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案件?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9
阅读量:
13

1951年,时任南京市人民法院院长的鞠华遇到了一个难题,在两天前的一场庭审上,一个被群众举报的国民党高官,在宣判前,居然在法庭上高喊道:“我不是国民党的特务,陈赓可以给我作证。”

而他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众人难以置信,“我的工作就是陈赓安排的,不信你们可以喊陈赓来和我对质,我从没有做过对不起党组织的事,请给我一个清白! ”。

自1937年加入共产党,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最终在解放后来到南京市人民法院担任院长的鞠华,在审理每一宗案子时,都坚持秉持着公平公正和耐心的原则。

而在他的心里也明白,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曾有着无数的共产党员潜入敌军的战营,在刀尖上跳舞,为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重要的情报,为了安全起见,甚至同一部门的战友都未曾相认过。

而今面前的这个人真实的身份是谁,鞠华的心里也是充满了疑惑,他当即命令手下的工作人员书写一封信函寄送给陈赓,他知道,如果眼前的这个人的的确确是为组织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战士,那决不能因为一时的疏漏,而让一名战士含冤而死。

鞠华不知道的是,彼时的彭德怀总司令正带着志愿军们前往朝鲜战场,而陈赓将军作为军事顾问帮助越南军队对抗完法国殖民者后,随即便受中央军委的指派,马不停蹄地赶赴朝鲜战场,以司令员的身份带领第三兵团与美国士兵为首的联合军展开了一场世纪较量。

这封决定着审判庭上那个国民党高官命运的信件,由南京市人民法院送出后,先是转至云南省政府,后寄送到中央军委,最终才由中央军委通过军事渠道将这封信函送到了远在朝鲜的陈赓手上。

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陈赓,看到这封信件后,内心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一股悸动,多年前的战友,如今却被误认为国民党的特务,陈赓心里暗暗传来一阵悲痛。

在大革命时期,由陈赓和周恩来同志领导着中央特科,这个被判为国民党特务的鲍君甫,就是由他们所安排工作的。而多年以后,鲍君甫由于意外和中央特科失去了联系,程赓也已多年没有见到他,未曾想此番相遇,却是这种情景。

鲍君甫是谁?他的身后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上海滩内风云变

1983年出生于广东中山的鲍君甫,在高中毕业后即前往日本留学,随后由早稻田大学毕业,并返回上海发展。五四运动结束之后,由于曾经在日本留学的经历,鲍君甫顺利进入了一家日商洋行担任文员,并在工作之余写些文字。

由于他娴熟的日语水平,工作没两年之后,又经朋友介绍,进入日本通讯社撰写稿件。作为通讯员的鲍君甫,在当时的上海已经小有名气。

同年鲍君甫加入国民党,随着五卅运动的爆发,之身一人处在上海的他,结识了既为同乡,又为同党的洋务工会负责人杨剑虹。两人因为是同乡的缘故,无话不谈,关系亲密。

杨剑虹离开上海前往广州后,便投靠了陈立夫,并成为陈立夫身边的得力助手,也由此成为了鲍君甫日后进入国民党调查科的契机。

1928年,刚刚上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继而安排陈立夫建立了组织部调查科,以此来对国民党之中的异己来进行打击。

陈立夫也是一个易用亲信的人,便拉着之前的助手杨剑虹,任命其为采访股总干事,顺带将杨剑虹的好友鲍君甫也拉入了调查科。

初进调查科的鲍君甫,并没有立刻前往南京展开工作,作为一个善于调动身边资源的人,鲍君甫打着调查科的旗号,在上海各大势力之中不断周旋。同时,向上海、武汉几个重要城市输送特派员,以此来获取更多的情报。

鲍君甫一来凭借自己在上海广泛的人脉,二来在调查科里能够调动的资源,顺利成为了调查科驻上海的特派员。加之身份地位的加持,在上海的鲍君甫可谓是更加如鱼得水,很快便在上海滩打响了自己的名号。

而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让鲍君甫悲痛万分的事情,将他介绍进调查科的好友杨剑虹,因为意外身亡。为了纪念朋友,重情义的鲍君甫干脆直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登瀛”。

而对于此时鲍君甫在上海的影响力,上海租界巡捕房的头目兰普逊甚至直接放话称:“国民党方面,我只认杨登瀛说话”,对于鲍君甫的影响力是十分的佩服,也想借此拉拢和鲍君甫的关系。

接触组织,坚定方向

其实早在1926年,鲍君甫已经与我党有所接触,为了进一步探明鲍君甫的政治倾向,中共中央安排党员陈养山接近鲍君甫,而这也成为了改变鲍君甫一生的人。

作为中共中央特科精英的陈养山,直接受周恩来和陈赓指派,经过熟人引荐,陈养山以学习日语的名义来到了鲍君甫的家里。

没想到两人格外投缘,一番茶的功夫便熟络了起来,之后没事便经常一起喝茶饮酒,吟诗作对,谈论时事格局。而在聊天的过程中,陈养山也了解到了鲍君甫在国民党特务机构工作的身份,同时打探到,鲍君甫早就看透了蒋介石政府的虚伪和腐败。

由于五四运动爆发,心怀爱国之情的鲍君甫,在爱国主义思潮席卷全国的浪潮下,加入了国民党。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共产党力量很小,并没有武装力量,更无法掌握政治大权;另一方面打着三民主义旗号的国民党,在当时以拯救国家的正面形象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

抱着一腔热血前去参加革命的鲍君甫,是万万没想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并没有将国家和民众放在心中,反而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斩断共和国的未来和前途。为此鲍君甫也是参加了讨伐蒋介石的运动,并被逮捕入狱,之后在蔡元培的关系下,才被保释出狱。

以陈养山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了解到鲍君甫内心的想法后,以及他在国民党调查科特殊的身份和在上海的影响力,陈养山明白,眼前的鲍君甫是一个值得发展的人。

随即陈养山便将心中的想法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也敏锐的意识到,鲍君甫既然能参加讨伐蒋介石的运动,说明他心中救国忧民的火焰并没有熄灭,在未来是可以站在同一战线的人。

此时的上海形势也开始变得逐渐严峻,为了了解敌人的动向,中央决定争取鲍君甫。陈养山经常会带鲍君甫参与一些中央特科的会议,并向其解释党组织的工作和发展方向。

由此鲍君甫本就动摇的内心深受震撼,他明白,只要共产党才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在此期间,鲍君甫开始将一些国民党调查科的情报透露给陈养山等人。

四月中旬,由于叛徒出卖,罗亦农同志被租借巡捕逮捕。为了救出罗亦农同志,鲍君甫和陈养山做出了周密的营救计划,并在鲍君甫的协助下,查出了是谁出卖的罗亦农。

虽然最终计划失败,罗亦农同志也于21号不幸牺牲,但在营救过程中鲍君甫展现了对党的忠诚和决心与国民党撕裂挽救中国人民的决心。

1928年5月,陈赓与鲍君甫约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秘密会面,对于程庚的大名,鲍君甫早已有所耳闻。此外,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程赓,在东征时救过蒋介石,随后进入上海为党组织进行地下工作,与鲍君甫有着类似的经历,对他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在咖啡馆见面后,两人聊了很久。

陈赓问他:“同志,你想好了吗,这条路并不容易”。

鲍君甫回答道:“我们都是从小就立志报效祖国,一心为人民的人,日本留学回来后走了很多的弯路,但今天所选择的道路,我将义无反顾的一路走下去”。

陈赓听后也深受感动,将自己的助手,情报科副科长刘鼎安排给鲍君甫作联系人,并安排连德生同志负责保卫他的安全。

至此鲍君甫的双面特工之路也已经正式开始,为了让鲍君甫获得陈立夫等人的信任,陈赓经常将一些不重要的信息和会议透露给鲍君甫,鲍君甫每次携调查科外出也总能有所收获,渐渐的,陈立夫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既会来事儿,办事能力又强,虽然嘴上没有说,却在心里暗暗地记住了。

为了进一步扩大鲍君甫的影响力,在当时的上海,十分讲究派头,中央特科破天荒的拨出了一笔经费,专门为鲍君甫置办了一辆别克轿车。要知道,在当年的上海,别克轿车可是十分的稀罕,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了轿车的鲍君甫,更加容易的和国民党的高层以及上海的政要们攀上了关系,也为日后地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心向党,扛重担在身

次年8月,我们党的一位重要领导人澎湃在上海会议期间被秘书出卖并被捕。

澎湃被捕后,周恩来立刻做出了召开紧急会议的决定,和中共特科的地下党员们共同商议营救策略。之后将任务计划告知陈赓,陈赓安排鲍君甫作具体出具体行动计划。

鲍君甫接到陈赓交办的任务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名人,不能简单地拯救他。在前往伪司令部的途中,这是救援的最佳时机。而鲍君甫独自一人前往看守所去看他。

在看守所外,鲍君甫恰巧遇见了国民党司法科科长王玉芬。在案件审理的过程中,王玉芬咨询了鲍君甫的意见。鲍君甫在暗中将所收集到的情报传送至陈赓处,并建议,在开庭当天,选择一位澎湃身边最亲近的人做陪审团,以让其明白用意。

在审讯过程中,鲍君甫假装很凶,狠狠地骂了一顿澎湃。事实上,他秘密地向澎湃传达了党的意图。

由于澎湃声名鹊起,蒋介石十分痛恨他,于是下令在审判后立即处决。,而在行动的过程中,由于事先获得的情报有误,澎湃被国民党特务抓住并残忍杀害,而在澎湃去世后,内心感到务必愤怒和愧疚的鲍君甫,立刻调用上海所熟悉的资源,将出卖澎湃的人员信息掌握,并通知中共特科的队员们将其击毙。

同年9月,在上海的任弼时不幸被捕。

当任弼时被推入囚车时,他趁机吞下了口中隐藏的秘密文件。

在入狱之后,敌人只从任弼时那里找到一张月票。由于月票上填了一个假地址,敌人无法根据地址找到房子。因此,任弼时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被不停地用皮鞋踢,用鞭子抽打,试图撬开任弼时的嘴巴。

此时中央特科内部焦急万分,鲍君甫被派去前往救援,一路马不停蹄赶到了警察总监兰普森的住处。

兰普森一听到“杨先生”要来,立刻从卧室走出来欢迎他,示意鲍君甫坐下,问他有什么急事。鲍君甫假装不着急,说:

“小弟有一件小事相求,你这边刚刚抓住的那个情报人员,是我朋友的相识,身份没有问题,交给我来处理吧”

之后,鲍君甫把一个大红包推到兰普森面前。兰普森看着桌上的红包和“神通广大的杨先生”,立刻大笑起来,说着小事情。第二天,任弼时便被送到鲍君甫的办公室。出狱后,任弼时被调到武汉任省委书记,次年调到中央苏区。

危急之中进行重要营救

1931年4月,我们党的另一位重要领导人关向应在上海被捕,并从他的住所拿走了一大箱文件。关向应1924年在莫斯科学习。回国后,他担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后来,他加入革命军事委员会,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关向应入狱后遭到敌人的折磨,但他不仅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没有透露组织的秘密。敌人从其住所拿走的许多文件都是绝密文件,一旦落入国民党之手,他们不仅难以挽救自己的生命,而且还会增加暴露于潜伏在各地的中共特工的风险。

当时,巡捕们没有从关向应那里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他们准备从找到的文件开始入手。当国民党得知关向应被捕后,也对被发现的文件感兴趣,建议派人前去调查。兰普森回应国民党说:

“这个案子是租界破的,只准杨登瀛一人插手此案。”

鲍君甫得到消息后,委派了“文件专家”刘丁,前往巡捕房查找相关文件。

莫斯科学习归来后,刘丁一直从事秘密地下工作。凭着“中共文献专家”的身份,刘丁将一些真实文献带回了鲍君甫的办公室,第二天早上还回了仿制的文献。

经过一周的密切“调查”后,鲍君甫告诉兰普森调查结果,发现的材料只是学术材料,没有什么价值。被捕者充其量只是一名“激进学者”。

同时,按照中央的指示,关向应配合鲍君甫在狱中的行动,假扮一个平庸、悲观、消极的“学者”,蒙蔽了巡捕的眼睛。

兰普森这一次依旧是相信了鲍君甫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关向应的的确确只是一个激进学者,不就之后便释放了

出狱后,关向应立即前往香港,随后进入鄂西部的革命根据地,与贺龙并肩作战。

被捕入狱

鲍君甫本该在调查科顺利结束他的地下党之路。如果没有意外,他应该一直潜伏在敌营里。但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叛徒顾顺章的叛乱,改变了他和和许多人的生活。

顾顺章叛逃时没有受到酷刑。当他看到蒋介石时,他伸出手想要握手。然而,蒋介石厌恶地看着他,并没有伸出手来。

顾顺章叛变的消息应该保密。中统想“撒网钓大鱼”,但他们内部的斗争决定,这件事不可能绝对保密。钱壮飞和其他潜伏在中统内部的红色特工将这一消息传递给了中央特科。陈赓提醒鲍君甫“抓紧跑路”。

陈赓原本可以顺利出逃,但因治腿伤的缘故被汉奸出卖,随即被反动派抓获。鲍君甫也因涉嫌担任中共中央特科工作而被关押。他们两人在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监狱里再次相遇。

鲍君甫在监狱里依靠在上海的关系,联系上了几个熟人,让他们帮忙照看腿部受伤的陈赓,陈赓对他说:“君甫,此情此景,只是暂时的,革命已经走向胜利的方向,我们会活着走出去,中国的革命也将会焕然一新”。

听了这番话,鲍君甫如鲠在喉。他很感动,但不知道该说什么。在监狱里,鲍君甫遭受酷刑,但他从未背叛过党组织。

第二年,鲍君甫的前上司张道藩尽了最大努力来营救他。张道藩为了救鲍君甫,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因为鲍君甫曾经对他有恩。中统的徐恩增也没有盯住鲍君甫,因为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太激烈了。如果他的得力助手鲍君甫是中国共产党的双面间谍,那他也将受到惩罚和牵连。

鲍君甫依靠自己在上海的人脉和资源,最终逃离了监狱,之后便与中央特科失去了联系,而紧随其后出狱的陈赓,以及中共特科和地下组织,也被迫离开了上海。

顾顺章的叛乱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直接把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而陈庚和周恩来的离开也使鲍君甫的红色特工生涯告一段落。

“请陈赓出庭作证!”

1937年南京沦陷前,鲍君甫携家人逃往农村,多年后返回南京。1946年,在别人的劝说下,鲍君甫担任翻译办公室副主任,挂名领一份工资

1951年,南京市公安局开始对反动团体和特务进行登记,但仍有少数人感到担忧和犹豫。鲍君甫就是其中之一。鲍君甫因身份复杂、在国民党任职多,不主动登记招供,被公安机关逮捕并移送人民法院审判。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认为,鲍君甫在国民党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的身份。准备对鲍君甫处以重刑。鲍君甫当场喊道:

“我为共产党做了很多贡献,我曾经救过陈庚,请陈庚出庭作证!”

后来,鲍君甫一一列举了他在大革命中的贡献。正是因为他在上海的消息,才避免了陈赓和周总理的一再被捕。

远在朝鲜的陈赓收到南京人民法院寄来的信件后,提笔写下回信:

“10月29日(51)刑字5237号公函接悉:关于鲍君甫的言辞是否可靠这件事,据我所看,鲍确实从1927年起即与我党发生关系,1931年以前在工作上也与我联系过,在这期间对党的贡献突出。我被捕时,和他一起被关押在南京宪兵部,此时表面上还好,任伪中央感化院院长后,据说表现不好,其他详情并不了解……仍以注意、管制为好,特此函复。

陈赓 11月24日”

陈赓的回信,肯定了鲍君甫当年的贡献,称他为我们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庭审提供了有力证据,改变了鲍君甫的命运。

经过进一步调查,法院获得了党内许多高级干部的证词。经研究,决定释放鲍君甫,并判处他一年的管制。鲍君甫被释放后,他没有生活来源。陈养山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信给南京,反复强调鲍君甫当年的巨大贡献,并请求帮助或以其他方式帮助鲍君甫。

如果前线战场上的英雄,是在刀山血海中保卫光明之路的畅通,那么隐蔽战线的战士们,就是在黑暗之中守卫着火焰。

在地下战线上,有无数像鲍君甫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肩上扛着重担,无视身后的姓名,以共产党员身份为行动标尺,为党和国家的安全,稳定,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