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破性的技术总是最先发生在西方?
又是群魔乱舞,我都分不清楚是真蠢还是团建了。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成立。
什么是“西方”?先给个准确的界定吧?
是地理意义上的欧洲+北美?还是说综合政治、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达国家?
如果“西方”是地理意义上的,那日韩绝对不是西方。但是日本的科技创新很发达,有很多突破性技术,在其黄金期的70-80年代仅次于美苏的存在。任何一个指标,如诺贝尔奖数量、专利数量等都可以证明。这个反例该如何解释?
如果“西方”是指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发达国家,包括日韩,那么,
第一,这个定义有问题。凭什么在定义里面就加上“发达国家”这个条件?等于是把结论藏在了前提中,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肯定技术发达。
第二,照这个定义,社会主义苏联就绝对不是“西方”。(实际上,即便是根据第一个地理意义的定义,东欧常常也不算入“西方”,斯拉夫民族被西欧人认为是东方民族。)可是苏联的“突破性的技术”之多,恐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质疑。它在科技上和美国分庭抗礼,共同引领着人类历史上技术突破最迅速的40年。而在苏联解体为一众资本主义国家之后,这些地方反而创新乏力,经济衰落,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技术了。
日本、苏联绝不能算是“特例”。日本人口相当于英法两国之和,苏联人口几乎相当于欧洲五大国英法德意西人口之和。
而且,无论采取哪一种定义,“西方”这个概念都太大了,包含几十个国家。这些国家内部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荷兰虽小,但创新能力极强,西班牙人口众多土地广袤,科技方面却比较拉胯。美国的突破性技术恐怕比其他西方国家之和都要多几倍。所以,用“西方”这个概念很不妥当。
倒不如说在近一个多世纪,突破性的技术大多发生在经济上最富裕的国家。技术和经济成正比,略有滞后性。这个很好理解,不需要解释。中国也符合这一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多。Nature和Science上面发表论文机构按照国家归属来排序的话,中国近些年已经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而另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则是,为什么英国和欧洲于17、18世纪率先取得技术突破经济爆炸,甩开世界其他地方?在这之前的古代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类似,甚至一些学者认为东亚要更加发达。
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就太多了。以“李约瑟难题”“大分流”等为关键词在知网或者谷歌学术上面搜索,能得到很多优质的讨论,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可惜的是,这个问题下面,我没有看到任何相关的讨论。几乎所有回答都是在控诉或阴阳怪气自己遇到或听说的案例。这些事情不能说不存在,但你用这种方法论证此问题,可以说是毫无科学精神。
有关中国科技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以及未来是好是坏,推荐大家看杨振宁先生的一些采访。这几十年了,总有人看衰中国的科技的未来,并且问杨先生怎么看,估计都把他问烦了。杨先生每次都表示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都是乐观的,但也不吝啬指出问题。他还抱怨说,总有人指责他只会歌功颂德,其实到他现在这个地位,歌什么功颂什么德呢?他只是客观评价罢了。
比如有人问说,中国的院士当选靠关系,所以中国科技没希望了。
杨先生说,中国院士当选确实靠关系。虽然全世界院士当选都不能脱离人际关系吧,但是美国差不多是3分关系7分能力,中国反过来,7分都是关系决定的。这是个大问题,需要改。但是中国科技并不会因为有这个问题就停滞不前,而会继续迅速发展。因为这并不是决定性的。
比如有人问中国的留学生大都不回国,纷纷移民西方,人才外流严重,科技是不是没希望了。杨先生说不会。台湾省60年代经济腾飞初期也派出大量留学生,回台湾的只占1-2%,当时他们也很焦虑所谓“人才外流”问题,但是现在回看是杞人忧天。后来台湾经济发达了,回台湾的越来越多。
比如很多人说毛时代科技不进步,杨先生坚决反对,多次说过这个问题。简言之,比较对象有问题。拿毛时代二十多年的发展和西方数百年的成果比较,说它发展慢,这很不公平。我出国的时候中国的科技水平是什么样?老百姓的科学素养是什么样?都是近乎为0的,结果建国15年原子弹就爆炸了,很快导弹氢弹卫星都有了。这速度太快,美国人都惊叹,都研究中国的科技制度是怎样的。杨先生也谈了毛时代科技制度的问题,就是缺乏成本计算。这个对于尖端科技可以,但其他技术还是要物美价廉有收益才能激励其进步,这是市场经济后的中国需要改进的。
比如谈到中国教育制度,杨先生认为(改开后)的制度对65-85分的学生最有利。但是美国的制度则对95以上的学生有专门照顾,所以美国有很多创新型顶尖人才。中国的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合理,但一定也要参考美国这种有利于天才的制度。当然,改革过程中也要避免美国教育的诸多问题。
杨先生也思考过为何17、18世纪后西方科技大发展而中国科技停滞,以后该怎么办。他在香港专门有一个演讲《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最后的结论是,到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
当然了,把杨振宁先生的文章和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回答放到一起讨论,实在是侮辱杨先生。不过这一对比也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