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当鹰活到四十岁的时候,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的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翅膀渐渐变得十分沉重,飞翔变得非常吃力。这时鹰会用尽全力飞到山顶,在悬崖筑巢,停留在那里,不能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完全脱落,然后把指甲一个一个的拔掉,再把羽毛一根一根的拔掉,经历漫长的五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此时老鹰又开始飞翔了,重新获得了再活30年的生命。
当鹰涅槃重生的时候,它吃什么呢?原来当旅鼠的数量过多时,它们的毛色也会由灰黑变成鲜艳的橘红,使其目标变得特别突出,还会主动攻击自己的天敌,千方百计去吸引猫头鹰、北极狐等天敌的注意,并且他们会义无反顾的集体奔向大海自杀。
饱食旅鼠的雄鹰重生以后,开始重新捕猎,它把群羚羊逼到悬崖上,一只老羚羊从羊群中走了出来,一只半大的年轻羚羊也走出羊群。突然间,两只羚羊向悬崖跑去,老羚羊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羚羊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半大羚羊的四只蹄子在老羚羊身上猛蹬了一下,它在空中再度起跳,而老羚羊却坠入了悬崖。老羚羊牺牲了自己,换来了羊群的新生。
羚羊飞渡这一幕被小乌鸦看在眼里,它十分感动,下定决心要报答自己的母亲,于是当母亲年老体衰,不能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
老乌鸦临终时有气无力的对小乌鸦说:一把我带到一个地方,那里是我们乌鸦的墓地,年老的乌鸦最后都会在这里死去,小乌鸦突然明白,这是乌鸦们看到大象墓地以后,给自己族群安排的葬礼。
大象墓地的条件十分恶劣,经常狂风暴雨,一只蜘蛛努力的结网,然后被大风吹断了,它没有放弃又一次的结网,又被大风吹断了,蜘蛛没有气馁最终在狂风暴雨中结出了一张完美的网。
一旁的青蛙看了蜘蛛结网,被它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感动,于是一口吃掉了蜘蛛,墓地附近的昆虫很多,青蛙生活的十分安逸,周围的温度在逐渐升高它却一点也感觉不出来,最终温度太高导致青蛙死掉了,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死亡方式让它明白了一个冷知识:
人类特别擅长给动物强行加戏去感动自己。
一些写在后面的话:
《鹰的重生》缘起已难查考,一说是出自基督教先知以赛亚《安慰书》中的一段,我查了,没有。国内最早具体化成文的是胡昌明,由TCL的李东生到处瞎鸡儿传。
旅鼠的故事是源起于挪威本地人的传言,广泛流传于国内的版本是来自沈石溪的《旅鼠传奇》,语文课本是节选,看过全文的都知道,这是作者对于不理解的事物的一种猜想。
《斑羚飞渡》的作者也是沈石溪。
“乌鸦反哺”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辞赋《神乌赋》,其中写到:“环(寰)飞之类, 乌最可贵。其性好仁,反哺于亲。”
“大象墓地”其实也是一个自古以来的传说,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阿拉伯商人的记载。第一次大规模的传播是由于迪士尼动画《狮子王》的播出而形成的,也有一说是后来盗取象牙的偷猎者杀害大象之后的掩饰之辞:“我们偶然发现了大象的墓地,才得到这么多的象牙。”因此才大规模的传播,影响到了迪士尼。当然,我们敬爱的沈石溪老师也写了一篇《象冢》助了下威。
“蜘蛛结网,于树之枝。大风忽起,吹落其丝。蜘蛛勿惰,一再营之。人而不勉,不如蜘蛛。”蜘蛛结网故事的来源已经不可考,但是可以考证的是,这段引起大范围传播的鸡汤是译自某苏联文学的翻译作品。
“温水煮青蛙”确实是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水煮青蛙实验”,我查证了下19世纪60-80年代的康奈尔大学的实验成果,也的确发现这个课题,所以可以确定这个出处并不是作者编的。但是,不要高兴的太早,实验过程和结论跟现在故事的版本完全不同。
1869年,为了寻找“灵魂所在的地方”,德国生理学家Friedrich Goltz实验并复现被取出大脑的青蛙会停留在逐渐加热的水中,而身体结构完整的青蛙则在水温达到25°C时试图跳出逐渐加热的水中。
为了反驳Friedrich的结论,1872年另一位科学家Heinzmann论证了如果水慢慢加热,正常的青蛙将不会试图逃跑。
他论证了Friedrich在10分钟内,将水的温度从17.5°C加热到56°C,水温平均每分钟上升3.8°C,他的实验表明正常的青蛙试图逃跑,而Heinzmann则将青蛙从大概21°C加热到37.5°C,速率小于每分钟0.2°C,青蛙果然死在了锅里。于是他在《由温度变化引起反射刺激改变的青蛙的实验记录》中写道:“在一次实验中温度以每秒0.002℃的速度升高,两个半小时后青蛙就一动不动,一命呜呼了”。
后来这个故事的蓝本由一个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奎因·B再次创作,从此形成了现在的版本。
这个答案我确实没想到大家能点赞到这个数量,当然就是随手吐槽而已。但是现在评论区已经开始有一股歪风了,就是骂沈石溪。
说实话,我不喜欢沈石溪,但是一看到诸如此类的文章就说什么“全是沈石溪”之类的,其实是不科学的,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仔细想想,各位吐槽沈石溪的,真正的做过这些传言出处的调查吗?沈石溪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应当被吐槽的其实也只有《斑羚飞渡》而已。
如果一味地相信这些东西都是沈石溪做的,然后骂一骂就过去了,请你仔细想一想,这和相信这些故事的人,有什么区别呢?
小朋友们,要多思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