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妈妈偷走女儿通知书,阻挠上中戏这件事?
重庆一个准女大学生的遭遇,上了热搜。
女孩名叫佳佳,她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学校在北京,8月25日前交学费。
佳佳对学校很满意,已经准备好了学费,可她去游泳回来,准备交学费时,发现抽屉里的银行卡,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备用手机和钱包里的现金都不见了。
抽屉里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三个字:对不起!
她心里一震,意识到不好,果然,她再也联系不上妈妈,是妈妈故意偷走了她的通知书,目的就是阻扰她去报到。
佳佳很崩溃,她以为拿到录取通知书已经稳了,没想到母亲还有这一手,要是错过了缴费和报名,她可能真的不能报道了。
为了寻找母亲,佳佳把经历发到网上,并且报了警,希望母亲能回来好好商量。
在工作人员询问下,佳佳说出原委。
母亲从一开始就反对她报中戏,她的高考成绩出来后,母亲逼她把96个志愿中,44个填了重庆师范大学的定向师范专业。
一场填志愿,被母女俩演一场了谍战剧,佳佳表面顺从,等母亲放松警惕后,偷偷跑去网吧改志愿,填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在报志愿截止时间快到的时候,母亲找到在影院的她,要求她登上网站再看一下,佳佳害怕被母亲知道改志愿,就是不肯登录,一直拖到截止时间,算是完成了拉锯战。
她也在试图劝母亲,自己就算去北京读书,也会好好努力,母亲说了反对的三个理由,态度依旧坚定。
第一,北京离家远,你要是去读书,我不放心。
第二,戏子是下九流,上不了台面。
第三,除了老师和医生,别的行业都要看人脸色。
可以看出,母亲对佳佳是爱护的,也在用自己的能力呵护对方。
录取通知书下来后,看到是中戏,母亲沉默了,她或许也猜到女儿不会乖乖听话,知女莫若母。
佳佳乘机表白,说一定好好学习,希望母亲给自己一个圆梦的机会,母亲脸上很无奈,但也点头答应,还给了学费,并且表示自己考虑换工作,去北京陪她。
佳佳怎么也没想到,在报道的关键时候,母亲又出幺蛾子,她联系不上母亲,只能求助父亲,父亲似乎没什么主动权,劝女儿复读。
佳佳很难过,自己好容易考上心仪的大学,难道就要错过了,母亲的反应绝了。
她不甘心,主动跟学校沟通,学校方表示可以报道,临时补办证件就可以。
这件事的后续,母亲已经回家,但依然不肯让佳佳报道,拦住不让走,或许是看到有人质疑母亲重男轻女,佳佳回应,自己没有弟弟,母亲对自己的爱毋庸置疑,就是控制欲太强了。
佳佳的经历已经很奇葩了,评论区共情母亲更让人窒息。
“傻孩子,家长的选择是对的。”
“支持家长,这个妈妈的想法是对的,女儿没有社会经验,做事只凭兴趣,兴趣能养活自己吗?”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儿女不理解父母,父母能害你吗?”
“家长的思维完全正确,要是我女儿,也不让她读中戏,普通人怎么可能有出头的机会?”
”孩子要听话,母亲也是为你好,你长大会理解的。”
理解大家的善意,但抛开当事人意愿不谈,这样强行把思想加到对方身上,真的合适吗?
我们不否认妈妈爱女儿,从女儿的经历来看,她属于富养。
母亲给她上兴趣班,要不是培训过,她也很难有机会考上中戏,就连高三的暑假,她依然在练游泳,说明母亲注重素质培养。
再看她的装备,电子产品到小金库都有,就算母亲拿走了学费,她的小金库依然够学费,说明零花钱很多。
而且母亲为了她,愿意换工作,真的是可以为孩子付出一切,或许她不是好家长,但一定是个好妈妈。
说她是好妈妈,是因为她做到了养育女儿,给了女儿富足的成长环境,很多人说女儿没有被逼疯,真实原因应该是母女平时关系很好,只要女儿按部就班,并不会有什么矛盾,
说她不是好家长,是因为家长需要有全局观,你的孩子长大了,学会放手是家长的必修课,这是老母鸡都懂得道理,为何家长不明白?
作家琳赛·吉布森说:“不成熟的家长从不肯换位思考,而是凭直觉期待你想做的事。”
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属于“拯救型”,觉得儿女不听自己劝告,人生就已经失败了。
事实上,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在读大学选专业这件事上,兴趣比就业前景更重要,要是一个人连自己想做什么都做不了主,人生也太悲哀了吧。
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并不一定都适合儿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征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也许会磕磕绊绊,但经验不就是在挫折中总结出来的嘛。
人生的真相是,只有自己觉到,悟到,才是自己的,父母填鸭式的给予,儿女不会要,要了也抓不住。
既然如此,那就把选择权给女儿吧,父母该反思的是,儿女不是你的全部,你也该好好为自己活一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