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可以把大臣训的服服帖帖而明朝不行?
明朝的中央集权程度是除清朝之外的历朝最高,但皇权专制程度几乎是历朝最低。除了工作劳模朱元璋能达到大权独揽的程度,剩下的明朝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包括朱棣在内都没能大权独揽。这主要是朱元璋的朝庭架构有很大缺陷。
自古以来,中原朝庭的架构都是制衡为主,各方都靠得到皇帝支持才能推行政策。汉朝的功臣外戚宗室制衡,隋唐的关陇山东制衡等都是如此。但是到了明朝,制度上承接宋制,就是全文官掌权。这就导致了宗室武将外戚没有任何参政权。
大明的六部九卿都是文官掌权,这就表示文官垄断参政权、任免权、行政权、财政权。文官集团只要达成一致,皇帝就什么也干不了。皇权彻底失去权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李贤提出的“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且还施实了。这是典型的侵夺君权行为,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是秘书处。皇帝用谁当秘书还用外人定标准?!
朱元璋废除宰相、强化皇权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的运行从双核变成了单核,皇帝的权力空前强大,对于皇帝个人素质的要求也随着水涨船高。从明代开始,皇帝就必须是超人全才,否则国家就会失控。
朱元璋制度设计问题有一定的缺陷,这个缺陷就是需要一个强势有力度的帝王存在,包括他废除丞相制度也是基于这个,这是朱元璋对自己的自信和对后世帝王的高要求。但这导致容错率太低,朱标突然去世这个缺陷立即暴露,朱允炆、朱允熥年纪太小,驾驭不了朱元璋设计的体系,朱元璋开始大规模清洗勋贵,为朱允炆铺路。
对比朱元璋容错率低的体系,这方面清朝的八旗制度的确更为优秀,八旗的本质是贵族议政原始版本的贵族上议院,维持平衡聚集力量,多组织通过竞争保持活力。多次权力斗争也不需要清洗宗室勋贵,连续两个幼年皇帝继位,毫不影响满清蒸蒸日上的事业,容错率相当高。
多尔衮与豪格争帝位,索尼代表两黄旗支持顺治,最后居然和平妥协,多尔衮虽然是摄政王,但离曹操还很远,多尔衮的儿子没有继承他的权势,康熙8岁继位也无人窥视帝位,鳌拜连多尔衮的权势都没有,很轻松就拿下了
明朝对淮西勋贵的管理是真的不行,导致骄横不法,不得不清洗,文官又在背后推波助澜扩大化,政治斗争激烈。汉朝的沛县集团、唐朝关陇集团、清朝的八旗勋贵,管理就好很多,没有这样激烈的斗争。
八旗是个好东西,真的,没八旗清朝就等于复刻宋明。没有八旗嫡系力量,士大夫玩弄清朝皇帝也是鼓掌之间。八旗的上三旗只看皇帝的金牌令箭,权臣勋贵都指挥不动。皇帝的亲军,慈禧能够垂帘听政这么久手下的高级官员,全部都是镶黄旗。
上十二卫直属皇帝,没有参政权就会被文官夺权,这是个大问题,清朝吸取了教训,上三旗一直有参政权,占据着主要官职,皇权嫡系力量在顶层一直占据优势。
明初官员来源广泛,宗室、勋贵、贡举、科举、甚至吏员也可以当官,后来科举的进士科官员结党坐大,排挤其他渠道当官的人才,垄断了当官的渠道,江南豪强甚至操纵科举,培养利益代言人
科举所需的经济开支,不是一般农家所能负担的。十年寒窗不事生产的花费。在温饱都难得的古代,小户人家岂敢问津科举?科举是为有钱人家所包揽的。
明朝内阁开始是皇帝秘书,有参政权、议政权,宗室勋贵没有参政议政权问题很大,后来文官坐大又掌握了行政权,诏书起草权,完全垄断了核心权力,皇帝没有内阁大佬支持,就是傀儡,下面根本不执行皇帝的命令。
大明中后期已经发展到官僚架空了皇权(决策权)和老百姓的(监督权),是实实在在的集决策权,执行权(官僚),监督权于一身的真正的国家统治者。而官僚们是不管老百姓死活的,因为江山是他朱家的不是官僚的,所以官僚就会肆无忌惮毫无底线地贪污腐败剥削压榨老百姓。毕竟不贪白不贪,大不了换个换个江山换个皇帝,总不能没人管理这个国家吧?那自己还是当官的。
徐阶家族就是大官僚、大地主、大富商相结合的典型。徐阶官做到首辅,土地兼并成松江第一大地主,又占着京城等地的黄金位置经营,还开纺织厂和放高利贷,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权贵家族。徐阶不光田产数量大,而且还是大资本家,家里女织工数量多达两万。工商业经济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就又被官僚集团给改变了,从中小手工业者的自由竞争市场变成了官僚资产阶级、商业豪强垄断的寡头市场。
明朝并非是从一开始就打压武将集团的,相反在开国之初武臣的地位明显高于文官,武官除了可以依靠战功承袭子孙外,对于边方供职的文官也有举荐权,甚至可以弹劾不称职的都御史。而对于武官的违法乱纪,明初数任皇帝除了训诫和警告以外,也并未施行具体成定制的考核措施,这也导致武臣集团中渎职腐败的现象屡禁不止,欺压士卒导致卫所军户逃亡的事例频频发生。所以在成化二年才有明宪宗下令在军队中推行军政考选制度。
起初镇守总兵官还与巡抚和巡按御史拥有一同进行考选的权力,但自弘治以降,巡按御史对于考选的职权不断扩大,甚至开始拥有对总兵官人选地提名权,武臣的仕途完全被负责考选的文官所掌握,在地位上被文官压制也开始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加上明中期以后吏治腐败,武臣想要出人头地,便不得不巴结依附考选的文官
土木堡之变后,自五军都督府之军议权为兵部所夺后,兵部就因诸事冗杂且疲于应付各类钱粮不足之事而无暇议定戎政方略,致使很多兵事突然发生时而无准备之策,如庚戌之变与倭乱发生时,一开始兵部就很无措!毫无准备之方略!军事上兵部由文官控制,而文官中知兵的官员很少,而且会被大多数文官排挤,很难做事,从王越、王琼,王阳明、王在晋都是如此。
清朝有八旗存在,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军事能力,这才是汉大臣服服贴贴的原因。后来八旗失去了军事能力,其本质上是清朝庭失去了财政能力,这下子汉臣就不服贴了,建团练,东南互保,还服贴什么。可见,要想大臣服贴,君权至上,那就至少要有两个不同基本盘的政治团体,这样皇帝说话才好使,汉隋唐清都是如此。而宋明的皇帝之所以憋屈,明朝甚至达到了宁可不上朝的地步,不就是因为说话不好使嘛,无法决定国策,而宋明就是文官一家独大,无所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