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遇到电车难题,会怎样选择?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1
阅读量:
12

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

子路向他请教:“我听说泰西以西,有个海岛,划着小船就可以过去。那里有车用电,有路设轨。车在轨道上行驶,不可以脱离。有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了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片刻之后就要碾成肉泥。幸运的是,您在外面,可以拉动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外一个轨道上去。可是问题就在这里,因为另外一个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像这样的情况,夫子会如何选择呢?”

孔子正色道:“典守者难辞其咎啊!”

子路说:“老师,现在已经无法讨论管理者的问题了。电车马上要轧上去了,情况很紧急了,您到底如何选择?”

孔子从容问道:“那五个人里,有你的至亲吗?”

子路回答:“没有。”

又问:“有你的亲戚吗?”

子路回答:“也没有。”

“有你的好朋友吗?”

子路依然回答:“应该也没有吧?夫子问这些做什么呢?”

孔子说:“如果五个人里面有你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女,你就应该拉动拉杆。”

子路诧异地问道:“难道说另外一个轨道上的人就该死吗?”

孔子说:“唉!由啊!这种事怎么还想不明白呢?一株树木,先有根,再有茎,再有枝,再有叶,这就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的关系。我没听说过失去根本而有良心的人。我们对于至亲骨肉的感情,要好于陌生人,更要好于异国素未谋面的人。然而这并不是私欲,是根本与枝叶的关系。我们对至亲、骨肉有很深的感情,也就扩展到其他人的骨肉、至亲。抛弃至亲、挚友之爱,反而更在乎不相干的人的生死,就是失去了根本,不能称作是人啊!”

子路问:“那岂不是为了自己的亲人,去轧死别人的亲人?这难道不是自私吗?”

孔子慨然长叹:“你是为了救至亲的命,不是为了害别人。救至亲的命,难道有错吗?是一点错都没有的。如果你救至亲,竟然会导致其他人死亡,不是你的错。谁让他死的,就是谁的错。疯子没有自控的能力,轨道两侧,难道也没有自控能力吗?应当装上栏杆,每日巡检。街巷里常年出现杀人的疯子,疯子真的没人管吗?应当想办法限制。不这样做,导致发生这样的事,就是典守者的错。”

子路依旧困惑,挠着头问:“那如果全都不认识呢?”

孔子说:“电车失控,难道你已经提前知道了吗?知道却不去阻止,是有难言的苦衷吗?或者事情你知道,却从头到尾都无法阻止,竟然让一个人绑架了你们七个,还让电车失控了。你现在就把拉杆扳动,一下可以救下五个人。你们六个,一定要为死者讨回公道啊!”

子路非常不高兴:“我知道了,夫子的选择是舍小保大。”

孔子说:“你还是没弄明白。你是救了五个人,而不是杀了一个人。你也可以选择救另外一个,而不去动作。至于死者,根本就不是你杀的,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出了这样的事故,一定要领受报酬的人负责。管电车的,管轨道的,管疯子的,都领受着报酬,享受着你享受不到的福利,又和你有什么关系?”

子路道:“和我没关系,我就不用负责吗?”

孔子说:“是的。”

这个时候,子贡与颜回从中庭路过,向夫子行礼。

子贡想要赞助颜回,颜回不接受。

又想请颜回吃肉,颜回也没接受。

孔子指了一下子贡,对子路说:“这个人前年的时候拼命借贷,还不上,来了一帮要账的人。左边绑着他的媳妇和孩子,右边绑着他的哥哥和母亲,要杀死其中一边的。对他说:‘选一边吧!’这件事里,他就是有责任的,不该借那么多贷,也不该欠钱不还,更不应该不听家里人的劝。但是这件事是假的,子贡没有欠账。是颜回遇见了这种事,路过陌生人家门口,听见动静,进去劝解。那帮要账的让他选边。颜回,快说说你是怎么选的!”

颜回说:“我先是教训了欠账的一顿,责备他心里没数,害了自己和家人。又教训了要账的一顿,责备他们心里没数,把钱借给一个傻子,再来做犯死罪的事。我又提到我的老师是大司寇,刚刚诛杀了少正卯。我身无官职,管不了这样的事。有什么事,可以去找我的老师裁定。”

子路问:“这件事和电车难题有关系吗?”

颜回问:“电车难题是什么?”

子路就把难题又说了一遍。

颜回听罢,说:“我知道了。要先救人。救了人,就去领奖。”

子贡笑道:“大家不把你当成杀人犯就很好了,怎么还想着上台领奖?”

颜回说:“救人者,发自天良去救人,是因为自己善良,本不求回报,但也不拒绝回报。奖励救人者,是有司要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人仿效,救下更多的人。至于害人者,自然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孔子击节称赞。

子路若有所悟。

其后,才有了子路拯溺,子贡赎人的事。


以上,便是儒的解题思路,形似“功利主义”,本质却完全不同。电车难题,与西哲的解法,行为上可能有一样的地方,但根源不同。因此如果遇见更复杂的事,做法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更注重根本与实际,思想上、行为上,由己推人,由亲及远,发有定处,定处即根本,努力拓展枝叶,迎来果实。

其他一些地方的人,可能更愿意去关注形式,不分根本与枝叶,直接讲求平等与博爱。包容性的确更强,但就是因为注重形式,忽略根本,就逐渐走向事情的反面——对理应之事不包容,反而对无理之事更包容。

以上就是我对“当孔夫子遭遇电车难题”的讨论,谢谢大家的阅读!


PS.虽然没必要说,但还是应该声明一下:本文系虚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