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降价潮如此疯狂,预算 10 万左右买车,有什么推荐?
在这个市场购买整体需求量较低,厂商纷纷“内卷”保销量的场景下,10万级家用车性价比确实不低,值得入手。而在2023年的车市中,这个定价区间内绝大多数车型也早就有了十分吸引人的设计与配置。然而,对车市有一定接触的人或许会知道一个现象:同为十万级市场,有些车型确实有着极高的性价比,有些车型却仅仅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在一百多年的汽车行业发展与三十多年的中国当代汽车行业发展中,无论是电脑设计还是冲压工艺的成本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就让经济型车获得更加动感、夸张的车身线条与细节成为了可能。放在00年代,经济型车的外观只有些许冲压线条与更简单的平面,但20年代的现在,十万级别的车就能够拥有复杂、锐利的线条,或是流畅、贯穿整车的曲面。这些线条和曲面看似更多关乎于设计,但在量产车上的实现却更多关乎冲压技术与成本。
同时,不断降本、增质的中国供应链也让经济型车的内饰体验逐渐高级化、智能化。举个例子,收购了麂皮制造商的吉利,开始将麂皮内饰下放到几乎全系车型;成本不断降低的电子工业,让国内几乎所有的乘用车都用上了液晶仪表与智能车机。自主品牌之所以有对于消费者而言更高的性价比,核心其实就来源于相应供应链的成本降低——特斯拉与大众I.D.在中国更便宜、雪铁龙凡尔赛选择在中国生产输出欧洲,都与成本优势息息相关。
但就算摸得到的地方得到了体验飞升,十万级经济型车仍然是成本受限的产品类目。相比起较为简单的基础工艺与轻工业产业链,更注重专门化研发的车辆核心结构与用料在整车实力里也占了极大比重。相比起容易感知的续航里程、加速能力与豪华感,与安全性、应急能力、耐久性等同样重要的指标相关的核心结构与用料,却难以为大众消费者所了解,并仍然存在产品间的巨大差异。
于是不同的消费者就产生了不同的决策方法论——我暂且将消费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分为两大类群体:
第一类消费者,也就是最普遍的一类,在这一预算下的购车需求集中于实用,因此对车辆的核心用料与质量的确有强烈的需求。但这类人群没有多少精力考虑车辆的各种产品细节,因此决策逻辑通常是看账面数据、看口碑、看眼缘,或是使用传统“土方”(敲铁皮、听车门等)进行决策。这种决策更多机于口碑,那么保有量大的车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保有量大的车虽然一定不会太差,但它们也不一定会太好。它们真的能完全贴合买家的需求,并在安全性、耐久性等指标上带来优势吗?我看未必。
第二类消费者,则集中于对日常消费要求更高、更追求物有所值的年轻群体中。对于不少年轻人而言,购车会是他们人生中第一笔大开支。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也获得了更多市场信息,愿意花很多时间在决策上,并利用一切他们能获得的信息对产品进行综合考量——这就包括了拆解测试、碰撞测试、空气质量测试等在展厅或官方渠道基本无从得知的信息。
基于这些信息,他们往往能让自己买到的车的确更符合自己的深层次需求。然而信息不对等也是这类人群面临的困扰之一——市场同一定位产品纷繁复杂,并且大家也并不想付出无谓的试错成本。
懂车帝全新一期《懂车大爆炸》,就面向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汽车核心硬件与用料对10万级热销家用车进行了深度拆解和解析。这一系列拆解,暴露了这一市场中巨大的产品间隐性差异——大家看起来都光鲜亮丽,但某些车的偷工减料手法其实让一般人难以想象。
在这一系列测试车型中,我们也发现了几款的确值得推荐的车——它们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实力,在核心用料上更是充满诚意与良心——毕竟,舒适配置可以加装,但安全配置不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某些车的口碑崩盘与市场不认可一样是事出有因。
新一代思域HEV就十分值得我们的好评——这代思域一改往常的中国特供缩水风气,解决了上一代三厢思域B柱强度薄弱的问题,并且用料水准大幅提升。这带来了同级领先的安全性、操控性与整车质感。
安全性方面,思域拥有全场最强的车身钢材用料,这带来了整车安全性的硬件基础。同时,刚性更强的白车身也对操控性有一定的好处。另外,思域的前防撞梁采用了十分厚实的铝合金材质搭配大型吸能盒,同时覆盖率达到了全场第二的73.81%。这样的前防撞梁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低速碰撞维修经济性考量了。在中高速小偏置碰撞工况下,这样的防撞梁设计可以较好地将碰撞能量分散至另一侧纵梁,让整车车头吸能区充分吸能,进一步保障车内乘员的安全性。
另外,思域也是全场唯一采用了铝合金前副车架的车型,这一材料选择相信是基于车辆的重量分配与轻量化的考量。另外,思域的后羊角也采用了铝合金材质,这对减轻后轮簧下质量,提升操控感受有一定的帮助。
在车内用料上,思域比起自主品牌车型就不太占优势。在常受关注的隔音材料上,思域采用了更省成本的作风——大面积使用了回收棉毡,或所谓“黑心棉”。它的名字看起来或许有点吓人,但实际上,这种材质是由废旧的纺织品打碎拼合而成,符合国家标准时并不会相比发泡隔音棉有多少不利于健康的物质释放。然而,这类废纺毡虽然在制作时会进行防水化加工,实际使用时防潮性能依然不强,受潮后容易长霉生味,并且耐久性相比起发泡材料更差,耐久与隔音性能仍然和发泡隔音棉有一定差异。
然而,对于指标没有限制的消费者来说,就算思域有一定的用料不足,在这个价位内也能够被接受。综合而言,思域的机械性能与动力总成性能仍然能够充分地支撑它的定价,是一款值得入手的车型。
艾瑞泽8作为自主品牌车型中有一定认可度,但绝对不算是顶流的车型,在这次测试中却在许多硬件用料的指标上战胜了更多更加热门、口碑更好的车型——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文中的观点:保有量、口碑与车辆的实际性能的强相关并不一定成立。
艾瑞泽8的车身结构与安全性用料一样超出大家预期。在车身结构件的钢材强度上,奇瑞艾瑞泽8排名仅次于11代本田思域混动,“S级”超高强度钢用量较大,仅仅是下边梁后部采用了一部分低级钢。
另外,艾瑞泽8的防撞梁覆盖率达到了全场第一的水平,高于思域,达到了78.13%,并且借助一体铝合金防撞梁与两个大型吸能盒达到了30.29kg的吸能量。这样的吸能能力,可以让不损伤关键部件、不弹出气囊的低速碰撞速域进一步提升,为车辆的碰撞维修经济型带来更多帮助。
艾瑞泽8虽然没有大量使用铝合金底盘件,但是也采用了与思域类似的E型多连杆后悬架。这样的悬架结构带来了更高的调校上限,只要厂家愿意投入更多研发成本进行调校,那它就能带来更高的操控性与舒适性。另外,艾瑞泽8在内饰中采用了大面积的发泡隔音材料——论堆料,国产厂商借助供应成本优势可谓毫不吝啬。而对于车内隔音来说,只要不存在工程硬伤,更好的用料确实就可以带来更强的NVH水平。
如果你不那么在意广泛的市场口碑,更相信实打实的技术实力,那艾瑞泽8一样也是值得你考虑的车型。
然而,另外的一些车型就非常生动地诠释了核心硬件水准与光鲜的外表不太匹配的现象。
以安全维度为例:碰撞测试投机取巧,在主驾侧增加加强件,已经算是行业见怪不怪的“陋习”。从一个方面讲,这是车企在车辆结构强度不足时,对应试需求的功利化低成本解决方案;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样的补强至少确实为主驾侧安全性带来了提升。然而,北京现代伊兰特的“区别加强“,甚至难以被称为加强,而应该被称为“投机取巧地谋财害命”。
伊兰特在主驾侧A柱采用了1583MPa的高强度热成型钢。这样的材料,在碰撞测试日益严苛的当下确实是能够满足需求并且能够获得不错成绩的用料。但一旦你检测副驾侧用料,你就会怀疑北京现代的团队是不是在做成本控制时一秒回到了二十年前——仅仅678MPa的A柱强度,在20年前的车市确实不算很弱的数据,但放到今天,在当下日益坚硬的车流中,这样的A柱强度堪称不堪一击。
伊兰特有足够优秀的全球平台,有足够优秀的白车身设计,有足够优秀的发动机设计——这些让伊兰特或是现代汽车成为了热销欧美的响当当的品牌。然而,北京现代却没有任何向中国消费者推出好产品的诚意,反而是无所不用其极地作弊。在底线上肆无忌惮地耍小聪明谋利,一旦被消费者发现,品牌形象也将受到更强的反噬。在安全性议题上如此重蹈其他厂商的覆辙,这无疑是自掘坟墓。无论这辆车在其他层面是否优秀(实际上,和国内市场的竞品车型相比并不优秀),就从安全性与偷工减料这单个问题切入,这辆车都无法被推荐。
另外一个维度也是许多消费者在意的,那就是质量与可靠性。在场内车型中,通常给群众带来可靠印象的日产轩逸却接连“暴雷”。经过测试的一众车型中,仅有轩逸e-Power的后减震器出现了漏油现象。减震器老化漏油是寿命耗尽的表现——这个现象通常不会对安全性有重大影响,但会影响汽车的操控性与行驶质感,并可能带来异响。轩逸的减震器由KYB代工,通常来讲,KYB的质量控制能力并不算弱,因此就算考虑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日产的零件寿命标准可能仍然值得怀疑。
不仅是零件寿命——轩逸在喷涂质量上也暴露了问题。在切开B柱蒙皮进行测试时,轩逸的B柱热成型钢竟然出现了生锈现象。这样的现象,对于车辆的耐久性与长期使用的结构强度都是一定的威胁;而这个问题的最直接源头,就是热成型钢的防锈喷涂工艺不达标。虽然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个体差异的可能性,但这一问题的存在就暴露了日产喷涂工艺品控的缺陷。这两个现象,也证明了车辆口碑与保有量未必直接联系实际可靠性与质量。
除了思域与艾瑞泽8,场上的其他车大部分其实也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更强的动力总成、更高的配置、更强的燃油经济性——大部分车都有它们的自有优势。另外,车辆的设计、品牌的调性也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衷心祝愿你能够在明确需求,充分了解后,买到适合自己的第一辆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