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为何要丑化李白?
濮存昕老师的话剧《李白》有这样的一幕:永王兵败,李白踏上流放的路,走了一年,到了四川,在长江边,看到一个孩子(小纪)和他的奶奶(纪奶奶,曾经是李白经常光顾的一家酒馆的老板娘),此二人以为李白已经死于非命,在江边设了个灵位,拜祭他。
纪奶奶:幺娃,过来点酒,你背一背太白爷爷的诗。
小纪:好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边背边磕头)
路过的李白坐在一边看着:李白呀李白,你的诗并没有从大家的心中抹掉啊!
纪奶奶倒了一碗酒,对着长江:这碗酒我敬先生好诗才哟!先生你生前万万不会想到,那朝廷里面,会有人奏请皇上,要毁掉你的诗!那可是秦始皇都办不到的。瞿塘峡,有先生《蜀道难》的石刻,有好多人都跑了去哟,摹崖拓诗,山道上啊,人来人往,灯笼火把都红了半边天呐!先生,大家心里头有你呀!先生,你快喝了这碗酒,这是你最爱喝的玉浮梁啊!
李白:李白到底是李白!
纪奶奶又端起一碗酒:这碗酒我敬先生好人品。先生你亲近老百姓,一心向着大唐,在李林甫,杨国忠,高力士那些权贵面前,不低眉不弯腰,天下人都敬重先生,刚眉傲骨,不做乌纱帽的奴才,是个堂堂大丈夫哦!
李白终于忍不住:不,不,阿婆,不全是这样的,李白既有刚眉傲骨,也有奴颜媚态……
纪奶奶:你是什么人?怎么能这样糟蹋太白先生啊!
李白:可是世人并不知道李白曾多次求官嘞!
纪奶奶:读书人想替百姓做点事,那不当官有啥法子啊?
李白:哈哈哈……阿婆,可是李白为了求官,曾经给荆州长史韩朝宗写过什么样的信呐?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分明是阿谀奉承!前年李白入了永王幕府,写了《永王东巡歌》,为永王歌功颂德,去年在浔阳监狱,李白为了免罪,替宋康祥代笔,有些话说得也不大老实啊!李白是个大俗人,俗不可耐啊!我说的都是实事啊!
纪奶奶拿起拐杖要打这个“胡说八道的人”,又放下:好,好,就算你说的都是实事,可你该知道,那生逢乱世,做人不容易啊!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屈求伸,有什么不对呀!那石头缝里冒出来的硬芽儿,就是扭弯了些枝枝叶叶,它也是朝上长的!
李白:不是这样不是这样……
纪奶奶哭:你这样苛求太白先生,你安的什么心哟!先生,他已经过世啦!还有人不依不饶,人呐,你就不能厚道点啊?滚!滚得远远的!
小纪跑上前推李白:我要打死你呦!
押送李白流放的孙二:嘿,你这老太太,我们先生还活着,活的好好的,你干嘛咒念他呀!
纪奶奶:你们先生?
孙二:啊,他就是李白,李太白!
纪奶奶:不对,太白先生判了长流夜郎,走湘黔,过洞庭湖翻船落水,他他他,他追着屈原大夫去喽!我见过太白先生,十年前,我老头子活着的时候,替先生亲手酿酒嘞!你,你不是的!走走走……
此时奉节县令的衙役追上来,一声“太白先生”终于解开了误会……
这部话剧1991年首演,濮存昕凭此一举奠定了在话剧舞台上的地位,2007年,与《茶馆》等32部话剧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经典”话剧之列。
或许觉得《长安三万里》丑化李白的,还不如剧中的老奶奶。以为诗仙一定要超凡脱俗,不染一丝尘垢的吗?老奶奶眼里的李白,“生逢乱世,做人不易”“求官是为了给百姓做事”。
《长安三万里》因为用的是高适视角,对李白的刻画是间断性的,但从几个片段,一位满怀赤子之心,不乏可爱的诗仙,简直就是从书里走出来的了。至于一些历史细节的改编,乃至让高适的童子责备李白,又有什么丑化呢?而且李白也辩解了几句,永王,不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吗?抛开上帝视角,永王和肃宗,又有谁更正义呢?成王败寇罢了。当然永王的短视决定了他的政治生命不会长久。
总之,在我这个诗词历史爱好者看来,电影很好,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幸甚。
也推荐一下这部话剧《李白》,B站的资源,除了画质比较渣,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话剧】李白1991-哔哩哔哩】 https://b23.tv/tU86G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