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7“飞豹”有什么设计缺陷?
飞豹虽然一直被传为歼7改型,但实际上是体格非常巨大的双发重战,苏27都比它短了1米,航程也远超苏27,飞豹一度是我国最大的战斗机,毕竟定位是战轰,大一些也没办法。又大又重当然会影响操控性,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问题是歼轰-7“飞豹”在设计时出于风险和时间考虑还舍弃了很多同期三代机(现标四代)的标准配备。
首先,三代机对机动性的高要求,很大程度上是靠边条翼实现的,边条翼产生涡流使战机在大迎角等极端情况下还有足够的升力,多数三代机诸如F16、F18、苏27等都具有边条翼,然而飞豹没有边条翼,机动性存在先天缺陷。除了没有边条翼,飞豹也没有同期三代机常见的翼身融合体设计,机翼像二代机一样直直的插在机身上。
此外作为一个80年代的设计,没有边条翼、翼身融合体之类的还能说情有可原,连前缘襟翼都没有就真落后了,要知道连F-4“鬼怪”这种二代机的后期型号都开始加装前缘襟翼,尝试提高操控与机动性了。于是,三者全无的F15大道至简精神继承人诞生了,但F15毕竟定位就是极低翼载的能量怪兽,外加F100大推力,极致减重别的东西不要也罢,但歼轰-7“飞豹”作为一个本身就很笨重的战轰,也什么都不要就比较尴尬了,而且F15至少还有个双垂尾,而飞豹却是一个祖传单垂尾,这下真成歼7改型了。
综上几点,导致歼轰-7“飞豹”的操控性很差,笨重的机体雪上加霜。之前也有人提到过,空军由于标准定的太高一直得不到想要的战轰机型,海军因为没什么要求的反而很快获得了实用化的歼轰-7,所以飞豹的取舍本就是设计之初的考虑,但后来无机可用的空军又把飞豹拿走做战轰了,很快空军发现,能快速服役并非没有代价,歼轰-7舍弃了太多东西,作为平缓海面上的海军航空兵还堪用,要当钻山沟运泥巴的空军战轰就力不从心了。
说了这么多不好的,也说说飞豹的优点,除了重型战机固有的航程、载弹量优势外,歼轰-7“飞豹”的航电雷达对中国而言是一个飞跃,采用了和平典范项目从美国引进的1553B总线,这也是中国首次采用总线这个概念,在信息数据处理与整合上跟上了时代的最新步伐。另一点是飞豹采用了平板缝隙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竞标歼轰-7“飞豹”机载雷达的,分别是607所的JL-10A雷达、南京14所的1471型雷达。JL-10A雷达最为中国历经二十年研发成功的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自不必表,落选的1471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传言,即1471型雷达实际是和平典范项目引进的美国APG-66雷达仿制版,APG-66就是F-16的原配雷达,自然会输给纯国产JL-10A雷达。实际上APG-66在和平典范中断后就被扣押了,没交付给中国,但传言并非全无依据1471和F16早期雷达确实有非全波形、无中距能力等相似的地方,雷达这种设备也不是靠交付实物仿制的,不管真相如何,1471型雷达虽然竞标落选,但给14所提供了一个好的开始,有了1471这一项目的历练,为14所后来的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与经验。
最后再谈谈对中国飞机设计的影响,飞豹算是80年代中国一次自主设计的尝试,继歼8之后,又一次非常中规中矩地达到了二代机水平。早期开发历程中不仅西飞,沈阳南昌等方面都有参与,再考虑到成飞沈飞的两侧进气转让,我更倾向于飞豹是一次集体智慧的尝试。对比下后续自主设计的飞机比如枭龙,就可以看到中国航空的许多进步,枭龙前身源自80年代和平典范项目时期超7项目,但很晚才服役,所以比起飞豹设计上先进的多。晚出世的枭龙补上了边条翼、前缘襟翼等各种之前欠缺的三代机设计,甚至有更新元素DSI进气道,飞豹当年那种为了降低风险取消前缘襟翼的情况不再出现,到这一时期,中国设计水平提升可以自由添加融合各种新设计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不用再像飞豹时期各种顾忌,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不过枭龙时期的总体设计也还略欠火候,集中了很多先进设计但总体上对性能的提升没有那么大,相比同级别鹰狮,鹰狮虽无边条翼但鸭翼提供的升力、侧向力同时取代了边条和平尾,再加上鸭翼天然静不稳定设计,性能比枭龙这个入门三代要强,当然成飞在枭龙后也转向鸭翼就是后话了。
最后补充一下双垂尾问题,飞豹没能采用双垂尾,因为垂尾也不想想象的那么简单,国产双垂尾大概要等引进苏27仿制生产歼11了。双垂尾本身是一个三代机的重要特征,但仅限于重型战机。F-15等机型是双垂尾,而美国上一代主力战机F-4虽然比F15重了近一吨,也依然是单垂尾。主力战机双垂尾大约是从米格25开始的,米格25本身就为了突破热障使用钢制结果严重超重,苏联为了改善操控性首次采用了双垂尾设计,也验证超音速下双垂尾操控性比单个大型垂尾更好的问题,此后两大阵营的双发重战基本都采用双垂尾了。但双垂尾也不是想改就改的,伊朗仿制F5很成功,发动机航空铝材都能解决,但改双垂尾的设计却失败了,尽管出了那么多菲尔茨奖但空气动力学真不是没积累就能学会的。不怎么起眼的垂尾,都是航空设计顶级智慧的体现,可见从八十年代飞豹到今天一路走来有多么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