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男生明知道帅哥招女生喜欢却不打扮自己?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5
阅读量:
12

东亚是个很神奇的地区,神奇之处在于任何后现代都很难渗透进来。因为东亚历史发展中少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直接在传统儒家伦理之上嫁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集合了礼乐制度、等级制度的阶层壁垒,以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的残酷内卷,基本不会承认人的价值。尤其是嬉皮士、个性自由、现代前卫等西方所谓的时尚风格,在东亚体面的中产阶层眼里属于社会渣滓的存在,而整齐划一、压抑个性、循规蹈矩才是社会主流正面评价。

后现代对于东亚而言,仅仅只能影响到未受应试教育规训过的群体。而东亚的应试教育规训直接与绝大部分人未来的社会地位挂钩——你压抑天性选择服从,将来大概率能过上体面生活,你释放天性选择抗拒,中高考环节直接将你淘汰,沦为社会边缘人。

为什么有些女孩在发现渣男的真面目以后,还喜欢他们?泰国坠崖孕妇案中的女主谈吐逻辑一看就是高知,为什么会被一个坐过牢8年的小混混骗婚谋财害命?

在高度内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选择普遍会倾向于保守。由于社会高度内卷化,每个人为了不至于从独木桥上掉下去,会极度压抑自己的本能和天性。越是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盛行的区域,男性越是不注重颜值和身材管理应试教育本质是通过一系列存在标准答案的试题筛选考生,而应试者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反复训练考试技巧。众所周知,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非常单一的,以考生的分数和排名作为考察指标,其余的诸如相貌、身材、谈吐、风趣、幽默,请问普通高考考过这些吗?所以,应试教育发展到极致,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衡水中学模式、江苏苏北苏中的县中模式——为了考试分数可以舍弃一切,维持必要的生命体征即可。

尤其是在江苏这类从基础教育到择偶全方位内卷的地区,成绩好意味着前途光明。前途光明特指能踩在别人头上做人上人,比如学霸以后成了学阀可以压榨研究生,做了领导可以吃皇粮。“不读书”“成绩不好”“只注重外表”意味着无法通过学历和能力找到体面的工作。不论男女,在这种情况下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找对象了,整个社会对你投之以鄙视的目光。

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擅长考试做题的学生会因“成绩好”让很多人(尤其是勤奋好学但成绩平平的学生)喜欢和崇拜。俊男靓女的艺术生都会遭受日常“歧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不好,被讥讽为“空有一张脸”。

当然,一旦脱离了这种环境,这种唯分数论的崇拜就会出现松动。比如在一些地区的非重点中学中,因为缺乏应试规训和学习氛围,学生依旧保持着天性。再比如阶级分化不是很明显的福利社会,不学无术的小混混也能通过救济金打零工衣食无忧,甚至生活水平还算可以。此时此刻,男性的外貌和颜值权重就会上升。

为什么有些青春期层次较低的女孩喜欢混混式的坏男孩?

但是,东亚整体属于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阶层意识广泛存在于中上层群体中。因此,大部分中上层也看不上这类人群。因为儒家文化塑造的人,社会性>天性,阶层身份认同>荷尔蒙冲动。东亚文化和教育体系本质上是压抑人的个性,否定人的价值的,音体美这类可以提升个人魅力的课程被视为副科,需要为升学考试让路,可以随意被数学课挤占。尤其是体育,因为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大部分高考大省的体育课形同虚设,考试也是流于形式,就算你在地上爬过去也能给你满分,这又不是数学科目,有必要这么认真吗?东亚的学生小小年纪必须一副眼镜架上鼻梁,而且谁的眼镜度数越深,谁越有学问。“巧舌如靠”“花言巧语”是贬义词,“讷于言”却自带褒义。

我认为自己是乖乖女,为什么我相比好男人,更喜欢坏男人?

这就是我一直反对《进化心理学》的理由,经历过社会化训练的人,是可以把天性剔除掉,将人工具化的。人的天性其实就是比较懒惰、爱玩、喜欢放松,经过长期社会化训练,可以培训成做题机器,甚至不做数学题都难受,看到游戏生理性排斥的地步。

论驭人之术,我们领先欧美上千年。外族入主中原最后都不得不捡起儒家自我儒化才能治天下,区区一个后现代就想渗透东亚?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