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明明具备现代影视剧大火的一切要素,为什么以周瑜为主角的影视剧基本上看不到?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0
阅读量:
15

知道为什么中国影视剧里的烂片多么?就是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

上至一些影视、传媒行业的投资人,下到一些创作者,都分不清“人设”和“故事”的区别。其实从创作的角度来讲,现实中一个人物是否优秀、是否具有传奇色彩,与其在大众文艺作品中能否受欢迎之间,是存在巨大区别的。

影视作品、小说等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作品,其更强调的是作品内部对于故事与人物的完整表达,至于其塑造的人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设”,反倒没那么重要。在这里,我们也不说周瑜,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类似周瑜这种英俊威武、军事能力出众且英年早逝的人物,不能说不胜枚举,但认真翻一翻史书,也能发现不少。比如正史里的霍去病,小说里的罗成、高宠等等,皆是如此。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这样的人物比比皆是,在大多数的文艺作品中,他们反倒是只能成为配角?

比如霍去病,2000多年来一直在诗词里为人反复咏叹,但却几乎没有任何以其为主角的经典叙事文学作品。

因为这种人虽然在现实里极为优秀,甚至可以说同时代里少见的少年英才,可到了文艺作品起,他们并不见得有更高的叙事空间。这也是霍去病为什么只适合作为配角出现的原因。

另外,如果真按照你所说的几个标准来塑造的话,那《三国演义》已经有在这个人设下塑造的更好的人物了。

没错,这个人就是诸葛村夫。

长得帅这一点就不说了,你周瑜会弹琴,我诸葛村夫也有《卧龙吟》、《梁甫吟》。诸葛村夫的军事能力在小说里始终压着周瑜一头,而诸葛村夫的忠诚更不必说,继承先帝遗志六出祁山,扶保季汉江山绵延国祚,这是后世盖章认证的千古功绩。至于英年早逝,诸葛村夫自然比不上,可积劳成疾的他在五十多岁就死在五丈原,其悲剧色彩也并不比周瑜的英年早逝差。

跟诸葛村夫比起来,周瑜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有一个倾国倾城的媳妇,而据说诸葛亮的媳妇黄月英长得不那么好看。

然而,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在古往今来的优秀文艺作品中,一个作品好不好跟其中有无感情线、有无美女,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既然周瑜与诸葛亮的人设重叠,而且有没有漂亮媳妇也不影响情节,那周瑜还有啥可看的呢?

其实只要学习过一些基础的编剧理论的人都知道,想要故事好看,一要人物的经历相对丰富,二是人物要有成长弧光。而周瑜的问题,就在于他太理想了。

这就好比说,现实中有个人,从小家境优渥,学习成绩良好,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而后考入名校,娶了个极漂亮的老婆,再然后进入职场一路顺风,年纪轻轻就就成为高级干部。

这样的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得的。可是,站在写故事的角度,这样的人生没有任何深度可以挖掘。

所以,完美的人设不一定就代表好的作品,甚至有时候人设越完美,故事就越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故事创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给主人公安排一点性格缺陷、家庭缺陷等元素的原因——太完美,故事就没法讲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的人物可以写,还非想硬写,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改编。

当初张若昀拍《霍去病》的时候,他的老爹投资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花了很大的篇幅谈剧本。他老爹说,我们为了让霍去病这个人物更有成长性,给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剧情,让他从一个小兵逐渐成长为大汉帝国的军神。

结果,张若昀和他老爹一起被骂了。

原因也很简单,霍去病啥时候当过小兵?人家一出场就是带领800人冲锋陷阵的猛将,是不到20岁就横扫河西的冠军侯。一个原本属于大汉帝国的限时外挂,被写成了小兵升职记,能不被人骂么?

所以,基本上在与霍去病有关的影视剧中,霍去病基本都是限时出场,而不是作为主角。

对于一些历史人物来说,如果知名度不高,或者知名度虽高但流传故事不多,魔改是可以的。比如狄仁杰,原本就是个公正廉洁且富有政治智慧的高官,但是后来经过一系列魔改,就有了后来的狄仁杰探案系列小说和《神探狄仁杰》。不过,由于狄仁杰的事迹和历史形象相对单薄,所以观众对于这种魔改是能接受的。

而周瑜就不一样了。周瑜一生的高光时刻就是赤壁,而说到赤壁,就必然离不开诸葛村夫。姑且不说周瑜与诸葛村夫形象和人设的重叠部分,仅仅从故事创作的角度说,想以周瑜为主角,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三国故事中以诸葛亮为主线推进的赤壁故事,且需要在给出剧情合理解释的同时,创作出一个比原先的三国还精彩的故事。不然,这种改编就不存在多大价值,反倒容易让剧组挨骂。

说到底,观众看的是“故事”而不是“人设”。而很多烂片之所以烂,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把心思放在写一个好故事上,而是根据各种“数据”推测观众喜欢什么样的“人设”,然后认为只要把有这种“人设”的角色串到一起,就是一个“大火”的影视剧。到最后,能得到的也只是一堆烂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