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同事们另外有个小群,该如何调整心态?
老实说,你作为一个新人,打算融入集体后瞬间被当做家人,拉进群里和诸多老成员达成一见如故的默契,这个想法实现的场景只有一个:
传销组织。
只有这个邪门地方,新鲜的猎物才能广受猎人们爱戴,被八抬大轿请进群而后兜售各种三无产品。
除此以外,你以新人身份在任何一个正常人集结的场景里,都会面临当前的境遇。
这种境遇名曰人格考察期。
大部分新人入职后都会面临个试用期,可别以为这个试用期仅仅对你工作能力做评价,其实周围的同僚对你这人也会进行观察。
你跟谁合,在哪个方面合,才会被拉进这类人或者这个方面相关的群体中。
反之则一直作为边缘人被持续考察。
毕竟这社会谁对来路不明的人没点戒备心呢?
你把这事反过来想,比方说你在这学校工作好几年了,跟周围老师彼此熟络,也被拉进了不同的小群里。
这些小群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有研究工作如何出彩的,有研究怎么给学生出分的,有研究哪个同事出轨的,有研究何时给领导出殡的,等等。
有天来了个新同事,大家都对他表现出基于家教水平的热情和商务假笑,就你,最实诚,咣咣咣,把他拉进你所在的各种群里……
后来大伙才知道,新人是个工作从未出彩班里学生无一出头自己常年出轨且是大家讨论的出殡领导的亲戚的这么一个奇人。
你算不算犯天条了?
这会瞬间失去几年间在这攒的各种德行,公众会把你视作个没眼力见儿的引狼入室的憨憨。
因此,推己及人,这些已经关系稳固的,通过小群达成微妙的职场人际平衡的人们,是断然不会把一个来路不明的新同事招安到自己的组织里的。
其实人家现在线上有组织,线下能跟你客客气气,已经算是对陌生人莫大的友善态度了。
这等于是给你敞开一扇门,给你个线下的空间去表达自己,你表达到位了,自然有人给你归拢入群。
职场的线上线下关系跟网恋是完全相逆的过程。
网恋都是先线上确认条件,然后再面基。
因为谈恋爱么,乐趣都在线下的拳拳到肉。
而职场反之,一个单位的人可以说是被动的攒起来的一个局,谁跟谁都不认识,大家在线下共事不过是为了糊口,实属被逼无奈,而打算聊点共同话题,苦中作乐一番,那就必须在同事堆儿里,拿出屎中扒拉金针菇的决心,捏着鼻子择出几个同类,再拉进群里同乐。
拿网恋跟职场的线上线下一做对比,你就发现了,人的快乐在哪,才会把哪个步骤放在后头,是为一个筛选同类,再一起兴风作浪的过程。
这无关乎线上线下的分别,而在于你能给对方欢乐几何,信任几分。
把快乐和信任做到了,何愁没人拉你进入什么奇怪的群聊。
人跟人之间的接触,一旦形成群体,就必须讲究一个支点效应。
或者武断的说,你看看自己微信里头内百八十个群,每个群都必然有一个共同支点。
有的群是用游戏这个支点撑起来的,有的是血缘关系这个支点撑起来的, 有的则是用共同的利益链这个支点撑起来的。
你到这个学校当老师,肯定入职内天就被加入了学校或者年级组的大群里, 这个支点就是和群内所有人,都有一份相同的工作,共享一面校徽下的荣辱。
那么,时至今日没人拉你进群,与其猜疑他人,不如内观自己,得好好寻思寻思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没有特点了呢?
你不表现出来某种特质,自然不会有共同特质的人把你归为同类,进而也不会揽你入群盘道了。
或者是,你越发现他们有群,你被排除在外,心里越是紧张,越紧张越怕说错话得罪人,这种心态在眼神里是藏不住的, 你如果时常在沟通里表现的抽抽巴巴,欲语还休,人家就越是不敢跟你为伍啊。
他们不知道你表达的不自然之下,是否有什么祸心。
他们不拉你进群,因为直觉告诉他们,你的眼神闪烁不定,手里必然藏着底牌。
你不敢跟他们敞亮沟通,因为直觉告诉你,你自己不被接纳,手里一定抓了一手烂牌。
这不就死循环了?
你在家发现一个蟑螂时,真实情况是家里已经有一窝蟑螂了。
你在单位发现有一个小群时,真实情况是单位已经有几十个小群了。
一个六人间大学宿舍都能建出十几个群来,女生宿舍翻倍。
何况人数更众的单位呢?
你在这么一个人际关系盘根错节,信心互换蛛网云结的集体里没有归属,就一个原因:
你的人格符号太弱了。
绝对不是你人际关系差导致的,否则你一新人,做人再拉胯,别的老师可不会惯着你还给你个表面热情,早就卫生球大白眼挑你天灵盖了。
他们的热情态度足以说明不烦你,门给你敞开了。
你能不能走进去,全靠自己,可别指望人家八抬大轿给娇滴滴的你抬进去。
江湖从来不宠妈宝。
教你个最简单的办法,这不是女老师们的群吗?
拉住你周围最面善的内位女老师,有孩子优先跟她唠孩子,没孩子跟她盘婆媳关系,没结婚陪她骂她内个不讲义气的闺蜜,没闺蜜视其年龄跟她聊养生,聊鸡汤星座,聊塑形美妆,聊投资理财,聊旅行美食,聊古偶二次元。
这些话题,肯定有一个能戳中她心窝窝里最柔软的内嘎达痒痒肉儿。
聊着聊着,你就聊出组织来了。
也千万别被迫害妄想症似的怀疑人家有群,就会背后褒贬你。
你这种逻辑,是偏阴性的,而且是偏自我为中心的,这不体面。
你想想,你一新人,入职不久,老员工就吹响集结号,专门为建个群,就为了给你编各种违法乱纪小故事?
这简直不可思议。
你不是一块鲜美多汁的七分熟惠灵顿牛排,做不到你一上桌周围群众都冲着你抄刀子的排面,对伐?
因此,个人打算融入集体,先得审视自我,肯定自我,而后再表达自我,吸引同类,最后汇入人潮。
山头得拜,投名状得交,才有队伍给你发不锈钢饭盆跟夹棉袄。
说到这,我想起来一个做局玩法,跟新人加群有关。
某大公司hr奉旨把一关系户强行塞到某部门。
该部门领导某甲不想收这来路不明啥都不会的关系户,遂生一计。
他安排自己心腹迅速跟关系户熟络,而后拉进部门员工自建的若干群中。
从关系户加入群聊的第二天,怪事频发。
比如某群今天刚聊下班聚餐,转天就有外部门不相干的人问吃的啥。
某群成员常态化抱怨两句加班繁重,下午就被领导拉去谈话。
这些群已稳定存在多年,从没有过如此迅捷的天机泄露事件。
于是泄密矛头直指新入群的关系户。
此人遭冷遇不在话下,试用期没过,就精神崩溃主动递交辞呈。
是为李代桃僵之计也。
所以,新人同志,感谢同事不杀之恩吧。
他们真有背后说你坏话的心思,换成这一记化骨绵掌拍过来,手感不是更爽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