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小说【天道】与【天幕红尘】的“边见有二”,“去二不着一”,是什么含义?怎么理解?
序言:
本文价值巨大,意让您从根本上理解《天幕红尘》这一部分。
这是我目前写得最久、最废脑细胞的一篇,其次是婆媳矛盾,可是婆媳那篇 只废眼泪啊!
果然眼泪都是我脑子曾进的水,幸亏水出来了,哈哈~
所以我还是多提升认知,多让脑子做做瑜伽,哇咔咔~
本文主要讲述:
1.从“道生一”说开去,让你理解更透彻
2.叶子农一句话把乔治辩倒的基础原理设置
3.假设难度升级,看叶子农怎么辩
4.这是一个“场”的世界,有多少立场就会有多少观点
5.六个字深刻揭示什么是“去二不着一”
为什么我们读不懂这一部分,是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去除二元对立,去分别心”、去我执等基础概念。所以读不懂很正常,我跟您讲 您便懂了。
如果想彻底理解,需要有以下基础知识的铺垫。
一、从“道生一”说开去,让你从根上明白
《道德经》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即规律,包括宇宙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性规律等大的集成。
没有立场,人就能真正地看清世界真相,人才能做到空心,无我。
开悟者便已去除我执,心空“无我”,于是看见“道”,看见人性规律,看见众生皆苦。开悟者只是看见了众生的心,看见众生都自认为他们苦。
众生苦吗?只要众生不认为他们苦,众生就不苦。没有痛苦,只有体验,人生本是一场虚拟的游戏,尽情体验就好。再说苦就是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下面有二元对立的介绍。
道生的“一”即“我执”,指人的立场。除开悟者,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多半是自身利益立场。没有立场的人在大环境下很难存活。
“一”生的“二”即分别心,所以我一直强调去除二元对立,即去除好坏对错。这个世界其实是没有好坏之分的,都是由于人心“我执”,于是有了道德,尊重,于是衣服有了那么多风格。人的灵魂品格,不是由衣服和外貌决定的,衣服的功能只有一个:裹体罢了。
万物即我们所认知的一切,当然也包括我们。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你我一体,你我即“道”即“宇宙”即神即爱。因为有爱才生出世界万物,对不对?
但请记住,你我只是是宇宙的分身而已。
明白了这点,那我们怎么才能接近宇宙的本体和核心呢?
大家先自己想原因,再继续往下看。
大道至简,既然三生万物,所以我们要做的便是一步步返回,万物到三,三到二,二到一,最终回家到“道”。
这便是我说去除二元对立、去“我执”的根本,这样我们便合乎道了,才好意思喊一声:我接近宇宙了。
有了以上的基础知识,我们再来分析《天幕红尘》里最难理解的部分。
首先交代背景,原文如下:
乔治说:“我出两个命题,你来回答。如果你驳倒命题,你拿上钱就可以走了。如果你不能驳倒命题,那就可能推导出你应该在合同上签字。当然你没有驳倒也可以不签,那就表明你不讲理了,我不评价不讲理的人。”
第一个命题是: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方迪本能的想法就是:这个命题是真理,是驳不倒的。
第二个命题是:唯有变是不变的。方迪觉得这更是真理了,根本没有可能驳倒。方迪暗自断定,叶子农除了签字没有别的选择。
叶子农立刻明白了,第一个命题的漏洞是故意的,是设置了一个逻辑陷阱和思维导向,第二个命题才是真正的基础原理设置,意在推导出立场逻辑,进而推导出立场观点。
叶子农拿着命题只说了一句话:“您这个‘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了?”
乔治沉默了许久,说了一句话:“你走吧。”
后来张志诚也问叶子农:“你还没看题,怎么就断定乔治错了?”
叶子农说:“那得先声明,可不是俺对您不恭不敬,这个问题它较真不是,凡是懂的不用问,凡是问的说了也未必懂,越不懂越会觉得说的人装神弄鬼。”
张志诚点点头说:“嗯,你说。”
叶子农说:“凡是能推导出我该签那份合同的原理设置,就必然是有漏的。或者说凡是能推导出错误结论的原理设置,就不可能是究竟的。甭管他的具体设置是什么,都必然是有漏的,只是这么漏与那么漏的区别。乔治设置的相对与绝对的命题,是边见有二,他自己都知道是错的,这个错是个逻辑陷阱,是引导我去承认变与不变的那个命题,只是乔治不知道变与不变的命题虽去二归一了,但也只是出离了边见有二的境界,去二仍着一,并不妨碍一仍有漏,不空嘛。乔治如果出离到了去二不着一,他一定不会叫我去纽约。”(引用)
二、叶子农一句话把乔治辩倒的基础原理设置
当我第一遍读时,完全是懵的。因为我认知完全不够,哪怕我听过“道生一一生二”,但当我认知没提升时,底层逻辑不够时,我是不可能理解这段话的。
我们先来分析这2个命题:
1.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这句话本身就是错的,譬如一个人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但不能说人非善即恶。
VS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这句话是对的。
首先科普真理的定义:永恒不变的即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在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两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
很多哲学教科书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所以正解是: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即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
而相对和绝对 这2个概念便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说明人有分别心,所以乔治明知道这句话是错的。
2.唯有变是不变的。
这句话具有绝对性。
条件:如果单纯执着于问题本身,意思是当我们跳进乔治设置的“唯有变是不变的”这个场,执着于这个当下的问题,这句话是对的。
单纯只看这个句子,如果叶子农不承认这句话的正确性,那就是乔治说的“不讲事实,不讲理”。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是无法回答的,属于一说就错。
这就是乔治设置给叶子农的陷阱,叶子农一跳进去这个立场就输了。
但是如果跳脱出来,跳出乔治设置的场,站在上帝视角,其实根本没有变与不变这两个概念。这就是去二不着一,去除心中的“变”的概念,即根本就没有“变”这个词。
那么这句话就无法存在了,这就是佛法尽头的“不可说”,一说就错,一说 就代表心中有了各种概念。所以叶子农说甚至包括“客观”这个词,也是概念。
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达到叶子农的境界呢?
还是那句话,太多事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即符合肯定现象(A)、否定(B)、否定之否定(新现象,非A非B)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不懂基本概念”——“懂基本概念”——“放下基本概念”。
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属于一辈子不懂基本概念的阶段,但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突破,所谓你知道你,所以你不是你。
而我们要做的,是进入第二境界,即先彻底弄懂这些概念,明白其本质,进而深入弄懂事物的本源和真相。懂了世间运行的各种规律后自然就可以放下概念了,因为这些概念都是人为发明的。
至于一开始为什么要彻底弄懂概念,因为 先人的智慧都在书里,我们先要彻底弄明白各种基本概念是什么,才能最大程度地去理解书里的意思,才能获得先人的智慧。
最后才有机会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一层,进行各种创造。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以上叙述,您便明白了 相对与绝对的命题 是边见有二,即还是有二元对立。变与不变的命题是去二仍着一。
我们不妨多角度思考问题,站在乔治+豆豆的角度思考:
1、先站在乔治的角度思考:
乔治为什么要这么设置题目?
三、假设难度升级,看叶子农怎么辩
在此我们把难度升级一下,看叶子农如何来辩:
如果乔治这么出题:
#真理既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
#唯有变是不变的。
那叶子农应该如何来辩?
同样如果执着于题目本身,这两个命题更是真理,无法辩驳。
所以答题关键取决于出题人到底想怎么变,因为乔治是有立场的,他要叶子农签合同。只要他有立场,那就有对立的立场,就可以被驳倒!这就是“道”,剩下就是运用“术”了。
其实叶子农还是只需要问乔治:
你那句“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了?就可以完美破解。
叶子农完全出离了乔治的立场,他反问乔治还变不变了?这就是上帝视角,即没有立场的境界!
叶子农问:你那句“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了?
在此请区分我设想的另一种问法: 你这“唯有变是不变的”是变还是不变?
注意这两种问法的区别。叶子农的问法明显是出离了立场,问乔治你站的这个立场到底还变不变了?
而我的问法实则 自己已经潜移默化进入了乔治的立场,随着他的立场开始执着于问题,问“变与不变”,这明显就是我把自己代入进入了他的立场,所以第2种问法没有出离立场。
这便是两种问法的差异,叶子农出离了立场,而第2种问法没有。
在此强调人性规律是容易被他人的“立场”(而“价值观”比较难 受影响)所影响,这就是人为什么会受别人情绪影响的原因(底层逻辑)。
乔治是怎么被驳倒的呢?
变与不变的命题中的“变”具有绝对性,于书中是让叶子农签字的立场,于乔治心中是我执。
乔治你那句话还变不变了?
无论乔治回答立场变与不变,均是自我否定了“唯有变是不变的”这个命题,属于一说便错。
为什么呢?
因为“唯有变是不变的”这句话本就具有绝对性,既然叶子农能问出这句话还变不变了,这本身就意味着这句话可以有两种回答。既然有两种回答,那“唯有变是不变的”这句话就丧失绝对性了,自然这句话就不成立了。
但是叶子农不能这么解释,因为一解释就陷入 “变与不变”这个立场,属于“去二仍着一”了,所以还是属于不可说,一说就错。
如果还是不理解,那我打个比方。
乔治非要拉着没有立场的叶子农 问“唯有空是不空的”这句话对不对,叶子农反驳乔治就得从他的立场去反驳,只能站在乔治的角度用乔治的思维反问他:
你认为“唯有空是不空的”这句话空还是不空?
哪怕乔治回复“不空”也是陷入对 这句话的选择里了,这句话便失去绝对性,自相矛盾了。
那为什么乔治不选择 出这种更难的题去探察 叶子农到底有没有立场呢?
这里我认为有2个原因:
1.站在乔治角度,他想利用人性的弱点给叶子农下套,所以乔治才选择“真理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个命题。
乔治知道叶子农一眼就能看出这句话有漏洞,这正是乔治要达到的效果。
人性规律是人都自认为自己厉害,人的本能是会情不自禁去纠错命题里的错误,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厉害。
譬如有个战争故事讲敌方抓住一教授,想套出他的专业知识,结果教授爱国咬紧牙关就是不说。结果有人提议让人把错误百出的图纸 递给教授,该人还口口声声自己画的是对的,惹得教授高声与他争论,这样便轻而易举套出了信息。
譬如乔治没出题前便想下套,让叶子农潜意识认为 自己是明白人,叶子农没上钩,因为一回答就说明 叶子农是明白人了。
明白人与非明白人便是二元对立。这背后都是心理学➕人性。
2、我们再站在豆豆即作者的角度思考:
豆豆想引出“边见有二”这个概念,“真理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这个二元对立的貌似真理, 对大众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才选择这一命题。
好,之前我们难度升级,那按照《天幕红尘》里的原命题,看叶子农如何辩倒乔治。
原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
第二个命题是:唯有变是不变的。
首先“变”代表相对性,“不变”代表绝对性。
叶子农问你这句话还变不变了?
如果乔治回答变,能变的真理就不是真理了,“唯有变是不变的”这句话便不攻自破。
如果乔治回答不变,即代表是绝对的,而第一个辩题说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也不攻自破。
如果您还是半知半解,我继续举例子。
《遥远的救世主》里林雨峰问丁元英:
“你回答我的问题,你是不是料定了我不会杀你?答对了我免你一死,答错了你也死个明白。”
我替丁元英拟个回答:我料到你会杀我。
如果林雨峰回答是的,那答对了,免你一死;回答不是,那就不杀了。
反驳就得从林雨峰的立场去反驳,譬如林雨峰就是想杀他,于是只要反驳:我猜您就是想杀我。
下面是林雨峰出的2个命题,可以类比乔治出的2个命题。
1.答对了我免你一死,答错了你也死个明白。
2. 你是不是料定了我不会杀你?
“我料到你会杀我”类比 你这句“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了?
“答对了我免你一死,答错了你也死个明白。”这个命题具有绝对性,不是A就是B。
以下是对应关系:
答对了我免你一死→真理没有绝对的
答错了你也死个明白→真理都是相对的
杀→变
不杀→不变
我料到你会杀我,
如果林雨峰回答是,则“答对了我免你一死”;
如果林雨峰回答不是,则否定了“我料到你会杀我”。
叶子农问:你这句“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了?
乔治如果回答不变,则这是一句绝对的话,即否定了“真理没有绝对的”;
乔治如果回答变,则否定了“唯有变是不变的”。
以下是对应关系:
如果回答是,则“答对了我免你一死”→叶子农否定了“真理没有绝对的”
如果回答不是,则否定了“我料到你会杀我”→ 叶子农否定了“唯有变是不变的”。
写到这里终于解读完毕,为什么叶子农一句话就让乔治无话可说了。
“那我们现在不按照乔治的2个命题推理,按实际出发,乔治跟叶子农的对话是这样:
乔治说:“你是共产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如果答错了就得签约。”
叶子农说:“你就是想让我签约吧。”
然后乔治想说你答错了,想想不对,只能说:
“你走吧。”
如果乔治不执着于签不签约,也就不会找叶子农去纽约了,叶子农真惨啊。”(引用)
所以不管处于“相对与绝对”的立场,还是“变与不变”的立场,只要有立场,都能反驳,除非是没立场。丁元英就是因为没立场,所以不会在意“答得对与错”,“你想不想让我死”,但丁元英在乎芮小丹的感受,所以创造了王庙村神话,所以被林雨峰用枪指。
丁元英惨吗?其实丁元英间接背了3条人命。
加餐:你还记得《遥远的救世主》里丁元英是如何回复林雨峰的2个命题的吗?
在此强调:林雨峰拿枪指着丁元英的对话 是《天幕红尘》这个选段的升级版本。
林雨峰问丁元英:“你回答我的问题,你是不是料定了我不会杀你?答对了我免你一死,答错了你也死个明白。”
丁元英说: “如果我说料到了,你就用开枪证明我判断的错;如果我说没料到,你就用开枪证明我撒谎的错。”(引用)
大家比较一下我替丁元英自拟的回答:我料到你会杀我。
因为如果林雨峰回答是的,那答对了,免你一死;回答不是,那就不杀了。
我这是自诩聪明,事关生死,以上诡辩根本站不住脚。
对比丁元英的话,你会发现丁元英棋高一着,因为错误有很多种解读。
“我料到你会杀我”,林雨峰认为丁元英肯定算到 他不会杀丁元英,所以林雨峰还是认为丁元英错误,林雨峰认定错误的结果是“答错了便死”,而不是“我料到你会杀我”错。
所以说《遥远的救世主》这一段更高级,碟中谍,里面又套了一层。
林雨峰那个更类似于:
甲抬起腿,让乙猜甲是往前迈还是往后迈?因为猜测甲往前迈,甲就往后,反正甲就是不遂乙的意。
这个答案完全在设计者心里,像叶子农那样去解是无解的。
只能像丁元英那样 站在林雨峰立场出发,说:无论我怎么回答,你就是想让我死。这样林雨峰才感觉输得心服口服,所以才放弃杀丁元英。插一句,丁元英连林雨峰想杀自己 都预料到了,只能说他对人性规律太了解了。他甚至都没见过林雨峰一面,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四、这是一个“场”的世界,有多少立场就会有多少观点
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子里是无法立足的,因为没有“场”可以让你立……
大人几乎都是讲立场的,只认同对自己有利的立场。没有立场的人无法立足,甚至只能死。
最经典的便是那个“指鹿为马”的故事。在皇帝的威逼下,只有那些持有“指鹿为马”这个立场的大臣们才能活,持有“以鹿为鹿”这个立场的大臣便是死路一条。
为什么书中这两个命题这么难理解?就是因为大部分人会不自然陷入 乔治设置的这两个立场里去。
本质是不存在“变”与“不变”之说,但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才衍生了变与不变。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变与不变都是随环境而论的。
其实关键取决于出题人到底想怎么变。一旦你有想把对方辩倒之心,便陷入立场里去了。这便是“着一”了。所以当你没有立场,心是空的,这才是开悟了。
你驳倒了这个就无法驳倒第二个命题,因为你已经进入了乔治为你设置的场,而叶子农跳出来了。
有个不恰当的比喻,是特蕾莎修女所说:爱的终极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仇恨还是处于二元对立)
譬如你说:相信真理没有绝对的,你便落入真理这个场了。
同样,我说我保持中庸,我便也落入中庸这个场了。
最好的场便是没有场。因随变化。空心。
依照别人的情况,给出适合他的场。
譬如假如我的场是中庸场,但是对方就是个极其正直的人,您如何帮助他呢?
您只有放弃你的场,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当您彻底站在对方正直的场,才能想出适合他的方案。
因为您自己的场里中庸的方案,只适合你自己;而正直的人可能根本就不可能采纳您的建议。如果对方不采纳,您如何帮助他呢?
再举例:几乎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很多个场里,其实很多女性是职员,是妈妈,是爱人,当然也是子女。
我们几乎无时无刻都身处很多场,并受别人场的场 影响我们的心情状态,只是我们意识不到。譬如我们受别人情绪的影响,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分清别人和自己的情绪。
同时我一直告诉娃:如果你不开心,是你的心选择不开心,并不是别人的错。你完全可以选择开心地活在当下!
我们任何时候都是有选择的,哪怕别人伤害我们,我们也可以选择平静地过好当天。
因为别人伤害我,是别人的错,不是我的错。
因为我已经知道机器人性规律了,别人说我坏话 我便哭 是人性本能,所以我不要再当机器人了,别人说我,我一样可以心情平静,这就是实力!
你的场也是由你选择的,而且你喜悦的场会感染别人的场。
当我们深切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处在自己场里时,也许我们就能跳出自己的场去观察别人的场了。
被看见是一种幸运,看得见别人以及别人的场是一种智慧。譬如有时我们会感觉自己受到来自别人的伤害,也许只是因为别人生活在黑暗里,他都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
也许他们一生都生活在痛苦、自私和迷惘中。他们本不是故意要伤害我,只是内心缺乏爱的能力,他们也被自己的残忍伤害着。
或许我们就释怀了。
试着脱离自己的场,多去看看别人的场,也许你就能看到真相和本质,看见别样的风景。完全脱离自己的场,即叶子农的没有立场,这便是开悟者的世界。
具体方法是: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假想:
有另一个自己每天时刻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天刻意练习,慢慢我们便拥有了上帝视角➕“旁观者清”的能力。
五、六个字深刻揭示什么是“去二不着一”:去我执+去立场
“去二仍着一”,即“去二”,代表去分别心,去除二元对立,譬如没有美丑善恶好坏之分;
“去二不着一”,即“去一”我个人认为从不同角度出发,有2种理解:
1、代表 去立场,就是没有立场
2、代表 去“我执”
“去二仍着一”,即脱离了对立的某两个观点、立场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立场中。而只要有一个立场存在,就能找到与他对应的另一个立场来反驳他。而“去二不着一”就是脱离两个对立的立场后没有进入新的立场,没有立场,就是空的。
“去一”,即去我执、去立场。如此,则心空,悟空,则“一”化空中生妙有,空有圆融自解脱。
心空后,人自然会在看清事物本质的基础上,顺应人性和自然等规律。
朋友顿修说,关于这个解读有很多角度,例如:
去二不着一:不去判断分别好坏,也不选,存在即合理,其实不选也是着一,只是把二合成了一,没真正出离就很难做到完全不着,因为二元对立空间本就不存在唯一性,即便唯一性也是多条件合成的。
去二仍着一:就是不分别好坏,但还是二者中选了其中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
着一与不着一只能是相对状态的结果。
能说出来的就已是择一即“着一”了。
譬如:
我说:我不选好坏。
你看,我这不是选了么?
这就是 着一,所以丁元英才说“言语论断,一说便错”;开悟的尽头全是不可说,因为一说就错。(引用顿修)
佛陀涅槃前曾说过一句话:“大自然从无偏见。像一位父亲荫庇人类。大地之上产出的谷物,不曾挑捡食用它的人。微风给人带来清凉,水为众生消解焦渴。大自然从来没有过歧视,所有的偏见与歧视都来自人。”
人类喜欢二元对立,有美丑善恶黑白等之分。然而世界的一切皆是事物的统一体,不会因为人的立场、观点等等而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一朵花,不会因为人评判美丑而改变花的本来。
天幕里,关于“乔治去二仍着一”我的理解:
朋友波说:
《天幕红尘》要深读的话,要结合世界局势和各国的意识形态走向看。即要结合环境和背景,包括作者的背景。
这本书从叶子农帮朋友开始就在苏联解体的大历史环境下注定结果了。
追求真理者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引用波)
书里大意是乔治因为感觉自己失了面子,所以设计政治阴谋最终导致叶子农在巴黎餐馆被射杀。(如果奥布莱恩的任何行为 不符合乔治的授意,早被开除了)
我认为乔治完全可以选择用善激发善,哪怕自己失了面子仍好好善待叶子农这个政治策略。
是人就有良心,说不定就有捂热的那一天。未来潜在的威胁,以后再说。
所以那么聪明的乔治不可能是因为丢了一点面子才下手(牛人才不在乎面子,早过那阶段了)。
也许叶子农真的是假死,明显餐馆前的射杀 是叶子农早就为自己设计好了的死法。
叶子农的智慧,在乔治和布兰迪之上。就这样的局,叶子农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自己死,假死,或者换一个身份重新开始生活。
(当我想明白这一点,我竟然开心得手舞足蹈起来,太不容易了。
这两天我竟然深入思考得早睡早起,看来深思不仅有助于顿悟,还有助于身体健康,哈哈。
而且今天竟然思考得 差点忘记吃午饭了,因为这几天经常下午下雨,我听着雨声以为是下午,没想到今天是中午下雨。
突然想起我小学时的一则趣事,有次周日一觉睡到了下午,我硬以为我睡到了第二天即周一上午,一直嚷嚷着要上学,也不管迟到了没。
直到天黑了我才相信原来真是下午,哈哈)
叶子农爱国真是爱得深沉,爱得丢了性命……只因为他有足够的爱,所以选择不回国。
这两天品豆豆系列的书 泪流不止。
艾青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也算是资深的豆豆迷吧,现在的我喜欢设想 为什么豆豆要这么设定人物。
因为我觉得在现实中,丁元英会直接告知扶贫是要死人的,所以小丹不扶贫所以小丹不会死。
所以他俩实际上孙子也该有了估计,豆豆粉们都恭喜他俩吧;
叶子农更不会死,他有一百种方式挣钱大概率不会借钱,就算借钱也不可能是找陌生人的这种借法。
此时的叶子农估计已然是开悟者,开始大爱无疆,早不沉溺儿女情长了。所以方迪估计是没戏了,很可能她也像戴梦岩那样,最终和叶子农磨合成了朋友。
总结:
说到底,本文是乔治与叶子农两个人知识的较量,结果毫无疑问,叶子农胜!其实《天幕红尘》这寓意着美国(乔治)VS中国(叶子农),未来中国必胜,您认为呢?
如有不同见解或补漏,欢迎指正。
最后非常感恩您的阅读。前途漫漫,有你相伴。你从不是一座孤岛,你是另一个我。
觉得好请关注➕转发➕点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