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杀功臣是个人的品性,还是明初组织的原因?
首先你要明白,朱元璋刚开始并不想杀功臣。
在很多人眼里,朱元璋就是一个极度自私小心眼的残暴变态杀人狂,一直谋划着杀功臣,不念旧情……
朱元璋四十岁登基,执政三十一年,七十一岁去世。
但是他活着的时候知道自己能活七十一?
肯定不知道,他又不是神仙。
一个四十岁登基的皇帝,如果真的想杀功臣,那得加紧杀了,说不定自己六十岁就死了呢?有几个皇帝活过六十的?
然而从洪武元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整整二十三年里,朱元璋总共只杀了三个功臣,流放了一个。
哦,忘了说了,这里的功臣指受封有爵者,即洪武三年封的六公,二十八侯,三伯等人(后来其他人如蓝玉也晋爵了)
这三个人是德庆侯廖永忠,永嘉侯朱亮祖,忠勤伯汪广洋,被流放的是常遇春之子常茂。
朱亮祖这位老兄死的不算冤吧?勾结地方,插手政务,还欺君。
常茂是抽刀砍伤纳哈出,差点把劝降二十万大军的事情搞砸,给了个流放待遇,也不算过分吧?
汪广洋牵扯刘基死亡,很难说,就算是冤杀吧。
也就是说一直活到63岁,这二十多年朱元璋总共只冤杀了两个功臣:廖永忠同志,汪广洋同志,其他人都好好的。(刘基和徐达那不是老朱杀的,老朱也没必要杀他俩,烧鹅的事当段子就行了)
其他功臣非但好好的,还享尽荣华富贵:
常遇春女嫁太子朱标,邓愈女嫁秦王朱樉,傅友德女嫁晋王世子,徐达女嫁燕王朱棣,冯胜女嫁周王朱橚,王弼女嫁楚王朱桢……还有李善长长子娶朱元璋皇长女临安公主。
可以说,如果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二年死了,没有人能说他残杀功臣,因为没证据,反而还得把他吹得比宋太祖赵匡胤还仁慈,赵大杯酒释兵权,老朱可是和功臣们结亲家啊!
然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决定深挖李善长的事,这一年被处死的有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
你要硬说他们很冤枉,恐怕也谈不上,以李善长为例,对谋反知情不报,等于同党。
有人说,李善长很冤枉,因为他本来就是第一重臣了,就算胡惟庸谋反成功了,他还是第一重臣,有必要谋反吗?
然而问题在于李善长虽没有想参加谋反,可他的却不检举告发,持中立态度。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这没什么难理解的。对于谋反这种疑罪从有的大罪来说,只有参加和立即告发两种选择。
其实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已经有人告发李存义也牵扯谋反案了,但是朱元璋还是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下令不予追究。
可等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被杀的人就是真的冤了,蓝玉案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冤枉的。
难道朱元璋短短几年就发生了性格剧变?之前二十多年都不动手,等66岁了再出手?
性格原因恐怕解释不通吧?
这就要牵扯到太子朱标的死了。
朱标一死,最急迫的问题就是谁来当继承人?
最终,经过多方面权衡,朱元璋选定了朱标在世的长子朱允炆(朱标真正的长子朱雄英早死)。
可问题在于这群老功臣怎么办?朱标能压住场子,朱允炆一定压不住。
特别是这群功臣还和藩王有姻亲,谁敢保证他们不会起兵造反?
这种情况下,屠杀就不可避免,短短三年(洪武二十六-洪武二十八年),存世的功臣几乎被全部清洗,数量达到洪武朝被杀功臣的三分之二。
也就是说,朱标不死,这群人会活的好好的,还会得到重用,比如蓝玉就会是朱标的心腹爱将。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大杀功臣不是朱元璋的性格原因,不然他还和功臣们搞联姻?
组织的原因……有点关系,朱标一死,整个围绕他打造的体系就需要重新洗牌,不然后继者根本无法驾驭。
也就是说,换你在那个位子上,你也只能选择杀,只要你不想看见自己死后有人起兵造反。
朱元璋当年想给老兄弟们一场荣华富贵,子女互相联姻,却最终成了这帮功臣们的催命符。如果没有这些联姻,这些人本不必死的。
有人会说,朱棣不是照样起兵造反了?不还是没避免?
那就是朱元璋没想到朱允炆这么蠢,这样的开局都能输(建文帝能派人到燕王府上门抓人,朱棣被逼的装疯卖傻求活命)。
他把一切都考虑到了,唯独没考虑朱允炆这么废。
当然,朱允炆当初给朱元璋承诺的处理藩王的办法是五步走:
一以德争心,二以礼约束,三以权削地,四改动封地,五拔刀相向。
结果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死,七月份五王爷周王朱橚就被抓到南京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建文元年四月,一口气废掉了齐,湘,代三王,湘王被逼自焚,其余两王软禁。
六月,削岷王,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七月初,张昺谢贵直接到燕王府上门抓人……
朱元璋:当初说好的五步走呢?什么第四步改封地,第五步才刀兵相见……你这几个叔叔直接快进到第四步改封地了?还流放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