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脾气,是好事吗?为什么国产影视的正面人物必然要发脾气,无一例外?

发布时间:
2023-08-23 12:23
阅读量:
16

发脾气虽不能说是好事,但原本也绝不是坏事,尤其是在国产电影的正面人物身上,会发脾气,能让他们显得更加有血有肉,而不是只会喊口号的假人。

可如果乱发脾气,那效果,可能还不如只会喊口号的假人。

其实国产或者任何影视作品的无论正面还是反面人物,他们人格塑造里最关键的情节,正是所谓的“发脾气”,或者说剧烈情绪波动。

您认为这种情绪波动是套路,让人厌烦,其实那只是某些作品的人物情绪爆发设置太不高明,而这正是现在很多国产电影的问题所在,它们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要么就让他们的人物动辄疯狂到歇斯底里,要么就让他们的人物宛如没有感情的推剧情机器,但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有张有弛的,人物会有缓慢的积攒情绪,到一个爆发,再归于平静的过程,这个过程才是戏眼所在,是一部戏真正精彩的高光所在。

所以你如果看到某部戏里,一个人物从头到尾都没有爆发过,那说明这部戏的真正主角不是他,反过来,哪个角色爆发的多,就说明哪个角色在剧情中的地位更重要。

然而,更重要并不意味着是什么好事,因为这个人物是要承担剧情的情绪宣泄,他这里宣泄的好了,整个戏的水平也就被拉高了,宣泄的不好,整部戏就会被拖累,所以通常来说,这个宣泄情绪的角色都不能随便找,得是真正宜喜宜嗔,能收能放的演艺大拿。

可找到好演员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更重要的还是情节,演员是情节的承载者,是先得由情节煽动影响观众,把观众的情绪烘托到那儿了,演员的表演才能够顺理成章的进行,顺着观众的情绪开始释放,但如果情节没有能够煽动起观众,可按照通常规律,爆发仍然是必须要有的,那么,此时就只能靠演员强行爆发,这种情况下,哪怕演员表演再高明,观众也难免会感到违和。

比如用小品来举例,就是赵本山宋丹丹的白云黑土系列中,两人“他说黑,我说白,黑白颠倒”那一段,还没等最后两人对戏互相指责,观众就已经意识到了两人矛盾爆发的必然性,对这种爆发已经有了预感和期待,等到爆发真正出现的时候,这种期待得到释放,大家才会特别有代入感,产生爆笑的艺术效果;然而,同样是白云黑土系列,后期的“下蛋公鸡”那段,情绪烘托上就要差了很多,但勉强还算是有引爆点,再辅以赵本山的表演,也能逗笑观众;最惨的是后来那个“奥运火炬手的腿”,这就属于是纯粹的没话找话没屁硬憋,即便赵本山也带不动了,最后只能大喝一声“好!”自己给自己鼓掌,纯靠这种夸张表演硬搔人痒痒肉,到这一步,大家就算笑得出声,心里也只会觉得尴尬,而没有任何自然的情绪释放了。

同理,在电影里也一样,真正顺理成章的释放,并不会让观众觉得刻意,那些觉得别扭的重点并不在于释放这个行为本身,而在于不恰当的情节,导致的不合理的释放,让观众产生了违和感。

而这种不恰当不合理的情况,偏偏在国产电影的正面人物身上成为了重灾区,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创作者不上心能力不足,第二是相关题材审查严格,客观上让情节带上了许多枷锁,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说演员表演的因素不存在,但确实,表演也是回天乏术,譬如吴京,在好剧本里,他的每个情感变化都是那么的和谐,但到了非他导演的烂片里,他的表演就又显得违和感满满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