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同胞会不会觉得这路牌上的蒙古文字太小了?
我猜因为要潜移默化的进行语言文字同化吧,正所谓“书同文;车同轨”,这样做能够大大减少民族分裂与隔阂,但若像秦始皇那样强制去执行,必定会影响民族团结,而如果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肯定会让抵触情绪少很多。而这种做法必然得持续上百年,经过几代人才能完全实现。
比如00后和10后的青少年会本民族语言的就越来越少了。从小到大,各种教学和考试中的汉文和英文占比都很大,而在生活娱乐上,海量的短视频、电视剧、电影也都是说汉语、英语、日语,这些语言一直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处于强势地位,起到很好的灌输强化作用。在工作生活上,掌握本民族语言对年轻人将来就业求职也没有太多帮助,学不学完全无所谓。
更何况将来做生意打交道、求职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就是汉民,毕竟现在汉人全国各地的占比数都不低,所以汉语是百分百要学的,起码最基本的日常交流用语要掌握,否则根本没法生活。如果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例如打算出国或移民,那还得额外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而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往往比中文汉语更加强势,这样一来,本民族语言的生存空间就被更进一步侵蚀弱化了。
就语言交流环境来看,民族语言通常是作为家族之间交流的工具而延续下来,很多老一辈的人多少都掌握一些本民族的土话或者方言。但现在00后的年轻人好像都不太爱走亲戚串门,愿意和长辈交流的也不多,宁可关在房里打一天游戏或者到外边和同龄人逛街玩乐,而同龄人之间通常会选择用汉语或者普通话交流。
正是因为如此,一旦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民族语言自然就慢慢没有生命力了。
其实少数民族谁都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风俗被其他的民族吞并掉或者慢慢死亡,因为这样会让自己很难堪,同时也是一种耻辱。但是大的文化环境就是如此,国家如果真的想改变,那就得增加少数民族语言在文化娱乐领域的占比,比如一些带有少数民族语言的电影电视作品或新媒体视频等,亦或者给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同胞发放鼓励津贴、安排高收入岗位就业等。但是这样弄也比较麻烦,毕竟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有85种之多。。。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篇幅占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