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似乎只有东亚地区有大量品种的蔬菜可以吃?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9
阅读量:
21

我一度不爱吃藕,因为藕口感不够糯,涮火锅的时候更喜欢点土豆吃。

后来看了美食纪录片,知道有很多中年人穿着橡胶背带裤,在齐腰冰凉的污泥里,捞藕一捞就是一整天,就为了整根挖出来,品相好趁着春节卖个好价钱,天越冷越要下藕塘。

从那时起,我涮火锅的时候就尽量点藕片来吃,

同理还有毛肚,

以往也是喜欢鹅肠鸭肠多,

然后知道有嬢嬢坐在菜市场剥毛肚,一直剥一直剥,能供孩子念书,以至于每次吃火锅,想起还有剥毛肚养家的人,就觉得毛肚虽然贵一点,还是点一盘吃吧。

前几天看到一个论调很是发人深思,

说过去城乡居民能吃到蔬菜,多亏那些年迈的劳动力肯干。他们需要种菜换来的微薄的收入,即便是自己腿脚不灵便或者年岁大了干不太动了,也勉力维持着,

这些大龄劳动力让城乡居民的菜市场变得丰富了,

但疫情来了,假如都病倒了,或者这一代劳动者放弃了种菜这类营生,

那年轻人怕是无以为继了。


国际贸易里,印度一直是奇葩的存在,订单量小,花样多,还隔三差五忽悠人。搞出口的都被三哥搞怕了。

一种解释是,印度的政体是民主投票的,政客为了选票不可能得罪小商贩,不会推动盖大的商超百货大的连锁零售,所以各地的小商铺八仙过海,自己找货源,印度的订单就看起来稀碎稀碎的。

印度和中国的蔬菜种类哪多哪少我也不得而知,

但看印度的视频,里面香料玛莎拉真的是多,但蔬菜主要用的也就那么几种,洋葱土豆西红柿胡萝卜啥的,

也是咱们中国老百姓习以为常的蔬菜。

口粮如果足够吃,收入如果足够高,他们的劳动力估计也会琢磨种点别的菜丰富一下食谱。


东亚,或者心知肚明就是中国,有大量品种的蔬菜,原因除了国土辽阔地大物博,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劳动力被原子化禁锢在口腹之欲上的结果,

种三分地像伺候孩子那么伺候菠菜青菜的大娘,你问她给五个大棚换不换,她大概率是要换的,

寿光的大棚蔬菜能供应半个中国的蔬菜,出口都有富余,

在新西兰的超市里拎起一捆蒜薹,一看中国山东产的。

山东大白菜在韩国统治泡菜世界,菜农靠出口整齐划一的大白菜肯定是赚钱多得多,甚至直接整箱腌上料,当泡菜低温发出去,利润更高了。

远比几把青菜几捆菠菜赚钱。

那么多人去剥鸡头米,去剥毛肚,挖藕,把食物的品类和繁复搞到一种境界了,

这是发展的最终成果么?还是发展的一个阶段呢?

东亚人民何等勤劳,但东亚人民不能只剩下勤劳,

人均资本太少,就业方向窄化就只能往精细饮食上找产值了。

其实欧洲过去也一样,

奶酪种类能弄出来上百种,并且各地都有地域化的产品,明里暗里的地方保护,一个村只能做一种奶酪,做别的村的种类大概率要械斗。

除了乳制品,还有肉类,酒类,到今天也是如此。

但资本去追捧勃艮第波尔多的时候,是拿着几十上百万欧元去田间地头买期酒的,啥时候去几十万欧来买小白菜豌豆尖来着。


中国人伺候地的水平,说第二估计也没有哪个国家敢说第一,

论高产值农作物,看《白鹿原》也差不多能知道,农民为了赚钱种鸦片,连口粮都不种了,闹饥荒也挡不住。

最好的烟土,烟草,茶叶,全是中国产的,没有把勤劳当目的的,获利才是目的。

当然现在根本不能种烟土了,不过云南种出了很好的咖啡,连酿酒的葡萄也有长得很棒的了。

高附加值的农作物太多了,致富经上一抓一大把,不过能赚钱的农民少之又少,赔得精光的不要太多。

我希望精细农业未来可以越来越好,让人们从土地上获益更多,哪怕餐桌上少那么十种八种时令蔬菜,只要大家都富裕了也没差啊。

种类繁多的蔬菜,我个人觉得只占幸福感的1%不到,我更关注那90%。


评论暂时关了,我们家也自己种过好多年地,不是小打小闹那种,我爸在世的时候,最多一年产了130万斤玉米。

我那时候觉得要是在古代,我也可以像三国时候指一垛粮就能征讨天下了。

评论里越是特大城市的ip,就越跑这来暴露自己对农业的毫无见识,这是我比较惊异的地方。

问题里的“似乎只有东亚地区有大量品种蔬菜”,难道是凡尔赛问题么?

可能一部分真当凡尔赛充满自豪式地回答了。

大家见识不一样,就别叨扰了我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