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表示 2022 年 4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9102 亿元,这数据说明了什么?
从一个银行基层员工的角度谈社融大幅下降
我是一个银行基层员工,在银行工作7年多,做过三年个人贷款业务,去年离开了个贷业务条线到了管理岗。上周五我看到社融数据非常差劲,想大胆谈谈我的看法,都是肺腑之言,如有不妥请平台删除,网警不要抓我,监管不要查我。
先介绍一下我三年做贷款业务得经历。
2018年中央开始要求银行做普惠金融业务,这个政策确实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当时经济虽然收到贸易战的影响但是整体可控,而且最初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一般在6%左右,大部分贷款有抵押物,所以虽然该业务的风险相对较大,但是规模如果做起来银行还是有的赚,于是银行开始重点布局此业务。我也是在2018年底被调到个人信贷部主要做个人经营性房屋抵押贷款,此贷款属于普惠贷款的一种。2019年下半年,监管机构加大了对银行普惠金融业务的考核,而且要求银行降低普惠贷款的利率。由于监管的要求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开始大规模开展普惠业务,真实经营的优质企业就这么多,为了抢业务,银行间开始了恶性竞争,利率一降再降,到2019年年底已经降到5%左右。到了2020年,收到疫情影响,经济增长乏力,大批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破产。银行的普惠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但是监管给银行下的普惠任务继续增加,而且由于国家要求银行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和银行间的恶性竞争,普惠贷款的利率已经降到基准利率,连1年期以上贷款利率都已经到了4左右,普惠金融业务已然成为政治任务。当时我就有了很大的困惑,1.银行为什么要赔本做这个业务?2.现在有几个企业真正能符合银行定的审批要求?3.客户的抵押物是否能永远保值?4.我之前做的客户如果因为疫情逾期行里会不会问责我?在种种困惑下我不再敢放款。我们行审批部门应该也和我有一样的困惑,审批政策中对经营主体真实经营和经营状况的审查更加严格。政策的严格导致普惠贷款业务放款量大幅下降,客户经理完不成任务收入降低,领导完不成任务要被上级和监管问责。于是所有人开始倒逼审批部门放宽审批政策,在重重压力下审批最终低下了头,除了原则性的底线政策,其他方面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放宽,有些放宽留给了客户可钻的空子。我越来越觉得为难,1.银行给每一个客户经理下的任务特别多。2.符合基本审批条件的客户越来越少,基本条件是:真实经营,经营稳定,行业不容易受疫情影响,有正常的抵押物。3.如果要完成领导布置的放款量的任务,肯定要钻审批的漏洞,帮着客户把款贷下来,但是这样风险太大,贷款出现问题银行肯定要问责我。如果完不成任务收入实在太低,领导也会督导和批评我。和我一样为难的是几十万银行的基层员工,最终全国大部分银行客户经理选择了把款贷给了部分优质的小企业主和贷款用途为买房的客户。2020年和2021年制造业增长乏力而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监管机构意识到资金没有进到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中,于是开始了对银行普惠贷款资金用途的大检查,几十家银行被罚款,相应的肯定有很多员工被处分。由于我很谨慎,业务量不大,没有不良贷款也没有被处分,不过收入自然也不高,刚好在2021年8月份有一个好的机会,我就果断选择离开原岗位。到了管理岗位后,接触的企业多了,了解的信息多了,更加觉得普惠金融业务乃至制造业贷款难度太大。具体分析如下; 银行是商业机构,所有业务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目前的普惠和制造业贷款利率低,风险大,银行做普惠和制造业业务赔的钱绝对不是小数目。以我在的这家银行为例,每年全总行要放1000亿普惠贷款,不良贷款我预计在10%左右,利率上平均每笔贷款要亏30个bp,所以每年预计在普惠业务上要亏10个亿以上。不过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应该要承担社会责任,前几十年也赚了很多钱,国家有难,国有银行理应回报社会,亏一点也不会伤筋动骨。但是如果形成了问题贷款,被问责的是几十万银行的基层员工。每家银行都有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和问题贷款问责制度。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是银行能够正常经营的基础,银行不可能把资金贷给经营有问题的企业。但是监管机构给每家银行下的普惠和制造业的任务特别多,在目前的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下符合银行审批政策的企业很少,要想完成任务,必定会出现钻空子,放款政策,审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这些贷款很大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时银行的问责制度就会来抽鞭子。大部分银行要求贷款不能首贷逾期,或者一年内不能逾期,但是疫情严重,每天都有地方因为发现病例封城,只要封1个月就会有很多企业主资金链紧张甚至破产。所以经营再怎么好的企业也实在无法保证能在一年内不受疫情影响正常经营。只要没有经济问题,银行高层领导干部大多不会因为制造业或者普惠业务出了问题贷款被严重问责,而基层员工会受到扣绩效,停业务,不能提拔和跳槽等一系列影响。这样的话,就会导致银行抢着给头部制造业或者极少数优质小微企业贷款,而其他绝大部分企业贷不到款,而这些贷款资金往往没有真正用于经营。另外,监管现在严查贷款资金用途,如果有流入房市、股市等违规行为,经办客户经理也要被问责。但是客户经理无法完全保证客户的资金用途正常。首先,银行已经采用受托支付的方式放款,其次银行间的系统不相通,客户如果和受托支付方串通好,把资金转移到其他银行的账户再流入违规房市股市我们无法通过系统查询到。
综上,我总结普惠金融业务和制造业贷款难度大的原因: 一、普惠和制造业贷款的不良会影响银行的财务报表,对上市银行影响很大 二、银行原有的且相对合理的审批政策不支持大规模放款给小微企业和制造业。 三、银行基层员工开展该业务面临的风险很大。
所以,虽然国务院三令五申银行要支持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央行也利用各种手段多次放水,但是到头来发现很大一部分钱还是流向了房地产。而今年上半年因为受到疫情影响,银行更是不敢放款,社融大幅下降。
我认为要想解决目前的困境是有办法的。
第一种、由国家成立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每家商业银行和央行每年上交一定比例的利润给该银行,专门用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放款贷款审批政策,比如只要求真实经营,贷款金额和经营支出的平均数挂钩等。设计合适的贷款产品,比如贷款期限5年以上,贷款利率基准以下,还款方式灵活等。设计全面的资金用途监管系统,保证资金用于经营。
第二种、国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开展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按每年不良贷款额和利差亏损给与银行一定比例的补贴,补贴的形式可以为减少上交利润,退税等。要求银行适当放宽审批政策和问题贷款问责制度。设计全面的资金用途监管系统供所有银行使用。
我只是银行的基层员工,我的想法肯定是不全面的,但这是我作为国家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的真实感受。今年长三角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影响,必定会有大批企业资金紧张,如果再不给他们贷款的话,下一步就是破产潮的到来。政府要想办法让市场资金有源泉,水能流,水敢流,能解渴。要不然国家经济还得依靠房地产,全民又开始炒房,好不容易走上正路的经济又要走回头路。
·················~~~~~~~~~~~~~~~~~~~~~~~~~~~~~~~~~~~~~~~~~~~~~~~
第一次在知乎发言,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关注,真是受宠若惊。我说过我只是银行基层员工,我的观点肯定有不足的地方,请大家包涵,欢迎讨论。另外,我也看到有很多刚发出来就被删除的评论,想必有很多是喷我的,我很恐慌,希望大家文明发言,理性发言,如果有让大家不爽的地方,我给大家跪拜。
~~~~~~~~~~~~~~~~~~~~~~~~~~~~~~~~~~~~~~~~~~~
一篇回答11万多的阅读量真是让我惊到了,之前阅读量超过100的就是10多年前写的qq日志了。
所有的评论我都认真看了,有喷我的,有肯定我的,有一起讨论的,感受颇深。喷我的,我也能理解,他们应该不是金融行业的,对银行的运营不了解,而且可能已经深受房贷折磨。肯定我的,百分之90跟我一样是金融民工。
银行确实是相对稳定,利润高,员工收入也相对高的行业。而且大部分银行是国有股份,疫情当前,承担点社会责任也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普惠和制造业的任务完全让商业银行执行,这个不合适。
首先,从经营层面。银行是商业机构,且绝大部分银行都是上市公司。普惠和制造业贷款的风险很大,如果年报显示每家银行不良率大幅提高,必定会影响股价,也必定会严重影响股市,小型股灾是肯定会发生的。而如果提高国有银行的上缴利润比例,就算年报利润减少,出公告告知股民是由于上缴利润增加引起的,而不是因为经营引起的,那么对股价影响有限。银行按目前的不良率去考核员工普惠和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是不合理的,不过银行也没办法。还有就是要跟大家普及一下,有抵押的贷款逾期多次后就算最后能收回,也是不良贷款,只是可能有问责轻重的差别。银行上缴的利润可以作为专款,给专门的机构做普惠和制造业贷款。
其次,从操作层面。我看到有很多朋友说阿里的系统很强大,能够准确的判断借款人的风险等级。确实,这个没法比,长期使用阿里系统的人要比某一家银行多太多了,所以他们的系统相对更准确。这个系统靠某一家银行是不可能建立的,如果监管能够牵头建立这样的系统供所有银行使用,那就太棒了。不过阿里的贷款利息很高,一般在10以上,而且额度很少,这个是不能跟银行比的。
所以,我还是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国家成立专门的机构,由该机构来做专门的事。机构的注册资本由各家国有银行和央行出,每年按一定比例再上缴。由监管牵头所有金融机构和阿里设计专门的普惠和制造业审查系统来确保客户真实经营,设计贷款资金过渡和监管系统来确保资金90%以上用于经营。适当提高允许的不良率,比如到10%。设计贷款利率低于基准,期限超过5年的产品。
我想的可能过于简单了,操作起来难度肯定很大,不过小微和制造业必须得救助,也只有国家有能力来救。现在疫情严重,国际环境恶劣,我们中国实在是太难了。希望疫情尽快结束,我们国家能够带领大家一起挺过来。
———————————————————————//
今天银保监发文要求银行提高相关行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的同时,优化调整考核机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看到这则消息真是很欣慰,又充满干劲了,看来上层是能听到我们的诉求,也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希望各家银行也能按照银保监的要求作出调整。今年经济尤为困难,银行日子也不好过,我们行费用减少了四成,员工普遍降薪3到4成,不过我也能理解,同甘共苦是必要的。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早日渡过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