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蔡昉表示「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把钱发到居民腰包里」,如何解读?
欧美很早就尝试过以工代赈,最著名的当属罗斯福新政,试图通过扩大公共工程、提供就业机会、加强监管、推动金融改革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
很多人可能会说罗斯福新政不是正面案例嘛?实际上并非如此,真实的情况是罗斯福新政在开始的几年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很快就再度陷入低谷与萎靡,若非二战吸引了大众的焦点,罗斯福新政的最终评价大概率是失败。
为什么前些年欧美国家不少经济体都选择了发钱,他们历史上或多或少都进行过以工代赈的尝试,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失败、要么是不佳,有相关的论文研究过这个问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以工代赈始终无法解决财富均匀分配问题。
假设美国拨款100亿美元扩大公共工程或者其他项目,这些工程和项目在美国政府官员与竞标企业代表之间就先产生了一层联系。
当企业成功竞标后,又会产生领导年薪300万、高层年薪100万、管理年薪50万、高级岗位年薪20万、基层岗位年薪10万的第二层联系,这一层联系让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被排除在外的普罗大众,必须要等到上文提到的官员、领导、高层、管理、高级岗位、基层岗位人员消费时,才能喝到零星的汤汁。
最终欧美日等国家发现,最有效的方式还是直接给民众发钱,无论贫穷富有、无论老弱病残、无论肤色种族,每人固定的数额,是欧美日能寻找到的最公平的解决方案。
同时欧美日还发现,因为全民发钱预期为通胀,逼迫富人也拿钱出来进行投资、消费。
很多人有个错误观念,全面发钱消费后,钱还是被企业赚走了,所以发不发一样,这里有严重的逻辑错误。
比如李大爷收到1000元,给自己买了个电动轮椅,1000块钱虽然被轮椅厂赚走了,但是李大爷获得了生活中所需的用品,这种模式比直接金融援助轮椅厂,但是轮椅厂生产的轮椅卖不出强的多、健康的多。
欧美日的历史经验就是如果以工代赈,很容易陷入拼命在供给侧施加筹码,但是消费侧筹码逐步清零,最终失衡的局面。
所以,给经济学家蔡昉点个赞吧,以他的知名度和地位,他能说的也就是「现在最紧迫的目标是刺激居民消费,把钱发到居民腰包里」这种程度了,再深的他也不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