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曹丕篡汉以后,把献帝给放了,没杀也没囚禁,封个地,也并不严格看管。
刘备得知曹丕篡汉以后,毅然决然坚称曹丕一定肯定必须是把汉献帝杀了,于是给汉献帝立灵牌,举国发丧,整个巴蜀汉中之地都知道汉献帝死了。
小时候读到这里,感觉没啥,就觉着刘备有点浮夸,你怎么知道人家肯定死了,给一个活人举国发丧不太好吧,诸葛亮也不劝着点。
长大以后发现,这特么是一次政治博弈啊。
假设,汉献帝当时确实活着,且有一定的人身自由,那么按演义那种人物关系描写,汉献帝不出意外的,会想去投奔刘备。
一则你是皇叔,二则你有实力,三则你一直宣称匡扶汉室,四则你接过我衣带诏,那我一个大汉皇帝去投你,你肯定得接纳我,让我获得比在曹家那更高的权利。
而且汉献帝也不是没这么干过,李傕郭汜大交兵的时候,汉献帝就跑了,以皇帝身份跑的,意图去东方投奔包括曹操在内的其他诸侯。后来在曹操那里那么多年没跑,是因为看的严。那假如曹丕不看他那么严了,他一定还是想跑。
那假如他真跑了,脱离曹家掌控,他很自然的,首选去投奔皇叔刘备。
那假如汉献帝这时候去投奔刘备集团,对刘备是好事是坏事呢?
假如在早期,至少有助于提高集团名声,之后再说。
但在刘备拿下汉中以后,刘皇叔名扬四海,五虎将威震天下,诸葛亮智冠群雄,集团核心已经形成,民心归附,将士用命,刘备集团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具有体系的政治团体。
这个时候,如果汉献帝进入这个体系,势必会让这个体系不稳定。
如果汉献帝仍以皇帝自居,并且从刘备诸葛亮手里要过实权,这个体系会崩溃,因为这个体系已经围绕刘备诸葛亮建立完毕了,更改核心,势必牵动全身。再说,你汉献帝的水平怎么样,大家也都是看在眼里的,你真掌握了实权,这个集团也就差不多到头了。
如果汉献帝到刘备这以后,刘备仍然掌握大权,那么刘备和汉献帝都会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咦?你刘备不是匡扶汉室吗,现在汉室来了,你怎么也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了?而汉献帝要养老的话,在哪不是养,在曹操那边你总盼着夺权,在刘备这就会老实养老了?
如果汉献帝到了刘备这以后,刘备直接不接纳汉献帝,这也说不过去吧?
所以,以刘备诸葛亮视角看,万全之策,别让汉献帝过来。就现在这样挺好。
所以,以曹丕视角看,最好,能把汉献帝赶到刘备那去。反正我称帝都称完了,留着汉献帝也没用,我也不知道他过去会发生什么,但扰乱敌人对自己总是好的。
所以,曹丕出了这一手,留着汉献帝,给他机会远去。
所以,刘备要给出应对措施,又不能接,又不能拦,又不能杀,咋办?
我发丧。
汉献帝死了,我说的,我是他叔叔,皇叔说的,汉献帝死了,你别管我怎么知道的,我就是知道,因为我是他叔叔,我说他死了,你否认?你算老几?
所以,今后再有打着汉献帝旗号来的人,都是冒充汉献帝的骗子,因为汉献帝死了,整个巴蜀汉中人尽皆知的事,汉献帝死了,那会儿又没有人脸识别,又没有指纹技术基因检测技术,身份证都没有,传国玉玺还在曹丕手里,刘皇叔笃定汉献帝死了,你说你是汉献帝,你蒙谁呢?
举国发丧,这么大的动静,汉献帝活着的话他不可能不知道刘备给自己发丧这件事。如果汉献帝够聪明,他自然明白刘备此举用意,也就没有去找刘备的想法了。如果汉献帝不够聪明,看到此举,他会很迷惑,不知道那边发生了什么,也就不敢去找刘备了。我个人认为按照演义描写,汉献帝属于前者。
这样,汉献帝就真的死了,可能有一个叫刘协的人在某个地方享乐,也可能有一个叫刘协的人忧愤而死,还可能有一个叫刘协的人某日不明原因被刺客刺杀或者被下毒,那都无所谓,但汉献帝,确保一定是死了。
所以后续刘备理所当然的称帝,延续汉室,退一步说,即使刘备自己真的恪守臣节,坚持不称帝,这个应对手法也确保了自己这个政治集团不会立即动摇。
完美。
这就叫政治手腕。
我知道,这不过是我个人发散思维的遐想而已,各位看个乐,别当真,小说不是历史,如果没有这些遐想,那我干嘛不直接读历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