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如何评论毒士贾诩?
这可以看看合订本了。
贾诩不是一个人,是一类人。
但逢乱世,必有此类人横空出世,治世则不显山露水。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门派,叫“纵横家”。
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但这个老头是不是真实存在,很难说。鬼谷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横跨纵横家、兵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反正就是编呗。
传说中的鬼谷子弟子,有不少极出名。其中苏秦、张仪属于纵横术的弟子,孙膑、庞涓属于兵术的弟子。
当然还有更离谱的传说,比如计然、吕不韦、白圭这类大商人,也出于鬼谷之门;徐福、陶弘景这类术士,也出于鬼谷;司马季主、李虚中这类相士,或者叫望气之士,还出于鬼谷。
鬼谷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凡是稀奇古怪,没有大门派收留的散人,都自称鬼谷门下,使身价倍增。
——————————————
我们先说苏秦、张仪。
这两位著名的纵横家,其实不是一对敌手。太史公的《史记》有点瞎编,得看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来勘误。
张仪比苏秦高一辈,他的对手,其实是魏国公孙衍。张仪的故事比较可靠,就是为了秦国,施展连横之术。
张仪肯定也能称得上“毒士”,最无耻的谋略呢,就是“戏楚”,把楚怀王熊槐给忽悠瘸了,也算是间接害死屈原的凶手。
这事大致是张仪游说楚怀王,秦国愿意割让六百里土地,让楚国断绝与齐国的同盟。楚怀王信以为真,断绝了齐楚同盟,然后管秦国要土地。张仪直接赖账,说我答应的是给六里,不是六百里。楚怀王鼻子气歪了,直接发兵,结果被胖揍。
还有后续,秦国后来又想与楚国交换土地,楚怀王说,你把张仪送过来,我活活咬死他。张仪主动请缨,前往楚国。楚怀王把张仪抓起来,准备咬死。结果张仪贿赂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宠臣靳尚,又一通忽悠,楚怀王居然把张仪放了。然后张仪又把楚怀王忽悠到“连横”队伍里了,屈原反对无效,气得吐血。最后楚怀王被骗到秦国,囚禁致死。
楚怀王其实不算昏君,挺雄才大略的,但被张仪骗得先买拐,再买轮椅,再买担架,再买骨灰盒,最终客死敌国,可见张仪的手段之毒辣。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是这么来的。正因为怀念楚怀王,所以项梁起兵后,拥立的是楚怀王之孙熊心,还称“楚怀王”。
苏秦的故事就不能参考《史记》了,也不能看《战国策》。苏家兄弟五人,都是纵横家,其中有名的是苏秦、苏代、苏厉,苏秦其实是小弟,而不是大哥。
苏秦的主要战绩,不是佩六国相印,搞“合纵”对抗秦国。苏秦更不是张仪的同学,他俩差了几十年。与张仪对抗的,是公孙衍。
但苏秦也是毒士,他主要的战绩是“为燕间齐”。就是作为燕国间谍,潜入齐国,策动五国伐齐。苏秦的结局,是成功获取了齐湣王的信任,在五国统帅乐毅率军破齐时,出馊主意,让不懂兵法的将领出战,结果齐国大败。但苏秦也被齐王揭穿了间谍身份,“车裂于市”。也算是求仁得仁,以命设谋了。
————————————
秦末楚汉相争,纵横学派的毒士又纷纷出动了,最出名的当然是张良、陈平。陈寿给贾诩的评价,就是“良、平之亚”。
陈平算是名副其实的“毒士”,争议不大。
用钱离间项羽君臣,害死范增;建议刘邦假装出游云梦泽,智擒韩信;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匈奴退兵解白登之围;刘邦快死的时候故意磨蹭,放了樊哙,讨好吕后;吕后当权,一通彩虹屁,吕后一死,瞬间荡平诸吕。
张良风评要更好一些,其实也可以算“毒士”。
张良的的老师号称是“黄石公”,这人应该也是编的。张良所学是《太公兵法》,或者叫《六韬》,这部书倒是存在,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兵法与谋略法。这本书肯定不是姜太公所著,而是战国的诸子百家出品。
《太公兵法》其实偏重谋略,兵法倒在其次,因此张良也应该算是纵横家一门。
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这算是毒计。这事一般评价还挺高,反抗暴秦嘛。但细想想,如果张良刺杀成功,那大一统帝国立刻就崩溃,国家立刻会陷入无穷的战乱,老百姓还是要遭殃的。
在关中,张良笼络项伯,策划鸿门宴,解了刘邦最大的危机。项伯的一生很奇特,他是项羽的叔叔,在楚军中地位尊崇。但他始终帮着刘邦搞项羽,出各种馊主意,堪比内奸。直到汉灭楚,项伯改名刘缠,在汉朝继续高官厚禄。策反项伯这事,张良居功至伟。
汉朝统一之后,张良也未必像史书标榜的那样,主动隐居。反正不管史书怎么描画,他还是卷入了“夺嫡之争”,所谓“商山四皓”之谋,就是吕释之与张良之谋。张良只是明哲保身、暗中行事,不显山露水,不代表他真的归隐。
就算他真是淡泊名利,归隐山林,他儿子可不淡泊。张良次子张辟疆,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汉惠帝刘盈死,吕后干嚎不落泪,就是张辟疆游说丞相王陵,抬高吕氏地位,让吕产、吕禄统帅南北禁军,然后吕后果然舒畅,流下泪来。这事显然不是担心太后的身体,张辟疆就是吕后的心腹。张辟疆能成为吕后的心腹,显然与张良的“商山四皓”之谋有关。
吕家倒台,张家也跟着完蛋。
张辟疆传说是改姓良,避祸于上党,肯定是诸吕之祸。而张良长子张不疑,在汉文帝三年,卷入谋杀楚国内史的案件,以不敬罪判死刑,花重金赎买,贬为更夫。
这说明,吕家倒台后,毒士陈平,把毒士张良家族,都给请算了。
—————————————
汉末三国,又逢乱世,新一批毒士登场,贾诩就是个中翘楚。
贾诩事迹就不多说了,很多回答已经非常详细。
贾诩和纵横门派的前辈们,都奉行同一套哲学思想。说穿了,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纵横家们都不会拘泥于,“忠臣不事二主”这种迂腐的思维,哪有利益去哪。比如陈平,先事魏王咎,再事项羽,再事刘邦,再事吕后,再灭吕家。
贾诩侍奉的主公也不少,即使前期被迫的不算,也是先归段煨、再归张绣、再归曹操。在张绣处,贾诩施展第一个毒计,色诱并偷袭曹操,把曹老板打残了。
两年后,张绣就再次投降了曹操,这二次降曹,我认为贾诩是主谋,可以称为“卖主求荣”。因为投降后,张绣没得什么好处,贾诩得到的好处大大的有。跟撺掇刘表家投降的蒯越、韩嵩这一票,撺掇孙权投降的张昭,都一样。
贾诩这种毒士,品行堪忧,能位列三公,也是被人耻笑的。“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三国时期这类毒士也挺多的,比如蜀汉的法正、张松,曹魏的荀攸,东吴的吕蒙,西晋的钟会。但论福气,论官运,肯定是贾诩称第一。
像诸葛亮、荀彧、周瑜、陆逊这些人,和上述众人还不一样,属于名门正派,他们不太施展诡计。
——————————————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又是大乱世,毒士们又卷土重来。张宾、王买德是代表人物。
这老二位的特点是,本身是汉人,但却为胡人老板做事,为祸中原。
张宾是主动投奔的石勒,他的到来,使石勒从流寇,一举升级为群雄。
石勒和王弥本来是同事,同为汉赵的将领,并肩与西晋军作战。张宾劝石勒,尽早除掉王弥,以绝后患。结果双方没有任何显著矛盾时,石勒邀请王弥赴宴,二话不说,直接干掉。汉赵皇帝是刘聪,听闻内讧都傻了,但石勒兵强马壮,也只能干瞪眼。
擒斩西晋幽州刺史王浚,也是张宾之谋。还是先交好送礼,借献礼之机,牛羊堵塞街道,精兵入城,擒斩王浚,屠杀幽州。
可惜张宾死得早,石勒哭得死去活来。他建立了后赵,统一了北方,但始终无法完成军阀向集权皇帝的转变。石勒死后,很快分崩离析。
王买德原是后秦的镇北参军,看胡夏势大,便主动投降了赫连勃勃。后秦虽然也是胡族政权,但至少是汉化程度很深的胡人政权,胡夏就更蛮荒了。
王买德最大的功勋,就是力劝赫连勃勃,主动夺取关中。
当时的关中,在东晋手中。“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给汉人夺回了洛阳、长安。可惜刘裕未能再进一步,兴复华夏。因为后方留守的刘穆之病死,刘裕匆匆回国,主持国事,准备篡位。
刘裕在安排长安留守队伍的时候,玩起了互相牵制、互相盯防的骚操作,故意让众将不和。刘裕的儿子也都年龄很小,难堪重任。十二岁的刘义真,统领一堆心怀鬼胎的将领,不出事才见鬼。
王买德敏锐发现了战机,力促赫连勃勃出击。结果利用东晋军的内讧,把晋军杀得血流成河。长安城也得而复失,直到隋朝建立,才重新回到汉人手中。
前秦的王猛属于萧何、诸葛亮、荀彧一挂,正经的大丞相。但偶尔施展一下毒计,“金刀计”也是千古绝唱。
——————————————
乱世风云,毒士纵横。
这些人难以用道德来衡量,更不能简单的说,就是坏蛋。
但他们确实不受伦理道德的桎梏,而是对利益趋之若鹜,可以不择手段。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资格去评价这些具有高超谋略的成功者,更不必简单的道德审判了之。
在成功与道德之间,如何平衡,如何选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