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精通英语能给个人带来多少额外的收益?
精通英语带来的收益不仅是金钱上的,还有时间上的。
国内比我更精通英语的人应该没有多少,因为我比绝大多数native speakers都要更精通英语。我大二时裸考GRE338分,现在能熟练地模仿十八世纪拉丁化的英文文风写英文文章(我的公众号“北京话痨thePekingBabbler”上有我写的很多英文随笔),让我认识的英美的教授和作家感到颇为不可思议,因为绝大多数native speakers理解这种风格的文章都比较困难(比如有美国的phd和智库人员就觉得我写的内容晦涩难懂)。这种文风虽然不一定好,但是它确实语法结构极其严谨复杂,对于词汇的要求也极高,所以至少证明了我的英文水平。
我的英语能力让我从大三开始就平均月薪过万(当时是大概十年前,所以大约相当于如今的两万以上),而我只是周末与假期,外加利用一些平时的空闲时间兼职工作,讲讲留学考试科目,给别人写写文书和其它英文素材。
后来去北京新东方待了几年,之后自立门户;前几年赶上网络留学培训的风口,赚了相当一笔钱;现在和朋友合伙开工作室,同时和两家业内口碑不错的小型培训机构合作,并且自己也单独接不少讲课和文书的单子。
我初中在当时北京东城区最好的学校的最好的班级,后来班里大多数同学本科至少都是985。但我们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平头百姓家的好学生,没人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所以现在年至而立,职场上混得最好的同学也只是在大民企当中层。我纯粹凭借英语挣的钱,并不比这些同学少;考虑到我当年如果选择了一条别的职业道路,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估计混得会比他们差不少,那么我可以认为,精通英语为我带来的额外的经济收益是相当可观的。
除此之外,精通英语带来的时间收益甚至比金钱更可观。挣同样多的钱,我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可能只有坐办公室的人花费的一半儿。他们可能需要每周五天甚至六天早出晚归,一整天不是在路上就是在办公桌前;我的空闲时间则比他们多得多。996坐班制本质上是工业革命时代人随机器转的落后工作制度与官僚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极其低效的产物,而英语行业则遵循着去中心化的现代原则,并且时间利用非常高效。
在完成工作之余,每天我还有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我喜欢的英文作品,并且保持每天平均15000+步的锻炼强度,去各种有意思的地方闲逛。如果我去从事别的职业,为了获得同等的收入,我不认为我能拥有如此闲情逸致。
英国十九世纪初的著名随笔作家Charles Lamb有一篇文章名为the Superannuated Man;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因为它虽然被写成于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展,严苛的现代工作制度逐渐形成的时代,文章中对于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的思考,在二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发人深省。在文中Charles Lamb这样写道:
“For that is the only true Time, which a man can properly call his own, that which he had all to himself; the rest, though in some sense he may be said to live it, is other people’s time, not his.”
“只有一个人可以完全自己支配的时间,才算是他自己的时间;至于其它时间,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活过了这些时间,但这些时间是别人的,而不是他自己的。”
一个忙忙碌碌,每天因为工作早出晚归的人,即使度过了一整年,实际上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可能也只有几天;而对于我来说,同样是一整年,属于我自己的时间可能是他的几十倍。而属于自己的时间,才是一个人生命真正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