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能否破局?如何破局?
天津是比较特殊的双城规划,分开谈比较好。
先说相对简单的滨城,也就是滨海新区。
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单以人均GDP论滨海完美对标深圳。
2022年GDP深圳3.2万亿-滨海0.8万亿;人口深圳1756万-滨海260万(含津城35万流动)
尽管高端产业方面仍有差距,总体经济指标滨海并不弱。
目前滨海最欠缺的是一座理工类大学城,设置在各开发区之间,实现最有活力的产业经济与活跃人口双向奔赴,通过企校高频次产学研互动彼此提升,进而带动本地创新与创业。
需要摆脱大学每年组织去开发区企业参观几次的模式,走马观花意义不大,要让国内外企业与大学师生真正互动起来,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这方面青岛西海岸新区后来居上,短短几年引入十几所大学,在校生超过25万人,若滨海再不奋起直追,人才储备方面恐怕要出问题。
大学本身就是城建、消费、人口素质、产业延伸等综合体,也是从制造和港口经济转向资本智力密集型产业驱动的要件。
除此之外,无非就是简单填空了,经开区南港-生态城-保税区空港大三角区域填充越实,越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与滨海相比,津城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从上到下,一个“稳”字掩盖了很多问题。
稳就快不起来,类似合区增效这样的激进措施落实也难。
城市竞争不进则退,动作慢只能说比不动强,求个心理安慰吧。
曾经想发展金融IT等行业,但与北京同质化竞争败下阵来,又回到旅游、餐饮、设计等等传统产业老路。
毕竟好买卖北京也想要,低端污染天津不能要,中间......还有个雄呢。
或许短期内津城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加大放宽落户,多弄点外地接盘侠来输血,缓冲转型时间。
人口负增长趋势已成,现有教育医疗资源不如早点变现,何必等到以后大幅贬值再放开?
从国家角度看,天津远非东北需要特殊扶持,但从天津自身来说,全国最高的600%负债率是不可承受之重。
2022年天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1800亿,而净上缴税收达1000多亿,向上面申请增加一点返还抵债专用,应该不算逾越。
未来全国进入人口负增长及老龄化时代,经济发展理念可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这种巨变对历来四平八稳的天津是个不小的考验,但也未尝没有机会。
至少蓟州、武清、滨海这些条件不错的地区,宜于提前准备养老相关产业。
总之,直辖市这个金字招牌,相信上下都不想砸了,保底问题不大,但想过得更好点,还得当地自己多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