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自行车的fitting?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27
阅读量:
14

如今,越来越多的骑行爱好者产生了对自行车飞艇(Bike Fitting)的需求。关于飞艇这件事情,是运动的科学还是商家诱导消费的把戏?如何让飞艇结果发挥更大作用?不求助于车店,自己能否掌握飞艇技巧?

2016年我高中毕业,打算“鸟枪换炮”把山地车换成公路车。有一些“过来人”苦口婆心劝我:“买车之前呢先做个Fitting,然后锁鞋要去做个热塑......”我没听,哪怕到现在我已经开始给客户做Fitting了,自己却从来没有“购买”过Fitting服务。

不管你有没有做过Fitting,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理解Fitting的核心逻辑。

本文分为3个部分:

Part1:Bike Fitting的底层逻辑

Part2:Bike Fitting数据解读

Part3:自我Fitting指南

Part1:Bike Fitting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仅满足于在做完Fitting后技师帮你调整了车子的设定、换了几个零件,那算是白花钱了。

·单次Fitting的结果(得到的车辆设定)只是一个静态的解

·随着时间推移,你的骑行姿势是会动态变化的

以上两点表明:并不是做完Fitting、调好车之后就万事大吉了,你要根据时间推移,灵活调整部分车辆设定。

这个结论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花费几千去做Fitting得到的结果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对于新手,入门时调好的自行车设定,可能骑了一两个月就不再适合了。

既然Fitting得到的设定是不稳定的,那做Fitting又有什么用呢?在这里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Fitting的核心逻辑:通过自行车设定引导正确骑行动作的实现。在骑行时,无论是从伤病预防还是骑行效率的角度看待问题,评判的标准只有一个——骑行的动作(包括踩踏动作、躯干稳定性、姿势气动性)。

通过Fitting得到的设定:

1.可以看作是一个起点,能够让骑行者基于这个设定把正确的骑行动作给做出来

2.当骑行者在一段时间后形成稳定的动作后,就可以根据需求去调整自行车设定

因此我认为,作为Fitting技师:

一次成功的Fitting不仅帮助客户调好正确的自行车设定,更要引导他们形成对Fitting正确的认知、纠正骑行动作、告知未来可能的设定变动趋势。

作为消费者:

不要把Fitting作为单次的消费,Fitting的过程就像是上了一堂课,你要把课上的内容消化、吸收、复习,把正确的知识融合到未来的骑行中去。

Part2:Bike Fitting数据解读

做完Fitting,技师会出一份写满数据的报告,这份报告一般是记录了你拿去做Fitting那辆车的各部分参数,如果后续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更换了一些零件,或者做了一些调整,就以这份报告为基准,把数据进行更新。

如果要从整体上来了解自行车设定情况,其实只需要关注这张图就可以了。以中轴位置为原点,只需要关注坐垫位置和车把位置这两个坐标,就能够把整体的骑行姿态确定下来了(这是确定一个大体上的基本面,其余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有:车座宽度、俯仰角度;曲柄长度、锁片位置;车把形状、手变角度等)

车架尺码表

根据坐垫位置(Xs,Ys)车把位置(XH,YH),就可以对照目标车架的尺码表来计算这款车架是否适合你。

像这样的尺码表里也有很多数据,不过最终决定我们能不能骑的,只有REACHSTACK头管角度(图中D)、坐管角度(图中E)

计算公式

根据Fitting得到的位置坐标+尺码表来计算车架是否合适

1.计算坐垫位置

计算在目标车架尺码表下,坐垫前飘/后飘值

根据Fitting报告里的数据,坐垫位置坐标(XS,YS),那么在目标车架下坐垫的前飘/后飘值ΔX可以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

这是我们要看的第一个车架大小是否合适的参考值,因为坐垫前飘/后飘的量不宜太大,一般来说不要超过20mm

*车架选择第一要点:

|Y_Stan(90^0-E)-X_S|<20mm

2.计算把立长度、角度

车把位置坐标(XH,YH)

从头管顶部出发,要通过把立和垫圈分别在水平、竖直方向上延伸 ΔX 、 ΔY的距离来达到车把的位置。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根据车架的数据(头管位置)来计算需要多少垫圈以及把立长度、角度,才能满足Fitting要求的车把位置。

根据车架尺寸计算: ΔX=XH−REACH , ΔY=YH−STACK,根据图上几何关系计算,当加垫圈后到把立中心高度为h时,头管角度为B,把立长度和角度的计算公式为:

把立长度

把立角度

*要注意,这里的h并不是垫圈的高度,而是垫圈高度+1/2把立高度

根据上面的两组公式,就可以算出在目标车架尺寸下需要的坐垫位置、把立长度与角度,根据Fitting数据选择车架就是这样进行的。

Part3:自我Fitting指南

下面给出一些自我Fitting的技巧,让你在没有专业技师的帮助时也能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自行车设定。

1.座高的调整

座高指的是五通中心到坐垫中心的距离,很多人觉得座高只能通过坐杆的伸缩来调整,其实不然。坐垫的前后移动也会影响坐高:坐垫前移相当于坐高下降,后移相当于座高上升

可以根据下面这个公式来计算坐高。

座高=胯高x0.88,双腿自然分立时会阴部离地面高度即胯高。这个公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按照这个公式算出的座高太高,可能是大腿后侧腘绳肌的灵活度不足所致,可以适当降低座高。

2.坐垫前后调整

确定好坐高后,再确定坐垫中心相对于通过五通中心竖直线的距离(即坐垫位置的横坐标XS)。坐垫越靠后,踩踏就越依赖臀大肌发力;坐垫越靠前,踩踏就越依赖大腿的股四头肌发力。因此合适的坐垫位置对踩踏发力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你可能听说过调节坐垫前后的原则:当曲柄位于3点钟位置时从膝盖处作铅垂线通过踩踏中心位置

不过实践经验告诉我,这也是个不那么确切的经验法则,因为每个人动态踩踏时的踝关节活动的差异会让最终结果有所偏差。为了修正这一点,同时也让大家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坐垫前后位置地调整,我基于自己采集到的动态Fitting数据推出了这个公式(单位是毫米):

根据这个公式得到的坐垫位置能够更好的让臀大肌和大腿前侧肌肉发力平衡,从而引导正确踩踏动作的实现

3.确定车把位置(XH,YH)

由之前的1、2两点我们可以将坐垫位置坐标(XS,YS)确定下来,接下来根据自己的躯干长度和臂长计算车把位置,这样就可以根据Part2中介绍的方法来选择车架了。我同样基于Fitting数据拟合了计算车把位置的公式:

如果你的身材比例属于“大多数人”的区间,那么根据上面的计算得到的结果可以让你在选车架的时候不至于错得太离谱。如果你想要进一步通过Bike Fitting去优化自己的骑行,你还需要通过大量骑行的切身感受来调整,以及深入学习运动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的相关知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