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公司无法制造出性价比高的 Mac 电脑?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1
阅读量:
17

首先, 制造(Manufacturing)、设计(Design)、销售和营销不是一回事.

Mac 如果去看 BOM, 其实不会比同定位的电脑高很多, 特别是 Mac mini 的成本就会低很多.

但对比很多人眼里 4000-6000 的水桶本, 细节的优势有不少, 像转轴、触控板、键盘、屏幕表面涂层, CNC 处理的精度等等.

所以 Mac 性价比不够高, 其实并不见得是制造和设计的问题; 而很大程度上和销售这边的决策有关, 人家就是能够、且有意维持高利润率.

前两年国产笔记本上高分、16+512, 然后集体上高刷、OLED, 本质上还是内卷带来的结果, 利润越缩越紧.

像所谓的低温锡事件, 其实真正原因不是低温锡的决策, 而是大概率是工厂换了有问题的焊料.

那这种品控问题如果要避免, 就意味着增加驻厂人员把控, 还得防止驻厂人员本身被贿赂; 东西产出之后要做老化检测, 又是一笔 QA 成本.

本质上是一个管理成本问题.

而为啥这件事情售后这么摆烂? 因为这本子利润都没多少, 维修还要花钱, 既然都过了保, 就直接躺平不管了.

然后, 然后再来引用下这哥们这句话.

其实说到底很多性价比爱好者, 几乎和「手头预算有限」的人群完全重合.

所以他们眼里的性价比就非常质朴, 可能就是看 CPU GPU, 然后内存 SSD, 基本上就是做题家的思路.

有了这几件东西, 至少对于 Windows 平台的游戏来说, 至少是一个能跑的保证.

但熟悉玩机的都知道, 如果真的追求品质, 好的电源、高端的主板、散热器, 溢价可不低.

而对于做内容的工作室或者互联网公司来说, 配置只是一方面, 还是要看最终的产出.

如果产出相比工具的成本高很多, 那没理由在工具上扣扣索索.

而工具放到最终产出上, 不仅仅看堆料, 还看它跟工作流的契合度.

装机佬以为弄个便宜机电散、把 CPU GPU 内存 SSD 堆满, 生产力就可以拉满.

这里就讲一个很简单的需求:

  • 现在桌面上有 500 张图片, 需要搜索带有某个关键字的图片.

好了, 这个需求在 Windows 上必须借助第三方软件(which 要花钱, 而且不是开箱即用), 其次他们大部分都没利用 NPU, 需要用功耗更高的 GPU(which 在笔记本上很费电, 基本上不能持续跑).

而这个需求在如今 3000 的入门版 M2 Mac mini 上, 就是一个在 Finder 里面输入关键词的事情.

PDF、图片内的文字都能搜索, 对效率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再来说个工作室的例子.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的场景来说.

一般工作室的电脑都不会关机、不会休眠. 通常达芬奇也不会关, 为的是保证人来了可以即时开工, 以及在有必要的时候能远程访问, 不需要再弄个跳板搞什么 WoL.

结果就一台带独显的主机, 在那样的环境下待机功耗能到 150W+. 像我朋友这里 1660 的写代码的机器待机也有 80W+.

然后那个工作室开工强度非常高, 商业电 1.4 一度, 如果考虑到渲染的时候 500W 的功耗, 那毫无疑问这套东西一年下来能吃不少电的. 而且上海这边一年超过 4800 度之后, 电费也要达到 1.1 一度, 谈不上便宜了.

用三年下来, 光电费的差价就能把「性价比高」的优势给抹掉, 再考虑到 Mac mini/Studio 轻巧带来的方便出二手的优势, 流动性紧张的时候拿来变现都行.

更不用说出外场的时候, 可能需要用户外电源/发电机, 传统台式机那么高的功耗, 那么大的体积, 「性价比高」有什么用?

碰到有的直播业务, rack 上整一个 Mac Pro, 就光是外观能唬人这点, 业务报价就能高一两个, 购买好几对轮子了.

当然 Intel 版 Mac Pro 功耗确实不太好看, 这不 Apple Silicon 版的 Mac Pro 就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