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什么吃里扒外?项羽还不杀他?

发布时间:
2023-08-25 12:31
阅读量:
28

有没有可能,项伯根本没有吃里扒外呢?

鸿门宴之后项羽依旧信赖项伯。项羽听从项伯劝告,把汉中给刘邦,英布造反的时候,是项伯奉命去平叛的。

如果历史真像史记鸿门宴记载的一样,那么项羽不可能不察觉出项伯通风报信,如果项伯真的破坏了项羽计划,项羽不会继续信赖他。


所以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鸿门宴记错了。

鸿门宴的详情,除了参与者谁也不知道。参与者有刘邦张良樊哙项羽项伯范增,陈平虽然是项羽一方,但只是外围人员,只怕没能深入参与。深入参与的只有项羽项伯范增,鸿门宴就是他们设的局,刘邦樊哙张良都是被动的参与者。

显然项羽范增都死了,绝后了,项伯有后,但他的后代会接受秦人司马迁的采访吗?接受了会说实话吗?

张良是老滑头,一家子都谨慎的很,司马迁采访他的后代也得不到什么。

刘邦后代是文帝景帝和武帝,司马迁敢采访武帝吗?史记是私修,他根本不敢让武帝知道。

所以司马迁只能采访到樊哙后代。樊哙因为跟吕後走近,后人有些落魄,所以也乐意跟司马迁聊聊祖上的辉煌故事。

当年当事人的后代,只有樊哙子孙愿意跟司马迁交谈,也敢说。而樊孙的版本里,鸿门宴是可怜弱小正义的刘邦阵营,被邪恶强大愚蠢内讧的项羽阵营欺负,而樊哙勇敢拯救刘邦的故事。你不觉得这个故事版本过于罗生门了吗?

司马迁完全按樊孙的说法写鸿门宴,留下很多令人疑惑的地方(因为逻辑不自洽,因为这个版本是错的),但故事里最伟光正的不是主角刘项,而是叙述者的祖先樊哙。这还不能让你意识到史记鸿门宴有问题吗?


史记版本的鸿门宴里,项羽作为主帅犹豫不决,这是主帅大忌;范增气急败坏,出了很多馊主意却最终也没能成功谋杀刘邦,这是邪恶坏蛋最终失败的故事套路;项伯贪图短视,吃里扒外,依旧是坏人模板;刘邦作为正方主角,懵逼,善良,弱小,无助,最终险里逃生,这是善良主角的模板;樊哙,勇敢,口才好到爆,忠诚,这是樊哙后人最喜欢的樊哙形象。


太符合爽文小说了,太巧了,太漂亮了,所以有问题。


既然项伯吃里扒外,为什么后来依旧受到项羽信赖?

既然项羽如此愚蠢且优柔寡断,为什么他能在安阳杀宋义,夺军权,让英布等一伙人服气?为什么他能在巨鹿之战大败秦军,而且还能招降章邯,最重要的是,他还能组织起四十万诸侯联军?

来来来,我不欺负你,咱们找个清华北大的学霸,让他去试试,看看能不能办成。

项羽跟愚蠢完全不沾边,任何人能办成这些事,他就不可能是糊涂蛋。

英布是老实人吗?这小子在郦山七十万囚徒军里越狱逃跑,从秦帝国核心地带的关中逃跑,一直跑到两湖地区,英布这样有本事有主见的人,会服气一个糊涂蛋?你觉得项羽是笨蛋?

巨鹿之战后,联军在赵国,按理来说赵王歇是名义的主人,张耳陈余是实际上的主人,怎么让项羽这小子夺了权?申阳是张耳的心腹,也背叛张耳投奔项羽。张耳何许人也?他是信陵君门客,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代王陈余,他的门客刘邦后来当了皇帝,他的将军司马卬当了殷王,他的心腹申阳当了河南王,他的儿子张敖在巨鹿之战里就独自领兵一万,他后来的门客里有贯高这样的人。张耳权谋够高,手腕够强,关系够广,然而被项羽吃的死死的。你还觉得项羽是脑袋糊涂的笨蛋吗?


敌人的评价最客观真实,刘邦阵营对项羽的评价是狡诈。

项羽狡诈有一个无争议的故事:刘项对垒期间,项羽要求刘邦单挑,刘邦不知道项羽武功高,项羽在引诱刘邦单挑送死。刘邦后来见到项羽瞪眼吓跑己方将军才知道项羽很厉害。

所以项羽可不是笨蛋,他是真狡诈,玲珑心有七八十个孔。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项羽不是笨蛋,他会在鸿门宴犯失口说出曹无伤的错误吗?

那么曹无伤还是叛徒吗?

鸿门宴后三个月,项羽分封诸王的一个原则就是尽可能分化各势力,削弱他们,各位一看项羽分封的结果就知道。那么项羽“失口”说出“叛徒曹无伤”,让刘邦回去怒气冲冲杀掉曹无伤,不正符合项羽削弱分化各势力的一贯原则吗?


既然鸿门宴是项羽项伯范增的计谋,项伯并不是叛徒,整个问题就不成立了。


至于历史上真实的鸿门宴是怎么样的,我认为没那么复杂。章邯投降后,刘邦立刻攻武关,花两个月灭秦,并约法三章,召集各县的豪杰来,安抚人心,告诉秦人他们官复原职,然后派自己人和秦官吏到各县去吆喝,收买人心,并收编七八万秦军。如此则他自认为完全掌握了秦地,秦政府负责给他提供后勤赋税和征兵,他拥有关中,而项羽已经分封章邯为雍王,刘邦不愿意跟章邯平分关中,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以为足以抵御联军。

项羽接受投降后,手里近四十万联军,加上二十万秦军,总共六十万。不是说项羽粮食告急吗,为什么要接受秦军?因为项羽很看得起秦帝国,他认为灭秦需要六十万,所以他不怕刘邦先入关中,结果被刘邦捷足先登。

消息传来的时候,项羽松了一口气,因为秦灭了,同时也很愤怒刘邦捷足先登,占自己便宜(毕竟歼灭王离军团,打服章邯军团,跟三四十万正规秦军鏖战的是自己)。如此,则二十万秦军没用了,赶紧杀掉,然后去关中。


此时秦王子婴已经投降,按理联军里的诸侯军该回归复命吧,为什么不听命令跟着项羽去关中?为了封侯啊。

此时项羽联军其实已经完全脱离各国国王的控制。项羽入关的时候,控制的范围包括申阳控制的河南,司马卬控制的河内,魏豹控制的魏地,和赵国地盘。张耳儿子张敖控制的代地,陈余控制的南皮三县,田荣的齐地,燕王控制的燕地,楚怀王控制的吴楚,王陵控制的南阳,受刘邦指派去攻打汉中的郦商的汉中地区,鄱君吴芮控制的地区,以及越君控制的越地,都不在项羽联军控制范围内。

当项羽在鸿门驻扎,刘邦屯兵霸上的时候,如果刘项起冲突,各国国王会不会支援项羽联军?不会,反而会趁机攻击联军控制的地区,因为联军实质上已经叛离国王了。即使各国国王不攻击项羽联军控制的地区,这些地区能提供足以供四十万联军鏖战的后勤吗?运输条件好吗?

项羽如果敢在关中跟刘邦打,鉴于项羽联军已经杀了二十万秦军,你觉得关中的秦人会投降吗?

秦帝国覆灭,不是秦军变弱了,也不是关中的官僚系统失效了,只是上层出现问题。如果刘邦跟项羽死磕,以项羽联军的羸弱后勤,四十万人只要耗他几个月,项羽四十万人就得饿死。

所以项羽确实不敢跟刘邦打,不是怕将军们猜忌,而是怕一旦跟刘邦十万大军开打,十万里的七八万可是秦军,他们不能投降,一旦开打,就是四十万没有后勤,被国王抛弃的孤立之军,跟关中秦军展开不死不休的决战。谁死?联军还能赢?秦帝国的军队并没有变弱,秦帝国关中地区的官僚系统并没有失效,到时候只能是项羽联军覆没。事实上不需要全部歼灭,只需要消灭项羽一部分嫡系,二十多万其他国家的联军就做鸟兽散了。


这就是鸿门宴前项羽面临的困境。

现在的问题是,刘邦赌项羽不敢打,如果开打,秦军会取得最终胜利,项羽肯定会失败,同样的刘邦也百分百会全部消耗在这场冲突里。所以只要开打,刘邦的沛公部和项羽的北路军都绝对会成为输家,这就是刘邦敢赌的底气。

问题是刘邦赌的逻辑基础是认为项羽是理智的,可是项羽这小子太残暴了,脑子要是不正常呢,要是他一定要开打呢?


果然,项伯带来消息,告诉刘邦项羽要开打,刘邦惊了,项羽的决定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刘邦只能投降,去赴鸿门宴。一旦开打,双方都要败,必须一方低头,项羽不低头,只能刘邦低头。


接下来的鸿门宴其实无什值得说的,因为按照我的阴谋论,过程很好推演。

史记版本的鸿门宴是樊哙后人的版本。樊哙本人称不上聪明,他的后人更谈不上。他的版本就是最符合汉朝政治正确的版本:凡是敌人,就肯定愚蠢(项羽无意间出卖曹无伤)、邪恶(范增)、笨拙(范增出那么多主意要杀刘邦都失败了)、吃里扒外(项伯)、内讧,心不一致;凡是我方就一定是勇敢(樊哙)、讲义气(张良)、忠诚(张良、樊哙)、无辜善良(刘邦);最终,敌人可笑的失败了,我方光荣地胜利了。

但过程只怕是这样的:刘邦去赴宴求醉,范增项伯项庄项羽演了几出戏吓唬刘邦,把刘邦吓惨了,这时候张良出门叫樊哙进来,樊哙破坏了项羽的戏,搞的很尴尬。后来樊哙走后,项羽和刘邦进行了利益交换:项羽承诺让刘邦独自当关中王;刘邦接受项羽的领导权,交出收编的七万秦军,并让项羽再灭一次秦。

只有项羽再灭一次秦,才能拿到灭秦首功,才有资格分封。刘邦已经接受了秦王子婴的投降,项羽只能在程度上加深,所以烧了咸阳。只是后来项羽背约,不打算封刘邦为关中王。

如此,则刘邦走的并不仓促匆忙,樊孙版本里说什么刘邦逃走,只怕也是传讹了。

当然史记版本的鸿门宴,或许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在上层流传了。因为这可以吹刘邦集团而踩项羽集团。刘邦本人很爱干这种事,他还没起义的时候,就借助云从龙、斩白蛇等神话故事,把跟随自己的人数从十几人变成近百人。刘邦编这个有传统。


总之,史记鸿门宴殊不可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