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说“我们的笔墨怎么好传到外面去?”为何会有这种想法?
和现在你敢在网上晒你家小美女的照片,评论区就一定会有无数人管你叫“岳父”一样——不想看到那些恶心的东西,你就别乱晒照片。
当时和现在还不一样。
现在大家啥美女照没见过,多清凉的照片没见过,早习以为常了;别说虚拟世界的照片了,谁上学是在“男校”,班里一个女同学没有的?
大学理工科相关专业,几十号人只有三五个女生都要被调侃“少林寺”了。
但在当时,平民家里的年轻女子都“男女七岁不同席”,除了农村干体力活的大脚妇女,城市里最迟6、7岁就要缠脚,弄成走不动路的残疾人,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人的性冲动是生理本能。
记得知乎的麦文学大神就提到过,当年青春萌动时,那时互联网还是纯文本的,几乎见不到图片——知道网友们能饥渴到什么程度吗?
女字旁的字都能让他们意淫!
没错。千万别敲“妳”,不然会有一群人发骚的!
所以,为什么探春她们不愿把自己的诗词传出去?
很简单,会有人意淫,会有不知检点之徒发出一些污秽的评论。
在那个时代,你被人意淫多了,你的名声就会坏掉——不然为何别人不意淫孙绍祖家的女眷,就你贾家内眷让人“口齿生香”?
事实上,哪怕是现在,你看看知乎那些知名女性答主的评论区……
只不过,现在我们普遍不把这种话当回事了;但在古代,你必须采取措施。不然,你就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对象!
比如,你看这诗好不好?
《唐多令-黛玉》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词正是黛玉一生命运坎坷的真实写照,我们看完全书,自不免郁结叹息。
但,在她年华正好的同时代人看来,会看到什么?
上阕见杨花“一团团逐对成逑”——逑,“君子好逑”的那个逑。什么意思还用说吗?
下阙更露骨:“叹今生谁舍谁收”。
不用那个时代,就现在,看到网上有个美女说“好羡慕别人都成双成对的,也不知道将来会和谁在一起”,你猜,回复她的会是些什么话?
那么,万一有个登徒子,看了这首词,一高兴,和你这么一首……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看似文采盎然、心思一般;但黛玉岂是简单的伤春悲秋?不知其生平,不知其见闻,看似句句相关,其实哪一句能和到点上?
不是知音,胡乱应和,本就令人恼火;万一家长见了,再给你乱点个鸳鸯谱……
那么,见到这首词,你是横眉冷对呢,还是任人传唱、把你们传成一对鸳鸯?
尤其是,如果将来嫁了宝玉呢?你将置宝玉于何处!
一旦被误解、歪解,不免会有一些善于联想的斗胆“揣摩”一下你闺中寂寞的样子: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标准的恨嫁女,不是吗?
瞧瞧,你,能有多寂寞、多想嫁人啊?!
你看,你就这样被“解构”被“符号化”了——哎呀贾家有个黛玉,年纪到了,恨嫁!整天写诗!贾家怎么不赶紧给她配一个如意郎君?如此下去,成何体统!
你看,越传越走样了。
你的形象在流言中被歪曲到一定程度,更出格的言论必然层出不穷。
万一再遇到个没下限的……哇,美女啊……怕什么“叹今生谁舍谁收”,我收我收……再给你一首淫诗,给你讲讲洞房花烛夜: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回眸入抱总合情,痛痛痛。轻把郎推。渐闻声颤,微惊红涌。
试与更番纵,全没些儿缝,这回风味成颠狂,动动动,臂儿相兜,唇儿相凑,舌儿相弄。
你是把他找出来打死呢,还是……忍了这口气?那你成什么了?
可万一搞出这玩意儿是南动王家的冤孽呢?
这些都还算是雅士。万一你的名字传到薛蟠这等人的耳朵里……
在那个极端保守的年代,风险实在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