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里鸡娃的都是妈妈,到处比娃忧虑的多是妈妈,爸爸反而比较淡定?
我以前很多回答批判过一类现象:大学毕业的职业规划是普通公考,却盲目地参与各类奖学金评比、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与最终目标无关的事情。
你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类现象发生在男生身上多还是女生身上多?大学混四年无任何荣誉奖项只拿两证考公上岸的人群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高中政治历史课本上写满了花花绿绿的笔记考试成绩却不理想的人群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有很大一部分女生,大学期间简历非常丰富,但是毕业去向很一般。这就是过分注重过程造成的精神内耗,缺乏目标导向和抓大放小的方法论。
女的要求男的上进,什么是上进!?我观察过许多焦虑的妈妈,共同的特点就是:根本没有想好以后孩子的培养方向和职业方向,只能一股脑地将各类目标都设立,最后孩子在各大补习班中疲于奔命。结果就是家财散尽、精力耗散、成绩拉垮、亲子关系恶劣。
首先要明白一点,无论你家孩子多么多才多艺,我们的大环境就是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只要你还打算参加普通中高考,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任何才艺都是多余的。如果你对你家孩子的要求是考入名牌大学然后毕业考上公务员,首先不要去盲目参与各类兴趣班。我们任何升学标准考试都只会考察主科,并不会考察音乐、美术和体育这类边缘化的科目,公务员考试也不会要求你懂音乐和美术。
为什么社会上层的小孩发展比中产阶级的小孩好?女性在子女教育上的盲目鸡娃(注意是盲目,如果让孩子课外继续学习语数外这类主科,不算盲目鸡娃),和她们在消费时模仿上流阶层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资产阶级的小孩们学习马术、高尔夫球、美术、芭蕾舞等时髦内容,她们也毫不犹豫开始竞相模仿,美其名曰“让孩子全面发展”。这些营销堪称教育领域的消费主义,让这些焦虑的妈妈们产生幻觉:自己的孩子就与社会上层家庭的孩子学习的东西是一样的,培养路径是一样的,未来也会是一样的。但是,她们恰恰忽略了一点:资产阶级的小孩哪怕只会玩泥巴,他出生还是默认会成为资产阶级,普通人家的小孩马术学得再好,最后也得依靠学历去出卖脑力劳动。
这就是焦虑的妈妈们根源所在:忽略了自己作为普通市民阶层家庭,将教育向谷爱凌这类精英看齐,美其名曰全面发展。
而男性普遍喜欢目标导向:即便孩子平时疯玩,但是期末考试能考进前10名,是可以接受的。平时爱打游戏,高考能考进985高校,也是可以接受的。目标给你了,只要你能完成,我不关心你的过程如何(考试作弊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