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骂那英?
我说个“阴谋论”的观点:
那英被骂,是普通民众对以她为代表的乐坛“西化派”的厌恶的折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KTV很少有人唱《乡恋》《思念》这样的老歌?
也许大家想不起这是两首什么歌了,那我换个表述:李谷一,“你的身影,你的歌声……”;毛阿敏,“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进我的窗口……”
你也许会说,这些歌太老了,都是老年人才唱的,年轻人唱这个不被人笑话吗。
那么问题来了,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的那么多,咋就不怕被笑话呢。要知道,《乡恋》发行于1979年,《思念》是1988年,而《月亮代表我的心》是哪一年呢?答案是1972年,比前两首歌都老,但它却不被认为是“老人才唱的歌”。
也许你可以举出无数个理由,但我今天要抛出一个“阴谋论”的观点:这种情况是因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流行音乐”定义权被抢走了。《乡恋》《思念》这种本来妥妥该是流行音乐的作品,因为出自大陆,被强行归到“雅”的那类,和歌剧、革命红歌一样成了“老人才喜欢的东西”,而为什么《月亮代表我的心》是流行音乐?因为它出自港台。
我作为80后,亲身经历了“流行音乐”被重新定义的过程。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音乐课通常教的是舒伯特摇篮曲、红河谷、老黑奴这些古典歌曲或者民谣。有次音乐老师说教我们唱《敢问路在何方》,大家都很兴奋,说终于肯教点流行的歌了。没错,80年代的时候,像《敢问路在何方》《乡恋》《思念》这类歌曲,都妥妥算是“流行音乐”,甚至《乡恋》还一度因为“涉嫌低俗”而被禁。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大陆早期的流行音乐“学院派”风格比较重,用美声唱法来唱基本都能无缝衔接。但是作曲家在创作旋律的时候又大量借鉴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歌曲很接地气,可以说是把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本土音乐进行融合再创作的非常成功的例子,我姑且把这种风格成为“本土学院派”。
到了90年代,港台歌曲大举进入中国,于此同时大陆的流行音乐也在进一步发展。此时大陆和港台歌曲风格可谓泾渭分明,大陆以杨钰莹、毛宁“金童玉女”为代表,延续了“本土化学院派”路线。港台则是以“四大天王”为代表,是典型的西方“pop music”的风格。在整个90年代,双方可谓打得有来有回,各自拥有自己的死忠粉。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是太穷,虽然在纯粹的音乐创作方面,(至少在我看来)大陆比香港强,和台湾有一拼,但是在影视剧、偶像包装等等方面港台完全碾压了大陆,结果大陆流行音乐还是在港台娱乐业的全方位进攻之下节节败退。终于到了1998年,那首经典的《相约98》可谓一个标志性事件,代表大陆的那英和代表香港的王菲合作,或者直白点,那英给王菲做配角。这标志着大陆新一代流行音乐人开始“拥抱港台风格”,低情商的说法是:向港台风格投降了。
结果就是进入新世纪之后,“本土学院派”风格几乎绝迹,除了李健还延续着90年代大陆音乐的风骨,市面上“pop风”一统天下,成了“流行音乐”的同意词。只有走港台风格路线的音乐才是“流行音乐”,其余的通通是“老年人才喜欢的东西”,不要说七、八十年代的大陆老歌,就连90年代的杨钰莹、毛宁的歌都不能幸免。而那英,就是大陆音乐风格港台化的代表人物。
但是如我之前所说,港台流行音乐能战胜大陆,不是因为音乐本身水平高,而是凭借其娱乐产业整体上比大陆成熟、发达得多。“pop music”本质上就是流水线量产的商品,这种东西,港台模仿日本,日本又模仿欧美,实际上欧洲的“流行音乐”也是模仿美国而来。这玩意天生和中国人就不那么搭调,很快国人就听腻了,这时大家才忽然发现,怎么乐坛只剩下“口水歌”了。
于是,当带着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色彩的刀郎横空出世,会瞬间爆火就毫不意外了。即便早期的刀郎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格,也比国内模仿“pop music”的N手洋屁接地气太多。于是刀郎不仅自己火了,还带起一股“民族风”的风潮,像艾尔肯、容中尔甲这些歌手都在这股风潮中火了一把,直到凤凰传奇的出现,几乎宣布了“pop风”统治的终结。
那英作为“pop风”的代表人物,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把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方向框好了,结果你个无名之辈跳出来破坏了“美式pop”一统华语乐坛的霸业,你自然是“不具备审美”的,用屁股想也能猜到,那英肯定也不喜欢凤凰传奇。
而对于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也许根本没有想过什么音乐风格,就是本能地觉得刀郎、凤凰传奇是自己这边的,而那英不是。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刻进DNA的偏好”吧。
———————更新分界线———————
关于评论有说那英不算西化的,有说港台风格占领市场完全是市场自然的选择的,我再说说我的想法。
确实,和现在的很多歌手比,那英已经不算“西化”了。但要知道现在是2023年了,在90年代后期,大陆乐坛音乐风格非常多样的时候,那英就是典型的模仿pop风格的代表。去听一下当年流行的歌,像杨钰莹的《轻轻地告诉你》,毛阿敏的《同一首歌》,田震的《干杯,朋友》,她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那英则是纯纯的港台流水线歌手的路数。在世纪之交那几年,港台流行风短时间内一统天下,其余的风格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了。如今二十年过去,新一代歌手开始搞更多风格,但不能因此去说当年那英不能算“西化”的代表,就像不能因为今天的小说比鲁迅的小说更白话就说鲁迅不能算白话文小说的代表一样。
下面是真正的“阴谋论”时间:
为什么前面提到的杨钰莹、毛阿敏、田震等等歌手仿佛一夜之间都消失了,让港台流行风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就完全占领了大陆音乐市场呢?这真的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全中国十几亿人,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音乐品味集体发生巨大变化?这话说出来你信吗?
我们回过头看看世纪之交大陆乐坛发生了什么。
1999年,厦门远华案案发,杨钰莹被传和赖昌星的儿子有染,在媒体的不断炒作下,最终杨钰莹退出娱乐圈。
而田震由于2001年南京五台山体育场颁奖事件,长时间出于舆论漩涡中心,随后迅速淡出歌坛。
现在看看这两起事件,“女歌星绯闻男友的父亲被查出商业犯罪”,“歌手因颁奖争议与主办方发生矛盾”,在娱乐圈这种事不说稀松平常,至少可以说没啥大不了的,然而在媒体的不断轰炸之下,最终闹到当事人退出乐坛的地步,要说这中间没有资本力量的推动,我是不信的。
而毛宁的遭遇更离谱,2000年,毛宁遭遇抢劫,在把身上财物交给劫匪后还是被刺3刀,因此入院治疗。本来这事他是纯纯的受害者,但是在毛宁养伤期间,一个叫范小玉的男子突然出现,讲了一个极为狗血的故事,说毛宁被刺是因为他抢了劫匪的同性恋男友,还声称自己有毛宁的大尺度照片。而媒体迅速跟进对此事进行疯狂报道,毛宁的音乐生涯由此被彻底毁掉。尽管后来各方的调查显示范小玉和毛宁没有任何交集,但已经没有人关心了。
就这样,不到3年时间,堪称大陆乐坛领军人物的三位歌手相继被媒体赶出乐坛,由此开启了港台流水线风格统治大陆乐坛的时代,你说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吗?至少我个人不相信,我说过我自己听外文歌比中文歌还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现在有那么多渠道可以听原版的西式pop,干嘛要去听那些N手模仿者呢?
最近好声音又上了热搜,我已经很久不看好声音了,当初我还看好声音的时候,我对刘欢的两次发言印象非常深刻,一次他说恳请观众不要只听排行榜上的音乐,最好多尝试各种音乐风格。还有一次是在李行亮被淘汰的时候,刘欢说你虽然离开了这个舞台,但我恳请你一定要在音乐的路上继续走下去,现在的流行乐坛太缺少你这样的声音了。有意思的是,当初李行亮正是凭借演唱《涛声依旧》获得转身的。
现在关于好声音的各种料还在发酵中,这件事折射出娱乐圈的资本垄断有多恐怖,所以有人说当年大陆乐坛的剧变是“听众的选择”,“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我只能说反正我个人不相信。
最后回到原本的问题,为什么这么多人骂那英?其实大家骂的不仅仅是那英,更是她背后的资本“娱阀”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