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鹏6.17闭门会表达的什么意思?
付鹏的观点有个致命BUG就是忽视了中国是供应国的身份。也就是为啥他的数据是从08年后开始说。因为之前美国一直是制造业占主导的,他的服务业,消费占比从八九十年代开始才逐步取代制造业,而且是循序渐进的,到两千年初制造业还能撑起一片天。
金融服务业也是从七十年代开始加杠杆,七十年代才开始有次贷,也助推了上轮康波萧条。之前都是正常的房贷,车贷,消费贷,正常杠杆,有了次贷之后才开始大规模上杠杆。
制造业主导的经济,杠杆不会低,因为是重资产运行,杠杆低就没利润。利率水平也不会低,因为重资产和技术研发对资金消耗不是一般的大。复苏和繁荣时期,供给上规模,利率水平就上来了。
中国如果进入长期低利率,在去过剩产能的背景下就代表供应规模会下降,供给最终会降到维持自给自足的水平,那么供应缺口就得由其他经济体替代。这是拉高其他经济体利率水平的根本动力,但这不代表利润率会提高。高通胀,高利率,名义GDP高,但利润率是另一回事,就是资本剩余剔除通胀的话,不会比由中国供应时期高。
重点就在成本优势,中国有八亿农民,三四亿服务业劳动力(包含农民工),还有三四亿产业工人(包含农民工)。制造业产能靠这三四亿工人输出,而且都在一块陆地上且在一个国家内。这个规模是全球独一份的。其他经济体的产业工人分布零散,规模效应根本拼不过中国,而且剔除中国的产业链国际分工上需要更多国家填补,多一个国家就要多加一道关税,就算都零关税,还需要更多的运输仓储成本,还需要多花时间完成产业循环。这块成本是由地理因素所限,不可消除。
08年后,美国可以三低,尤其可以干到接近零利率,是因为它的制造业已经废了,重启制造业干不过中国,那就买。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高利率。降息刺激的是消费,而不是传统产业投资。消费贷利率也很低,消费越多,消费贷规模上升越快,金融机构虽然薄利但多销,赚的就越多。
同时低利率刺激研发费用加码,保证它的技术领先地位。美国理想模式就是中国是工厂,它提供技术加持,收专利费和品牌溢价,把给中国的利润空间限制在维持基本生活和生产的限度上。
中国靠有限利润一点点追技术代差。开始钱不够,只能定点突破,就有了类似863计划这些,覆盖面小。美国不惧。但积少成多且有后发优势,站在巨人肩膀上爬,进步速度就呈指数级跃升了。而且,虽然利润空间很小,但基数上来,利润绝对值就大了,定点突破的覆盖面就广了。
付鹏的观点在短期内能看见。短期必然中国利率要远低于欧美,但借中国的钱投资美国,你只能投在金融市场,不能投实业,否则会亏掉裤衩。
假设欧美新的供应体系完成,那它的通胀和利率水平肯定下不来,可能十年内都下不来。那么它最核心的研发成本就要上升。付鹏说像英伟达这种在高息环境下依然有可观利润率,但它加息只刚一年,放在十年高息环境下还能保持高利润率吗?而且还限制进入中国市场。欧美国家算一块就十亿人,中国十四亿,一下一半市场没了。现在还不显眼,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
至于其他国家,南方国家,他们是买高价的欧美高技术产品还是买性能稍差一些但价格低很多的中国产品呢?总不能天天用枪顶脑门逼人家买高价货吧。
而且,欧美高技术产品在南方国家多半用不上,因为基础设施差,路差电差网络差。中国是中低端产品加上基建全套输出,哪个更适合他们?
所以最可能的结果是欧美还是那十亿人的市场,中国有剩下七十亿人的市场。
打通南方国家市场,中国产能就有出处,而且利润率不低,久而久之利率水平就上来了。所以中国不可能长期处在三低状态,中国不是日本,日本产业门类太单一。人们看到的是现在中国造船汽车和部分电子行业开始抢日韩市场,还是在海外无形的贸易保护条件下,但人们忘了日韩最先被中国干废的是家电和钢铁。中国抢的是全链条市场。
最关键的,中国不止是要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是中国制造业技术标准国际化,国标就是未来的国际标准。这个是要命的。
南方国家大多数是欧美前殖民地,欧美的政治影响力仍然很大,但尼日尔暴乱就能看出来,不管谁挑的事,欧美保守派势力已经式微了,控不了盘。前殖民地和前宗主国的矛盾是根深蒂固的。不管他们是不是真心和中国走,在欧美虚弱时联中抗宗主国对他们没有什么损失。
这盘棋不管怎么算,至少中国不会输,因为赢的标准太难定义,但不输的标准很容易判断。国内问题尾大不掉,但国外的突破口很容易找到。这才是中国现在能硬刚欧美,各处下本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