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大家对2023年的经济形势怎么看?
1998年来中国老百姓能感受到的第一次经济萧条。
2008年有一点,但是很快四万亿放出来经济重新热起来,之后2015-2016年类似。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阶段对制造业冲击较大,但当年中国服务业过热,整个经济仅仅增速略缓,基本面变化不大。
2020和2022年因为疫情导致低增速,但老百姓感受是暂时的困境,而且出口大涨,商品房销售面积也依然持续上涨,全国更多是冷热不均而非普遍萧条。我在去年大家对疫情经济最悲观的年底写的分析分析疫情三年经济情况的文章就指出了实际上2022年疫情对经济表现和就业影响小于大多数网民的感受,今年很多人问为什么今年放开了经济还不如去年?看看我的这篇文章就能理解了,我年初就指出过今年经济很可能不如去年。
中国抗疫的生命账和经济账【二】经济和民生今年是几乎全国全行业的萧条,除了电影、旅游等个别经济占比很小的行业势头不错,连制造业里崛起中的汽车产业增长都不如前两年,出口下滑内需增长几乎停滞,制造业总产销显著下降,房地产从四月起销售额逐月从同比下降三成到直奔下降四成,大多数服务业都出现各种不景气。青年失业率2020年已经开始抬头超过14%,2022年加重接近20%,今年超过20%,社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
这个不景气背后原因很多,疫情前几年高房价和理财骗局对中产阶级的大规模洗劫,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债台高筑,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萧条,出生人口雪崩,国内经济支柱从房地产转移到实体经济的艰难转型,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重心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的转移。部分因素是暂时性的,部分因素更持久。
但是这两年的经济不景气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前景不好,恰恰相反,忍受现在的阵痛就是为了之后可以相对轻装上阵。大量企业会在萧条阶段破产,之后复苏阶段又会有大量新的企业出现,中国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乃至农业产业水平都会提升; 大量年轻人在一二线城市找不到合适工作会被迫下沉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大量中小城市会在这波萧条过后开始较快发展。大多数人并没有判断大趋势的能力,但是会被潮流推着往前走,虽然经常是被动甚至不情愿的。
今年旅游业其实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因为疫情以来旅游行业钱不好挣,今年反而很多地方改善了服务,丰富了旅游内容和旅游服务选项,国内游的品质比疫情前有了一些提升,一些中小城市像淄博以独特的人文元素出圈。
萧条有助于市场竞争者苦练内功,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经济体不完全是坏事。没有哪个经济体可以每个十年都持续繁荣不萧条,1998年之后20多年里高速增长的中国靠不停吃兴奋剂接近持续繁荣,代价就是天量地方和居民债务与大量城市和居民收入水平不符的高房价。
是不是2008年和2015年中国不搞刺激当年忍受萧条今天中国会更好?当年不搞刺激也不行,尤其是2008年,经济体量小,家底薄,民生非常艰难,当年要是大萧条上千万老百姓要受冻挨饿,也会被美国资本无情收割。
因此当年必须吃兴奋剂,知道有副作用也要吃。现在不同了,萧条一下也就是多一点网上的抱怨,老百姓基本生活没有多少影响反而是全球范围里消费降级程度最轻的,中国实际上也确实接近入门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了。
2010年我带我妈去美国旅行,国内媒体之前两年都在渲染美国金融危机造成民生多大影响(影响是真的有,我读书的大学2008年之前天天各种活动发免费食物非常浪费,吃一半扔一半,2008年之后就相对消停了好几年),我妈到了美国就觉得挺奇怪,不是金融危机经济萧条么,怎么老百姓看样子过日子有条不紊。这就是用2008年中国发展阶段的心态判断发达国家了,而现在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当年美国的状态。
因此现在就是少吃药,多养病,等着自愈好了。对于绝大多数人,现在并不是挣大钱的好时机,保持合理收入,减少理财损失,就好。
经济萧条期各种借着暂时下行唱衰中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声音都会得到放大,这是普通人尤其需要警惕的,不要一叶障目被带进沟里。比如炒作汇率问题,鼓吹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鼓吹青年高失业率会长期持续,唱衰中国三四线城市发展等等,造谣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占GDP比例不正常,等等,我的一些回答和在《海隅苍生》公众号上写的文章对这些论调进行反驳:
谈谈人口负增长和GDP减速我的回答一直被人恶意踩沉底,有劳认可的读者点赞顶起来,平衡一下过度悲观的言论,感谢!
也欢迎大家关注本号和我的微信公众号《海隅苍生》,二者都着重中国和全球历史、局势与经济社会发展但定位不同,知乎是思考素材本,也回答些热点问题,公众号上主要是对重要问题的系统分析,力求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