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和财政部酝酿第四轮债务置换方案,超 2 万亿债务限额空间打开,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这个问题之前讨论很多了,短期来看只有这一条路,但从长期来看,可能得不偿失。
1)债务置换,隐形债务转明面债务
城投债非常特殊,虽然杠杆计入非金融企业部门,但担保是地方的财政收入,也是地方的隐形债务,这个债务有很多版本的估算,但基本也在政府总的明面债务,也就是60万亿左右,为什么是估算,因为这东西根本就是不透明的,鬼知道地方借壳举了多少债,有的地方别说还债,连利息都是问题,我们经济体坏就坏在这里,信息不透明,处理不透明,道德风险极高,简单理解就是只要不公布数,你就永远不知道里面的风险有多大,直至全面暴雷大家才恍然大悟,房企只是地方财税的手套,再高也不过十几万亿的负债,背后的地方隐性债务才是真正的大问题。
地方平台债的特点:不透明,花钱效率模糊、利率高,现阶段体量预计也不小。有没有进入庞氏信贷?真没有数据,但从地方平台现阶段还敢开出8%甚至更高的收益来看,不能说全国,至少为了不择手段融资的地方大概已经是庞氏信贷,且未来的冲击和处理难度远高于明面上的房企债务暴雷。
怎么缓解以债养债和债务幂指数膨胀?按照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就是把利率水平压低。根据70规则大致推算下,如果地方只靠以债养债,那么利率10%的话,债务约没7年翻一倍,60万亿估计要不了多久就会突破100万亿。怎么减缓庞氏信贷的压力呢?把利率降下来,但问题是地方信用差得多,地方平台债信用则更是打打折扣,如果按照市场化利率来看,只能开出两位数左右的利率才能融资,才能维系庞氏信贷。
这就到了该题目所采取的方式,即释放政府明面杠杆的上限,类似于提高美国国债上限,所谓的释放后2万亿的额度,就是允许地方明面发债,计入到政府杠杆,平均的发型利率约为3%,这样用于置换地方发型的约10%利率的隐形债务,根据70规则,以债养债翻一番的时间从7年,可以增加到20年以上(理想情况是这样)。
所以不要总是嘲笑其他国家的政府杠杆高,如果预估的地方隐形债务规模大致相当,我国政府总杠杆率也是超过100%的,其中政府明面杠杆率50%,隐形杠杆率也是超过50%的,而且地方隐形债务的利息可比美国国债在加息下的利率还要高。本次的债务置换,具体数字上会表现在非金融企业杠杆稳定甚至略微下降,而政府明面杠杆继续快速增加。
债务置换理论上可以降低地方的压力,从而短期内把风险延后,但不要忽略人性。
2)长期道德风险
现在的问题可能仅靠债务置换和扩大以债养债无法解决的,今天救了这个地方,大家发现不管捅出多大的篓子都有兜底,会进一步加剧各个地方的效仿,高效的政府就成了玩笑,换句话就是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最近不知道央行总是逮着甘肃的低效投资不放是不是一种杀鸡儆猴,但地方可不会那么容易吓到,毕竟越是低效的投资,里面的分利可能更多,看起来短期缓解了政府的隐形杠杆,长期带来成倍的风险积累。
第二个问题,还是之前讲的太多的,说到全民发钱,一堆喉舌出来只谈风险,不谈收益,这种以债养债和风险兜底,同样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反而加速了阶层的固化,谁离政府购买越近,谁分得蛋糕越多,典型的定向发钱,代价比全民发钱有过之而无不及,效率也是大打折扣,再来一些面子工程,就是再给100万亿也不够几年花的。
经济高速增长40多年了,怎么可能不遇到发展问题,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周期和采取正确的干预手段,不要总拿未来的潜力去换短暂的平稳,最后既不会解决问题,还白白浪费了经济体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和未来几十年的增长潜力。
现在最缺钱的是居民口,韧性再强也需要安抚,给居民让点利抠抠索索,定向发钱倒是大方,但这样只会徒增风险和代价,同样是一年几万亿,给居民口增加直接福利,协助居民完成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消费和内循环也就顺理成章,换来更稳定且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预期,而非把仅剩不多的经济资源不断的丢给债务黑洞。
稳定的货币、稳健的金融、高效的政府,即便是比烂的时候,也不能总是选择最差的那条路,再资的经济体增加政府负债的时候,也会给居民发放一些直接福利,协助居民修复资产负债状况,央行本身没有独立性,再加上朝令夕改,谁的孩子谁抱,但最后还是给兜底,信用损耗之后,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