翼球员的身体素质让夹击变的越来越容易。

要位要半天,然后面对的是多种多样的夹击,提前夹击,接球后夹击,低位主攻手不放球不夹击、一放球准备开始发力往里拱了突然上夹击,被夹击了球穿出来,里面俩人又开始摔跤,又肉搏半天,好像又有机会了再传进去,夹击又来了,再传出来24秒很快就要到了,外线仓促出手,打铁,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最终的结果就是新世纪后,主攻手向外线的转移。

最后我再强调一点,上述说的是宏观上的状态,不是每个攻防回合,要以一场比赛、甚至是一轮系列赛,甚至一年的比赛来理解。

现在的恩比德、约基奇等人仍然进行一定数量的低位背身进攻,甚至因为三分球普遍的提升,收到夹击的程度会低于新世纪初,以至于这帮人背身进攻每回合得分非常高。

恩比德在2020赛季每36分钟我记得要打8次以上低位背身,每回合1.1几分,非常非常高效,仅考虑低位背身进攻效率的话,姚明还不如恩比德。

但这种低位背身进攻只能是偶尔打一打,是“配菜”,甚至可以说是出其不意,这不影响他大部分的进攻回合选择和哈登进行高位挡拆二人转或者在更远的距离进行面框单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