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黑《封神第一部》烂片的人不少,但各平台评价却不错?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3
阅读量:
11

你可以说他有瑕疵,有bug,但真的不烂,否则请举一个神话IP改编的你觉得比《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好的片出来。

票票证明我看过


原著高一看的,之前又补了一遍。

以下我将从原著,《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后文简称“新版封神”、“影版2023”或“封神2023”),蓝天野版(后文简称“剧版1990”或“封神1990”)来分析一下新版封神的剧情,人物形象的改编,以及我个人对于这个改编的评价。

由于封神本身就是我很喜欢的一个IP,所以这个分析可能会非常非常非常的长,且因为会涉及个人感受,所以本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剧情篇

首先是剧情

1.女娲、封神榜和苏妲己的设定

原著和剧版1990都是选择了纣王女娲宫进香作为第一幕,然鹅许仲琳版的“女娲娘娘”并没有按照传统神话中的“大地之母”,“创世女神”的设定——

混沌初分盘古先,太极两仪四象悬。子天丑地人寅出,避除兽患有巢贤。燧人取火免鲜食;伏羲画卦阴阳前。神农治世尝百草;轩辕礼乐婚姻联。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承平享国至四百,桀王无道乾坤颠,日纵妹喜荒酒色,成汤造亳洗腥膻,放桀南巢拯暴虐,云霓如愿后苏全。三十一世传殷纣。商家脉络如断弦;

原著中是由商容提议去女娲庙上香的,他对于女娲功绩的描述是

商容奏曰:“女娲娘娘乃上古神女,生有圣德。那时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乃采五色石,炼之以补青天,故有功于百姓,黎庶立禋祀以报之。今朝歌祀此福神,则四时康泰,国祚绵长,风调雨顺,灾害潜消。此福国庇民之正神,陛下当往行香。”

即原著中,女娲的主要功绩是补天和庇民。纣王写了“但得妖娆能举动,取回长乐侍君王。”的小黄诗后,惹怒了女娲娘娘,但因为商汤气数未尽(原著中女娲并非创世神,所以没有逆天那么大的权限),因此女娲娘娘用招魂幡招来了轩辕坟三妖,用于祸害朝纲,这是狐妖苏妲己的由来。

封神剧版1990遵循了这一设定,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看过原著的人也是吐槽的一点——女娲的行为的矛盾,再加上许仲琳的女娲的设定做了调整,但针对这部分的调整又没有加以强调,所以就衍生出了很多人吐槽的问题,譬如堂堂大地之母灭个纣王还需要用妖精,为啥明明是女娲让轩辕坟三妖去祸害朝纲的,最后还要卸磨杀驴杀了二妖。

因此,新版封神直接摈弃了这一设定,女娲仍然是创世之神,只不过和盘古一样的结果,已经神陨,苏妲己则是被殷商先祖封印(但看电影中的封印其实像是昆仑封印)的狐妖,被殷商后人(殷寿)的血唤醒的,这样就维护了女娲的形象,苏妲己的祸害朝纲的属性降低(坏的是原本心中就住着野兽的殷寿本人)。这一改编本人认为是更符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一方面像金庸新版《神雕》将尹志平改为甄志丙一样,维护了大家更熟悉的神话体系中女娲的形象,一方面让纣王这个原著中脸谱化的工具人立体起来,当然,这样的代价就是苏妲己的形象就会被稍微弱化了,但符合乌尔善改编的初衷——“讨厌红颜祸水”。

所以,个人认为,新版封神中女娲和苏妲己的设定调整目前来看是有效且合理的,那么接下来看最强道具封神榜的设定。

原著中的封神榜

鸿钧道人曰:“你三个过来。”老子、元始、通天三个走近前面。道人问曰:“当时只因周家国运将兴,汤数当尽,神仙逢此杀运,故命你三个共立‘封神榜’,以观众仙根行浅深,或仙,或神,各成其品。


次日子牙入朝见武王,奏曰:“昔日老臣奉师命下山,助陛下吊民伐罪,原是应运而兴,凡人、仙皆逢杀劫,先立有‘封神榜’在封神台上。今大事已定,人、仙魂魄无依。老臣特启陛下,给假往昆仑山见师尊,请玉符、金册。来封众神,早安其位,望陛下准臣施行。”

可以看出来,这玩意儿类似于一个神仙的生死簿,原本很多人(仙)能肉体成圣,但写在小黑本上了就会历杀劫,各成其品。所以原著中,封神榜应该是丝绢之类的卷轴,元始天尊也并非一刚开始就给姜子牙了这个宝物,而是张桂芳征讨西岐时,姜子牙找元始天尊求助时,才把封神榜交给姜子牙。剧版封神1990版也是沿袭了这一设定。但新版封神对这一设定进行了调整——

电影中的封神榜是女娲大神留下来的,是一个很高级的法宝,玉制。而电影中女娲娘娘的地位高于元始天尊和一众修仙者,所以她留下的封神榜要比原著中的封神榜更加强大。除了具备原著里封神榜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收取所有死者魂魄的功能,并能将死者的魂魄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相当于一个储存死者能量的扑满,但这个“扑满”只有天下共主才能打开。

关于封神榜能吸收死者魂魄并转化成能量的功能,电影中已经靠着殷寿杀死宫人验证了,关于天下共主才能打开这一项——个人认为殷寿应该是打不开的,因为姜子牙在下山要送封神榜时,元始天尊就说过他“未能堪破天机”,个人认为就是姜子牙认错了天下共主。但正由于姜子牙没有“堪破天机”,所以“地三仙”(姜子牙,杨戬,哪吒)献宝时,姜子牙本人应该是以为殷寿能打开封神榜,但看到了殷寿本人的暴虐后,不愿意将封神榜交给这样一个天下共主,所以他才会跑。

那么这个改编和原著哪个更好呢?

个人认为不分伯仲,新版略强,改编更强调符合当下商业片模式,更有大片观感——一个能毁天灭地的大杀器,听起来就够刺激对不对?而原著更强调的是一种宿命感(原著中很多人物关系都非常天命),更符合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腔调。

2. 质子团的设定和攻打冀州情节改编

这个设定确实是无论是原著《封神演义》还是本片参考的《武王伐纣平话》里都没有的设定,我先说看完后的结论吧——

从故事背景殷商+封神两点而言,不合理;但从人物塑造和剧情推动而言合理且高效。

这个质子团中,工笔描绘了6人,苏护之子苏全孝,南伯侯之子鄂顺,北伯侯之子(北伯侯)崇应彪,东伯侯之子姜文焕,西伯侯之子姬发,殷商太子殷郊。

其中苏全孝属于原创人物,原著中苏护战败献女后,后还有助纣攻打西岐的故事情节,苏护除苏妲己外,另有一子苏全忠,剧版1990忠于原著有这部分情节,而影版为了剧情更加紧凑且便于人物塑造,让苏式一门直接剧首灭门——

个人认为这个改编非常妙!

如果按照原著来拍,那么后面增补的剧情无非就是开打,不敌,摇人,再打的情节——毕竟是电影,得高度浓缩——这剧情,有魔家四将(魔)+赵公明三霄(仙)+邓九公邓婵玉(人)+梅山七怪(妖)+通天教主,就够了。但“in商勇士,踏平冀州”的一场戏,“马看见什么是ruen决定的”让殷寿性格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强自我一下子就越出屏幕,“做我最勇敢的鹅子”让他强大的pua能力凸显出来,而“那个人不配做你父亲,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做我最勇敢的儿子!”除了凸显PUA能力外,还对他自己弑父弑兄,逼迫质子们弑父弑兄埋下了伏笔——那个人不配做你的父亲,是对苏全孝说的,也是对他自己、对在场的所有质子说的。一个场景,以苏全孝为例演活了质子的两难抉择,更浓墨重彩地对殷寿性格中“子乱父纲,君乱臣纲”的部分以一种“英雄”主义的伪装模式进行了登场。

同时,质子团的引入,也是为了主角团的塑造需要,封神这部电影目前看来虽然是群像剧,但应该是以姬发作为主线人物的设定,这一点上就和原著体系中以姜子牙为主线人物的设定不同了。而本片参考的另一部话本是《武王伐纣平话》,它的另一个男主其实就是殷郊(是的!太太们!你们磕的CP是真的!(狗头))。质子团的设定可以让这两位能有更多的交集,对于后两部人物的成长也能更有帮助——

所以,尽管质子团的设定很多人吐槽,但从影片的角度来说,我个人觉得无论从剧情铺垫还是人物塑造而言,都是十分高效的一个改编。

3.比干剖心改编

是不是有些大大看到我一味夸,冲过来吐槽了?下面就到了我觉得不合理的改编之处,比干剖心擒妲己。

之前的改编,女娲和封神榜的设定,还有纣王和苏妲己人物的改编,我都是觉得改编优于原著的,质子团的改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利于大屏幕,但比干剖心的这部分,我觉得不管是姜子牙、比干还是苏妲己都非常降智。

黄渤饰演的姜子牙本来在我看来相对于剧版1990就有一定的差距(不是说黄渤演的不好,而是蓝天野版更自洽),这里看到纣王如此对待一个忠臣竟然明明在现场都毫无作为就有点儿……原著中好歹给了比干保命的锦囊,只是比干没有好好用而已。

比干王叔也是,首先——心是从腰子那地方掏的么?这部分分镜谁负责的?剖心镜头怕太血腥你学学比丘国唐僧掏心的操作也行啊!

而后,捏住命门这个操作应该是复刻原著中姜子牙抓玉石琵琶精的操作,然鹅,妲己是吃了你的心会直接现原形死么?不死你剖什么心?

最后,这部分的苏妲己也太傻白甜了吧?被抓住了的反应居然是眼巴巴看着纣王?动物的第一本能肯定是自救而不是报恩,但凡她的表现是柔弱的看着王叔,一副想要活命的挣扎,都比一副恋爱脑地看着纣王要符合妖的身份。

4. 黄飞虎一家的删除

很可惜……毕竟剧版1990的黄天化可是我心头爱,但毕竟是电影,后期还会得有十二金仙的下场,也算是适当的删减吧。

5.四大伯侯密谋+殿前诛杀

还是先说结论:密谋的戏份比较降智,但殿前诛杀的场景改编得妙极!

我个人判断一个部分的戏份改编的适不适合主要通过以下方法:

1.该部分情节是否刻意?

2.这部分对于人物塑造有什么帮助?

3.如果有帮助,那么这部分可否用其他情节来替换?

4.用其他情节来替换后,能否达到现在的效果?

对于密谋这场戏而言,首先问题1,刻意,刻意将姜子牙和姬发引入剧情;问题2,对于姜子牙的塑造没有帮助,对于四大伯侯的形象有帮助,对于姬发形象的成长有帮助;但是,问题3,也可以将这一冲突直接安排在殿前啊!四大伯侯本来就没有谋反之心,只是被纣王还是因为他们言语上的不尊要诛杀他们岂不是更妙?这样的话,问题4的答案也自现,如果按照刚刚问题3引出的场景设置,纣王的形象可能会更加的复杂邪恶,而且不会影响四大伯侯和四大质子之前的冲突,唯一牺牲的是姜子牙的部分,而我在看剧时对于这部分姜子牙的剧情是没有记忆点的。

5.姜皇后之死和伯邑考之死

改编完美,隐喻完美,个人认为比原著和剧版1990都好!

6.删除哪吒成长戏份

为了剧情紧凑的合理删减,毕竟这部到底是以姬发(和殷郊)的成长主线为主的影片,不是《少年英雄小哪吒》,至于吐槽没有殷十娘戏份的——嗯,去看看原著吧。

7.姬发弑君+逃脱饕餮

这部分怎么说呢,弑君这部分我觉得合理且紧凑,姜文焕放姬发出城这部分也很贴合质子旅的友谊(彪子:原是我不配)。

但饕餮这部分我就觉得有点儿为了大场景而大场景了,更何况这部分的特效我感觉还不如后面的雷震子呢,还有那壶口瀑布,啧啧,所以后面这部分差评。

背对着朝阳跑向西岐的场景倒是完美,无论是音乐 还是回忆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棒。

关于剧情这部分的个人看法就先讲到这里了,总而言之,从剧情的改编和推进而言,新封神在我这里是良好(7.5以上),哪怕是对标国外的魔幻电影,我也认为虽然赶不上《指环王》(话说指环王3我也不满意),但是优于《霍比特人》,是目前为止,国产封神IP的真人版电影改编最成功的一版。

角色篇

接下来就是个人点评非常主观,容易被炮轰的角色篇了。

这里我就不按照啥出场顺序了,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1.殷寿(纣王)


原著中对于纣王的塑造其实更多是通过旁白来定性的,已知原著中对于他的评价有

1.力大无比

纣王乃帝乙之三子也。帝乙生三子:长曰微子启;次曰微子衍;三曰寿王。因帝乙游于御园,领众文武玩赏牡丹,因飞云阁塌了一梁,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上本立东宫,乃立季子寿王为太子。

2.好色

纣王一见,神魂飘荡,陡起淫心。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纵有六院三宫,并无有此艳色。


纣王贪恋妲己,终日荒淫,不理朝政。

3.聪慧

纣王乃聪明智慧天子

4.残忍

纣王看此惨刑(炮烙),其心方遂,传旨驾回。

综上所述,殷寿(帝辛)本人就是一个好色残忍但孔武有力的邪恶之徒。

达奇老师的版本,更侧重他的好色,但1 3 4其实体现的并不足。

但费翔老师的纣王则是在凸显了1 3 4点的基础上,增加了阴险毒辣的属性,张力满满,不管是之前对质子们的PUA,还在牢房里和姬昌的对峙,还是在宗庙里的所做所为,可以说将殷寿这个形象塑造得十分立体——这种成功首先有费翔老师个人身体素质的因素(个子高,身材健硕),也归功于他对于纣王这个人的理解,譬如他主动要求修改的PUA苏全孝自杀(而非直接杀了苏全孝)的戏份。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异域混血长相,我反倒不觉得十分出戏,这种异域感(口音+长相)带给反派的神秘异域感,反倒增加了整部剧的冲突感。

2.苏妲己

苏妲己有点难评,主要在于新版弱化了妲己的设置(错的都是纣王,关哈基米什么事呢?)




从表演上而言,娜然版的确是比较贴近狐狸的一版,但相比于傅妲己和温妲己——感觉她俩能挖了她的内丹……有人设原因,也有演技的原因。

个人觉得她对于新版妲己的理解其实有一定的问题的。

新版妲己有一句台词——

看来,我唤醒了一头野兽

能说出这样台词的妲己,就不可能是个单纯无害的狐妖,可以说她也在试图激发这头野兽的全部的恶,但目前她的演技中还没有能表达出来。

一句话,妲己不可能只是个治疗,她还是个buff,目前我却只看到了工具狐的一层。

综上,虽然狐设有差别,但老版优于新版。

3.姬发(武王)

姬发也比较难评,和妲己不同,新版对于姬发的设置是增加了的。



原著中对于姬发的塑造很少,主要包括

1.贤明

伯邑考死后,西伯侯还在羑里,他主持西岐内政,并且能够听取散宜生等人之言。

姬发曰:“先生之教甚善,使发顿开茅塞,真金玉之论也。不知先用何等礼物?所用何官?先生当明以告我。”

2.忠君

很奇妙是不是?他反叛纣王,但当殷郊违背誓言将要被犁耙耕死时,

武王曰:“相父今日把储君夹在山中。大罪俱在我姬发了。望列位老师大开侧隐,怜念姬发,放了殿下罢!”


武王含泪,撮土焚香,跪拜在地,称“臣”泣诉曰:“臣非不救殿下,奈众老师要顺守天命,实非臣之罪也。”

因为这个形象太过单薄,所以剧版1990增加了武王与商青君的爱情,以及几次协助破阵的情节,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单薄。

但新版中显然是参考了《武王伐纣平话》以及之前一些其他改编(《哪吒传奇》),对于姬发这个形象进行了丰富,增加了姬发成长的过程,所以相对于原版肯定是更加立体的。

那么于适完成的怎么样呢?个人觉得对于青年演员来讲——

首先,骑射+形象,符合改编后的形象,良好;


其次,对于改编后的姬发的理解及表现,达标;

在一干新人中,表现是比较亮眼的。

但仅限于是新人中——

看电影中可以感觉到,他和任何一个老戏骨(费翔、黄渤、李雪健)对戏时,都是被压制的,甚至在和杨玏对戏时都能感觉到,他是被压制的(这点得表扬陈牧驰——他在一些场景中被压制感要弱一些)

但作为一个新人,能有这样一份答卷,尤其是相比其他人而言,戏份更多的情况下,还是不错的。

综上,新版的姬发优于老版的姬发。

4.殷郊



《封神演义》原著中对于殷郊殷洪两兄弟的塑造比较虎头蛇尾。

原著中,可以说正是殷郊的人王之相,保了纣王狗命二十八年。

姜皇后遇害后,纣王妲己要诛杀殷郊殷洪,二人逃出朝歌却被黄飞虎追上,殷郊主动护弟。

郊曰:“将军可将我殷郊之首级回都城回旨。可怜我幼弟殷洪,放他逃往别国。倘他日长成,或得借兵报怨,得泄我母之沉冤。我殷郊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望将军可怜!”

而后被广成子收为徒弟,下山时许下重誓,

殷郊曰:“老师之言差矣!周武明德圣君,吾父荒淫昏虐,岂得错认。有辜师训。弟子如改前言,当受犁锄之厄。”

但是比较偏信他人,被申公豹蛊惑,以为姜子牙是杀弟仇人。

申公豹曰:“殿下有所不知。吾闻有德不灭人之彝伦,不戕人之天性,不妄杀无辜,不矜功自伐。殿下之父亲固得罪于天下,可与为仇。殿下之胞弟殷洪,闻说他也下山助周,岂意他欲邀己功,竟将殿下亲弟用太极图化成飞灰,此还是有德之人做的事,无德之人做的事?今殿下忘手足而事仇敌,吾为殿下不取也。”殷郊闻言大惊曰:“老师,此事可真?”


殷郊一路上沉吟思想:“吾弟与天下无仇,如何将他如此处治,必无此事。若是姜子牙将吾弟果然如此,我与姜尚誓不两立,必定为弟报仇,再图别议。”

相比之下,他弟弟殷洪倒是比较愚忠(也可能比较贪恋人间富贵)

申公豹笑曰:“你乃愚迷之人,执一之夫,不知大义。你乃成汤苗裔,虽纣王无道,无子伐父之理。况百年之后,谁为继嗣之人?你倒不思社稷为重,听何人之言。忤逆灭伦,为天下万世之不肖。未有若殿下之甚者!你今助武王伐纣,倘有不测,一则宗庙被他人之所坏,社稷被他人之所有。你久后死于九泉之下,将何颜相见你始祖哉?”殷洪被申公豹一篇言语说动其心。低首不语,默默无言。

最终应了“四肢俱成飞灰”的毒誓。

所以——所谓原著党们,真按照原著拍你觉得这同质化的情节真能好看????

相比之下,《武王伐纣平话》中的殷郊则比较正直,最终大义灭亲斩了纣王。

剧版1990中,为了避免原著中殷郊殷洪兄弟的同质化情节,首先把殷洪的情节移植给了殷郊,其次给殷洪增加了感情戏。


让我看看有多少曾经为这对苦命鸳鸯伤心过?

新版中除了将殷洪删除之外,还给殷郊增加了“请父王传位于我”和刺杀苏妲己的戏份,同时相对于原著和剧版1990中,殷郊殷洪在被处斩前即被赤精子和广成子救走的情节,新版中直接让杨戬和哪吒来晚了一步,让殷郊断首——再加上之前殷郊的一句台词,


有没有谁的DNA动了?

看到这句台词总不会还有人会问为啥不拍哪吒成长的故事了吧……

至于为啥没有拍雷震子吃仙杏成异相,而且我敢现在就断言,下一部中哪吒可能会有火尖枪,但绝对不会三头六臂,因为——

来至洞前,那门虽两扇不推而自开。只见里边有一石几,几上有热气腾腾六七枚豆儿。殷郊拈一个吃了,自觉甘甜香美,非同凡品,“好豆儿,不若一总吃了罢。”刚吃了时,忽然想起:“来寻兵器,如何在此闲玩?”忙出洞来。过了石桥,及至回头,早不见洞府。殿下心疑,不觉浑身骨头响,左边肩头上忽冒出一只手来。殿下着慌,大惊失色。只见右边又是一只。一会儿忽长出三头,六臂,把殷郊只唬得目瞪口呆,半晌无语。

原著就是这样很多同质化的场景啊!!!!!

所以为了保证整部电影的观赏性和紧凑性,新版对殷郊这个角色做了重构处理,个人觉得比原著要出色。

好,改编这一点而言,新版的殷郊是优于老版的,那么殷郊的扮演者的完成情况呢?

个人觉得陈牧驰的殷郊的达成情况是优于于适的姬发的达成情况的。(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陈牧驰的表现没有于适的表现稳,有些场景中的表现一般,譬如和姜王后袁泉对戏的那一场,他是被碾的。但刑场上的戏还有刺杀妲己那场戏,他并没有被费翔老师完全压制的,反倒很有种古希腊神话/莎士比亚话剧中的悲剧感。

至于那个被吐槽的祠堂戏,那场戏之前我已经吐槽过有很多bug了,所以虽然(。)(。)很吸睛,但他真的不是那场戏中最bug的了。

综上,新版殷郊优于老版殷郊,且改编和表现算得上良好。

5.姜王后




直接说结论,袁泉完胜——是的,不是新版封神的姜王后完胜,而是袁泉的姜王后完胜。

关于姜王后这个角色,原著中下场很惨,被诬陷指使姜环刺杀纣王,直接被挖眼炮烙双手,活活疼死。而新版则对这个角色和原著另一个角色——黄飞虎的妹妹黄妃进行了整合,原著中黄妃为了嫂子报仇,打了纣王,被纣王扔下了摘星楼。

黄妃急攘之间,不暇检点,回手一拳,误打着纣王脸上,“好昏君!你还来替贱人遮掩!打死了妲己,与嫂嫂偿命!”纣王大怒:“这贱人反将朕打一拳!”一把抓住黄妃后鬓,一把抓住宫衣,拎起来,纣王力大,望摘星楼下一摔。可怜,香消玉碎佳人绝,粉骨残躯血染衣!

新版的改编没有单纯的融梗,而是更隐喻一些,关于她和苏妲己在水池中的那场戏的隐喻很多人都已经分析过了,我这里就不在重复了,总之,这个改编是让姜王后的形象更具有戏剧冲突的。

但由于是影版,篇幅受限,不管是戏份还是台词,姜王后都非常少,然而袁泉每一句台词,乃至每一个眼神都非常有戏,在仅有的台词和出场镜头中成功地将姜王后这个角色给立稳了,温婉坚韧且刚烈,仅仅“你不了解你的父王”还有一个惊恐的眼神,就把她对纣王的野心和阴暗的洞察体现的淋漓尽致。(对标夏雨的申公豹,这两口子还是袁泉更稳)——所以娜然说和袁泉对戏时,被她的眼睛迷住了,我相信不是夸张。

综上,新版姜王后,用更少的镜头展现更复杂的人格,却张力十足,完胜。

6.姬昌



和袁泉版的姜王后一样,李雪健老师完胜——同样是李雪健老师的姬昌而非新版姬昌完胜。

姬昌这个角色新版改动主要在于删去了《封神演义》原著中劝降苏护,占卜到伯邑考被做成肉饼但为了装疯卖傻逃出朝歌被迫忍辱负重吃下肉饼的情节,可以说是对姬昌形象的优化提纯。

且说姬昌明知子肉,含忍苦痛,不敢悲伤,勉强精神对使命言曰:“钦差大人,犯臣不能躬谢天恩,敢烦大人与昌转达,昌就此谢恩便了。”姬伯倒身下拜:“蒙圣上之恩光,又普照于羑里。”

但新版的改编,从父与子的角度出发,使全片的一大核心思想/冲突得以更为彰显,让苏氏父子、四大伯侯父子还有殷寿殷郊父子的不同抉择冲突更加明显,更能够体现剧中姬昌台词的重要性。

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你怎样对待你的儿子,你的儿子就将怎么对待你

所以这里应该也是暗示了殷郊最后应该是会按照《武王伐纣平话》中的结局一样,亲自斩父(像他父亲斩了他一样)。

所以这里的改编,我觉得自洽。

但这只是说改编合理,更加难得的是李雪健老师的演绎,雨中救雷震子那场戏,可以说他一个人压住了黄渤(姜子牙)+此沙(杨戬)+武亚凡(哪吒)三个人的戏,尤其是杨戬,新版的杨戬是走清风道骨路线的,比原版更具悲悯之心,但这一幕中,三个仙家不管从悲天悯人的态度上而言还是气势上而言,都被西伯侯直接压制——所以台词口齿清不清楚只是表象,李雪健老师唯一的美中不足在于由于病痛他没办法清晰,但真是换成配音,未必会有他原声的情感更充沛。

至于牢房和姬发的戏——新人被秒;

牢房和费翔的戏——二人张力十足,恶与善的冲击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还有为了小儿子忍辱负重认罪的戏,一手搂着装有自己大儿子的肉的木盒,赤足走在被砸在脚边的瓦片上,不断地低喃“我有罪,我罪大恶极”,那一幕多少人感动?

综上,新版姬昌完胜。

7. 姜子牙


这个很难评,首先因为姜子牙在后两部中肯定还会有出场,而且重头戏在后两部中,其次,原著中姜子牙才是这个群像剧中的C卡,但新版因为调整为姬发为C卡,所以姜子牙的戏份是大大大大大删减的,所以我只能根据第一部的改编和塑造情况来进行评价。

首先,先说新版对于姜子牙的改编。

这个,相信人均985的知乎er应该都知道姜子牙是有历史人物原型的对吧(捂脸,最近见到的奇葩答主太多)。姜子牙的原型其实就是西周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姜尚。至于这位姜尚姜太公在辅佐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之前,很多记载都表明其实是很落魄的。

姜子牙先在商为官,见纣王无道,便辞官游说方国,听闻西伯姬昌贤能而去周,隐之磻溪,此时已年届七十。也有一说是太公入赘妇家,因不擅生计而被妇家逐出家门。

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也在1993年在太公衣冠冢北旁重建姜太公祠,

殿壁上的壁画,表现了姜子牙的生平事迹,主要内容有:姜氏封吕、贫困生涯、弃官避纣、著书立说、渭水垂约、孟津会盟、牧野大战、封齐就国、与莱争丘、严罚不训、周王授权、传子归周。

所以从目前所有的历史资料而言,民间是比较认同姜子牙(姜尚)前期潦倒这部分故事的。

在《封神演义》原著以及剧版1990中,都有姜子牙下山投奔老友宋异人,娶马氏为妻的情节(对应姜子牙曾入赘的民间传说)。

离却昆仑到帝邦,子牙今日娶妻房。六十八岁黄花女,稀寿有二做新郎。

而剧中也好书中也好,都说过姜子牙不善经营,因为这事还经常和老婆吵架,

马氏曰:“你会做些甚么生理?”子牙曰:“我三十二岁在昆仑学道,不识甚么世务生意,只会编笊篱。”


子牙气冲冲的曰:“因被马溜缰,把绳子绊住脚,把一担面带泼了一地,天降狂风,一阵把面都吹去了。都不是你这贱人惹的事!”马氏听说,把子牙劈脸一口啐道:“不是你无用,反来怨我,真是饭囊衣架,惟知饮食之徒!”子牙大怒,“贱人女流,焉敢啐侮丈夫!”二人揪扭一堆。

剧版1990为了姜子牙的形象,特意把马氏的形象丑化了,而且覆水难收这个词据说就源于姜子牙和马氏,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自行搜一下,我就不展开了。

总而言之,姜子牙不管是剧版1990还是原著中还是真实历史中,都应该是一个能成大事,但对于市井之事不通的一个老头(72岁才出仕)——而新版的姜子牙则是改编成了一个市井小老头(搞笑但脑子还不太好使那种)。

那么这种改编合理么?

这里我觉得不!合!理!

关于姜子牙的这一点——书中的确是有抹黑之嫌

关于姜子牙下山:

子牙哀告曰:“弟子乃真心出家,苦熬岁月,今亦有年。修行虽是滚芥投针,望老爷大发慈悲,指迷归觉,弟子情愿在山苦行,必不敢贪恋红尘富贵,望尊师收录。”

下山后的生活: 做生意啥啥都不成,还和老婆打架(前文已引),即使官拜丞相了,后期封神大战中,没有各个师侄师兄师父师祖来救的话,不死八百回那都是因为书没有那么长。

所以封神剧版1990对姜子牙进行了修正,虽然还是经常被揍,但蓝天野老爷子那一脸仙家正气,总能给人一种“我只是败给了你的阴谋诡计”但“邪不压正”的感觉。但黄渤老师——不好意思!黄渤老师的脸给不了我这样的正义感啊!!!!!当然,影版对于姜子牙仙家形象塑造生动的其实也是有两幕的,一是昆仑十二金仙处,虽然特效渣,但黄渤老师微微一笑淡然拿起封神榜的那一幕还是挺悲天悯人的。还有就是殷郊、姬发追着他要封神榜那里,面对着二人的质问逼迫,他仍然坚持即使殷寿是天下共主,他也不能将封神榜交给这样一个人的时候,这里的姜子牙是既具有神仙的悲悯又有老者的智慧的。但其余的场景,真的都有些出戏,这个出戏既有改编的缘故,也有黄渤老师本人的缘故。

譬如四大伯侯密谋那场戏,“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台词,不能说不够大气,但我感觉看完那场戏,不光是剧中的四大伯侯,连我都没法说服。

还有大家都吐槽的为啥哪吒和杨戬总是一起走了这一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疑问,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因为姜子牙【一个人】(重音)给不了你看剧时的安全感——

这里对标蓝天野老师在剧版1990中对梅山七怪的那场戏,他一个人带着杏黄旗守在轩辕坟前,老者身躯战战巍巍,但你会没有安全感么?会担心轩辕坟守不住么?不会!

归根结底,新版姜子牙在改编过程中,为了增加剧情的喜剧效果,选择了黄渤作为饰演者,并增加了地三仙大闹朝歌的剧情,剧情肯定更有趣了,但牺牲了姜子牙在剧情中定海神针般的稳定性——这种牺牲是否合理,我持观望态度。

同时,在我看来,姜子牙这个角色上似乎也有融梗——这个融梗来自于《封神演义》后半部中的bug陆压——一个机灵法力强大兼具猥琐的西昆仑闲人。但陆压可以猥琐,是因为他同时也很强,别人跑不掉时他能跑掉,别人砍不死的他能砍死,强到剧版1990直接给他砍掉的程度,把他的部分丰功伟绩友善地分给了其他角色。但我真心希望二三部中的姜子牙靠谱起来,毕竟姜子牙无论是在原著中还是历史中,都更多地承担的是“人”的角色,就像《指环王》中的甘道夫,偶尔来句梗还行,全程猥琐搞笑就过了。

综上,新版姜子牙我认为有趣但不足,比原著好一些,但距离蓝天野老师的版本,无论是形象还是演员塑造都还差很多。

8.哪吒




这版的哪吒我简直太爱了!

但咱们还是来看看原著中的哪吒的描述——

首先是肉身哪吒

分开肉毬,跳出一个小孩儿来,满地红光,面如傅粉,右手套一金镯,肚腹上围着一块红绫,金光射目。


哪吒年方七岁,身长六尺。

此时还是孩童模样。

而后是对莲花童子哪吒的描述

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只听得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见师父拜倒在地。

此时则是少年模样。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很多版本的哪吒都是会由幼年和少年两位不同的演员来饰演。

但影版我在分析殷郊时已经提过了,对于殷郊的形象进行了融梗,将部分哪吒的剧情——还血肉于血亲——移植到了殷郊身上,而且很可能后续中没有李氏一家,所以这里哪吒保持灵珠子孩童态合理。

哪吒原是好动的,心中大悦。


哪吒气得怒冲牛斗,今日失机着伤,又被黄天化一场取笑。


哪吒在后,听得黄天化失机,从后走出言曰:“为将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你连一女将如何也失手与他,被他打断山根,一百年还是晦气!”黄天化大怒曰:“你为何还我此言!我出于无心,你为何记其小忿!”哪吒亦怒:“你如何昨日辱我!”

两个小屁孩,至多高一,多一岁都称不上。

再看看原著中光辉事迹——大闹龙宫,得罪石矶娘娘后找师父来——实实在在熊孩子+熊家长的组合。所以新版其实对于人物还是进行了优化了,保留了性格中的活泼好动、冲动口嗨,但有姜子牙和杨戬的约束,其实还是很乖的。形象上之前引了原文,天庭昆仑校服也是保留了“赤足”“红肚兜”,双手双足都有“金镯”的形象。

再说演员表现出来的结果,哪吒的戏份在第一部中因为不多,所以仅从目前的角度而言,我认为是良好接近优秀。首先孩子的表现在很多场景中保持了一种清澈纯真的质感,其次是较好地完成了影片中的武打动作设计——上一次看到完成度如此好的其实还是曹俊版的《莲花童子哪吒》,鉴于曹俊版是剧,剧版镜头更多,总体来说会更难,但考虑武亚凡小盆友新人进组等因素——

最终完成情况:角色优于剧版和原著,小盆友的表现在低年龄组略低于曹俊,但绝对追平乃至超越吴磊版和宋祖儿版。

9.杨戬




杨戬这个角色也是封神IP中的大icon,鉴于封神、西游记还有宝莲灯中其实杨戬的形象和角色定位其实是不同的,尤其是封神和其他两个,封神中的杨戬不是玉帝的外甥,而是十二金仙中玉鼎真人的弟子,阐教三代。原著中对于杨戬的形象描述——

这道人带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


闻太师在辕门与十道人细看,子牙领来四人:一个站在风火轮上,提火尖枪,是哪吒;玉麒麟上是黄天化;雷震子狰狞异相;杨戬道气昂然。

从以上描述中,可见新版封神杨戬的造型是比较还原原著的(其实内地版除了1990版外,基本上都是道人打扮),

新版中根据殷商尚白的习俗,昆仑校服统一为白色,且初下凡间时没有扇云冠,其余的其实比较还原了。

杨戬在原著中的战力,应该称得上阐教三代第一人,江湖人称“摘牌运粮官”。

杨戬曰:“弟子既来,师叔可去‘免战’二字。弟子会魔家四将,便知端的。若不见战,焉能随机应变。”


子牙急睁眼看时,又被彩云仙子一戮目珠打伤眼目,几乎落骑。琼霄发剑冲杀,幸得杨戬前后救护,方保无虞。


太师九云冠上火焰生,黄天化金锁甲上霞光吐,女仙是大海波中戏水龙,杨戬似万仞山前争食虎。


且说杨戬对子牙曰:“此绳是捆仙绳。”子牙曰:“岂有此理!难道惧留孙反来害我,决无此说!”


且说杨戬在银安殿启子牙曰:“方才弟子临阵,见殷洪所掌,实是阴阳镜。今日若不是哪吒,定然坏了几人。弟子往太华山去走一遭,见赤精子师伯,看他如何说。”

能扛敌,能暗杀,能侦查,能防御,还是部移动的阐教鉴宝百科全书,可以说,封神前半部闻太师征西岐时的安全感都是杨戬给的。那么新版中的杨戬又如何呢?

首先,新版中的一项大的改动就是增加人的戏份,削弱神和妖的作用——这点在殷寿和苏妲己的人设上我已经说过了,正面阵营中其实也是一样的,增加了未来天下共主周武王姬发的戏份,那么自然是要削弱神系代表中杨戬的戏份。

新版的杨戬,更增加了仙风道骨和悲悯,但在原著中较费笔墨的洞察世事和聪慧机敏的角度上而言,进行了削弱,并把其中一部分机敏移植给了师叔姜子牙,所以最终结果姜子牙没有了那种大智若愚,反倒是杨戬缺了点味道——但这不能说是演员的问题,是角色定位的问题,那么新人演员此沙完成的如何呢?

个人认为武戏优秀,但文戏只能说是及格。因为对杨戬的角色特性进行了调整,因此杨戬的台词少得可怜,那么新人演员有效地利用了这些台词来展现自己么?

并没有——首先是城门前的戏份(以下只分析文戏,不讨论武戏,我说过这版的武戏是优秀的),这里可以说地三仙三人的表现:黄渤(姜子牙)>武亚凡(哪吒)>此沙(杨戬),黄渤老师的姜子牙可以体现出机敏(虽然我觉得这个机敏套在姜子牙身上不合适,但这是角色定位而不是黄渤发挥的问题),武亚凡小盆友的哪吒暴躁不耐烦,那么此沙的杨戬呢?他的语气表情和杨戬新版中的特质统一么?并不统一。

还有我提到的地三仙和姬昌在林中相遇救雷震子的那场戏,三人被一个老人压制,杨戬的语气中还欠缺一份对于老者的尊重(有,但是还欠缺了一点),当姬昌说出即使是妖怪,但是善是恶还要看他所受到的教化,这句圣人台词后,作为一名侧重悲悯之心的后辈,他是应该有相应的震撼羞愧情绪的(道教和佛教都是非常重注点化的),但是我也没有看出来。相比之下,殷郊、开头就死了的苏全孝,还有就只有几个镜头的姜文焕在文戏部分发挥的其实个人观感上都要优于他。

所以综上,新版杨戬很帅,打戏造型都优于剧版1990,但文戏偏弱——个人觉得应该也和此沙本人之前普通话不好有一定关系,而且也与他全程面对的都是老戏骨的戏份是有一定关系的——这里吐槽一句,和老戏骨飙戏时还是真得有点儿清澈的愚蠢的,就是那种既然技巧打不过了,那就全是感情就行了(殷郊much:我怀疑你在说我,但我没有证据)。

希望2 3中戏份增加后,新人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惊喜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