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尽头真的是考公或者考编吗?
我当“人民公仆”两年了,说一个很操蛋的现实。
宇宙的尽头绝逼不是考公,但搁中国的尽头一定tmd是啊。
之前还在鼓励创业,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都知道吧,但是最近几年的创业形势大家都清楚,体制内上岸真的算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最后一条路了。
都说公务员工资少,但是南方发达省份市直岗基本都月入过万了,北方地区和一些小乡镇低一点,但是综合算下来肯定是大于当地中位数的,所以真的低吗。
说低的,都是什么牛马,哭什么穷,天天说老师工资低,公务员工资低,低个屁啊,能不能别上热搜了???
然后是稳定性,程序员已经算2015年以后最热门的岗位了,基本上是跟高薪挂钩的。但是哪怕进了大厂,哪怕技术极高,过了35岁身体素质下降就得末位淘汰。你见过哪个公务员被狼性淘汰的吗?我哥在小米工作,为了凑够n环外的一套房的200w首付,逼的我姨夫60岁的人了,还要1个人到大城市当医生赚首付钱,要是公务员压力绝对小一半。
哪怕得罪了领导也只是升不上去罢了,等他调走了照样该有的都有,往前提20年生病了不上班,单位还养一辈子的例子都比比皆是。
(我妈就是,上二休三,从28进的单位,到退休,一直这么闲,省直某单位,别的不敢多说,在教育这一块是真的抓我,为啥?闲啊c)
社会地位更不用说了,就拿我自己举例,以前过年回家基本上就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上岸以后下楼倒个水都能看见陌生亲戚的笑脸。其实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交集,我在的单位也不可能帮上他什么,但是对公职人员的尊重已经是骨子里的东西了。
小镇做题家的话题前段时间闹的沸沸扬扬,大众真的那么在意一个明星有没有编制吗?其实谁不知道萝卜坑的情况一直存在,只不过不能容忍自己的最后一条路被玩弄吧。
某明星放弃了以后还能回去演戏,前段时间还有了新代言,可能过几年风头过去了又有人把编制送过去了。你说宇宙的尽头是什么,我们普通人又有什么选择呢?
不好意思有点情绪化了,不过如果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考公考编真的是最好也是最轻松的一条路了。
与其纠结和愤怒,不如加入其中吧,上了岸世界都会美好许多。
我自己是前两年国考笔试第一上岸的税务部门,分享一点备考经验。
本文分为
★备考时间规划
★备考资料推荐
★备考老师推荐
★应试技巧
★备考时间规划
一. 全职和在职备考有什么区别?
*全职备考指的是除了复习和基础日常生活以外,不参加任何劳动生产的备考形式,一般来说每天能够维持的学习时间都在八小时以上。不过全职备考虽然时间更加充足,但是也需要更强的自制能力,不然很可能成为拖延懒惰的借口,我自己就是全职备考,周期大概在两个月左右。
*在职备考指的是准备考试的同时仍然同时从事劳动活动,一般来说多次参加考试的考生会选择在职备考,相比于全职备考这种形式每天能用来复习的时间较短,更需要严格的规划以及更强的毅力。如果是八小时工作制的话,建议在职备考的周期要保持在4-6个月。
二. 备考时间怎么安排
因为本人是全职备考,所以就以两个月的复习周期为例分享时间规划。
*(1-2天)了解考公相关的内容,明确自己的选岗目标,直到考公分为行测申论两个科目,以及大概了解各科目考察的能力以及题型。
*(3-10天)阅读申论和行测相关的基础教材书籍,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各个具体题型的考察形式,通过教材上的例题验证自己的基本做题能力。
*(11-25天)刷网课并且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基础学习过程中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掌握申论的做题方法,行测的做题技巧,为刷题练习做好准备。
*(26-45天)刷题练习,提高申论的材料处理能力和整体答题能力,行测各个题型的处理能力,确保达到较高的正确率。
*(45-58天)真题冲刺,反复的进行真题的刷题和批改,熟悉整个考试的节奏,争取考场上临危不乱。
*(59-60)劳逸结合,放松心态,用最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
★备考资料推荐
一. 申论篇
*中公《申论专用教材》
在我看过的所有教材之中知识点是最全面的,但是没有太多做题方法的讲解,承担的是一个课本的作用。不管是自己阅读然后总结笔记,还是配合网课共同学习都能起到一个不错的作用,对于第一次接触公考的小白来说,用来打基础刚刚好。
*《汤可特训七套卷》
实战提升的套卷资料,注重练习+讲解,不少人在刷了汤七之后申论都没有低分过,70分是常规操作了。汤七是我在申论复习阶段除了真题以外做的唯一一套练习,七套卷子我都刷了两遍以上,因为每次刷题时自己掌握的知识量不同,所以每次的收获也不同。但是共同的是每刷一遍我对于申论各个题型的认知都会有一次提高,同时做题的速度和效果都会更好。
*《申论的规矩》
可以用来学答题规范的一本教材,例题答案的解题角度非常的新奇,能带给我不少新的解题方向。参考答案的呈现方式模拟了标准的答题卡,语言也是考试时常用的书面语言,它的参考答案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我的模仿对象,对我的卷面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 行测篇
*华图《模块宝典》
所有行测资料中最早进行分模块排版的一套教材,每本书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和例题,可以同时承担课本和习题集的作用。我在看完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后会在本子上写下例题的答案,然后跟解析对照再去进一步的了解知识点。想要全部读完需要较大的耐心,但是熬过去以后的提升也是很大的。
*华图《考前必做1000题》
同样的模块练习,区别在于只有习题的内容更加适合沉浸式的练习,而且不少题目都是改编自往年的真题或者直接是原题,相比之下专业性更强。而且这个题目的数量完全不输给线上练习,我直到考试之前都没有完全把这几本资料刷完。
三.综合篇
*中公《往年真题精解》
14套往年真题+参与阅卷老师编纂的答案解析+标准答题卡,可以说除了不提供监考老师以外,这套资料完全满足了我对真题练习的全部需求。为了不浪费,最好一天之内按照上午下午的顺序要做完一整套职测和申论,然后严格的批改花时间复盘。只要能够顺利的在几套真题练习里拿高分,最后的考试成绩肯定也不会太差。
*人民日报+《半月谈》
报纸杂志的阅读主要是为了日常的知识积累,我在开始备考的时候就定了人民日报三个月的月刊,每两个星期也会去买最新的《半月谈》。一方面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换换脑子,另一方面这些书籍上面的写作方式以及时政热点,都是考公时能够用到的知识,最后在考场上平时的阅读也让我在常识题和申论的材料阅读上有了不小的优势。
★备考老师推荐
一.申论篇
*打基础听李梦圆的申论基础,她的课很多内容都是来自教材,但是却又不是像有些老师那样读教材,而是通过自己的语言把细碎的知识点重新组织整合了一遍,然后再表述出来。我听李梦圆的课主要是为了在读完教材之后查缺补漏,同时解决一些不好理解的难点,最后的结果也还是不错的。
不过李梦圆在讲课的时候有一些发散,也就是没有系统性的内容,总是想到一个知识点就讲一个知识点,所以我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辅助的作用,并没有把申论的学习全都押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单一题目的解题思路就看单淑玲,她的课程内容相比之下就要系统化的多了,一开始的第一课会先把申论的各个题型讲解清楚,包括考察内容,分值分布,最合适的答案字数等等。
然后接下来的课程才是从归纳概括开始具体的带着我过一遍五大题型,听完她的课以后虽然不说能拿什么高分,但是思路清晰的做完一套申论卷子还是可以的。
*整体的思路提升交给汤可,汤可讲解的时候从来不会只有单一题型,哪怕是以某一种题型作为出发点举例子,但是最后的结尾还是会回到申论解题方法的归纳上来。在听完汤可以后我自己就能够整理出成体系的答题思路,并且在反复的练习中学会实战应用。
我的备考时间还算充足,所以就多刷了几遍课把每一处的知识点全部摸透了,还配合着真题的解析做到了精益求精,如果备考时间比较短的话,完全也可以只看一遍汤七,然后在刷模拟卷的过程中通过实践融会贯通,相信结果也不会太差。
二.行测篇
*李梦娇的常识判断是背记效率最高的,但是我没有从头到尾的全部听下来,而是只挑了重点总结出来的考点大全和背记口诀去听。毕竟常识的高分更多的还是要来自于日常的积累,网课只能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想要一点不背的临时抱佛脚很难实现。
*言语理解我听的是顾斐,她的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例题选择的很用心,虽然真题所占的比例不多,但是每道题都是跟自己正在讲的那个知识点契合的,不会说明明用不到某个技巧还硬要去带入。所以在听完以后我的心里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对于这种技巧要什么时候用也就心里有数了。
而且作为一名言语理解的老师,她讲课时候的语言风格也很艺术,虽然输出的知识内容不少,但是基本上不会让人感觉生硬,对于我这种听课会头疼的人来说再合适不过。
*蔡金龙是网上推的最多的判断推理老师,一直以来的口碑也不错,而在自己听完以后我也必须承认他是一个逻辑大师,很多时候他解题的出发点很奇怪,特别是在讲图推的时候,他找到的核心图形是很多人一开始不会注意到的,但是最后偏偏成了找到答案的关键。
而且哪怕他的思路参考答案不太一样,但是每次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慢慢的也就说服了我并且带着我也按照他的思路去理解问题了。
*数量关系我选的李委明,跟很多喜欢另辟蹊径的老师不同,他的课程就很像非常正宗的高中数学课,每一个数字的计算和每一个公式都一丝不苟。跟着他学不一定能把题做得很快,但是一定能把题做得很稳。
而最开始看着他厚厚的眼镜以及黑板上的公式我还在担心他的课会不会无聊到我听不进去,但是最后的结论证明,理科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幽默细胞,至少他在课堂上玩的梗我是完全能听懂的。
*我做资料分析的时候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关键词,所以后来就去听了高照老师的课程,因为他是同时教资料分析还有数量关系的,所以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也有着一定的公式思维。
在他的课上我学到的最好用的几个技巧包括:意义类的题目就看末尾句;性质类的题目就看段首句;找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等,基本上在做题的时候用上这些公式,也就不会被题目里繁多的修饰词迷惑了。
★应试技巧
*行测答题的时候不一定要按试卷上的顺序,我习惯的答题顺序一般是:言语理解-资料分析-判断推理-数量关系-常识-涂卡。一个好的做题顺序可以让答题的节奏更丝滑,同时也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比如做完言语理解题读资料的时候速度就会更快。
*数量关系和判断推理总会有两成的难题是需要蒙的,从来不会有人能拿满分,我在拿到卷子的一刻就已经做好了放弃一部分难题的准备,只要拿下自己会的那部分成绩,行测至少是不会拖后腿的。
*申论的答题最重要的是结合材料,甚至大作文的素材都能直接在材料里抄,当然要注意学会修改简化,原封不动的照抄就等着二战吧。
最后总结一下,宇宙的尽头未必是编制,但是我等草民的尽头肯定是编制,想有个稳定的未来就赶紧上岸来跟我当同事吧。
听说点赞同能吸欧气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