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本科毕业,在国外的学校念 PhD 心理落差很大怎么办?
你这种情况我可以理解,因为类似情况我这一生到目前为止,也经历过两次。第一次是我高考之后去北京读本科的时候,第二次其实是我在哥大读博的时候。
我的高中是全省最好的高中,而且,我在那读书时,我们高中从来不在其他学校初中部招生。如果想读我们高中,就必须先读我们初中,而我们初中的考核方法就是掐尖,就是把小升初考试前1%的学生招进来,然后进行“难度无止境型”培养。具体说来,就是在别的普通中学为中考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地上走路时,我们学校初中部的学习是带着我们在天上飞,初一上学期各主科(除了语文)就把初一一年的内容全都讲完外加点初二的内容,然后英语和各理科几乎没有限度地加难加深,有点试探我们智力的上线到底在哪里的意思。按照教我们的老师的说法,如果不弄点特别难的题,老师根本震不住我们这群学生。我记得当时一道几何题花6条8条10条辅助线是非常正常的,而这种题我们班居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做出来。而这也只是普通班的程度,我也不知道那些数学英语特长班都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他们的学生都是什么样的。
虽然我在这种学校学习不算太好,但拿到普通学校里去,也是有对他们学生进行降维打击的能力。而我们高中是在此基础上,再筛选一波,用奥赛题取年级前三分之一读高中,后面的就直接参加中考,去其他高中。而就算是我们“不要”的学生,那年中考也有一半以上考到全市最好的其他两所高中,这是任何一所普通中学都做不到的。而我们高中本身的高考成绩,只能用“耀眼”来形容,哪怕多年后,我读到了哥大的博士,也只不过是我们那一级里的第四个,根本算不上什么。
就在这种氛围之下,我大学考去了北师大文学院。也不能说北师大不好,但周围的同学,除了零星几个还算不错的,大部分同学,我都觉得挺平庸的。对,就是那种平庸的感觉。你说他们不聪明吗?好像也不是,各个也都是全省文科多少多少名考来的,论高考成绩那也确实很能打。但你说他们有多聪明吗?和我高中同学比,我大学同学身上似乎还是少了那种“天才少年”金光闪闪的灵气,似乎大部分人也并没有什么能力去搞出那种惊天动地的东西或者写出灿烂时代的文章。
大多数人似乎也都很无趣,某次我去北京动物园和我好朋友乐呵呵地看了一天动物,然后又去旁边的老莫吃了西餐,回来在水房洗当天穿的衣服时,一个不是很熟的同学问我:“你今天去哪了?我看你一早就和QS走了。”我说:“我们去动物园了。”她问我:“买啥新衣服了?”我说:“啊,不,我是去看动物了。”她耸耸肩,好像我这么大人去看动物不太对劲似的。(背景:北京动物园有个巨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所以“去动物园”是有两个含义的。)你很难想象一群读文学的人对读书、对语言、对自然、对文化都没啥兴趣,对自己是不是喜欢写作是不是喜欢这个专业也没啥兴趣,大家平时关心的,大抵上也就是谁能保研谁不能,谁能去北京那几所特别好的高中教书谁不能等。反正,从人生境界到日常关心的事物,好像和我还有我那几个为数不多的朋友,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和我高中同学相比,更是两个世界的人,所以,我在师大那几年,也就交到了个位数的朋友,和大多数人都聊不来,聊天也不会产生什么灵感,和苦要为难自己呢?
后来我出国之后,不久就去了哥大。面对着学校要什么材料都有的巍峨的图书馆、世界一流的学者、每天用不尽的学术资源、听不完的学术讲座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同学,刚去时的感觉真的非常非常好。大家在一起聊天喝咖啡,满眼兴奋地讨论着自己话题,说着听讲座的感受,谈着自己看了什么什么书、学了什么什么语言、上了什么什么课、哪位老师说了什么什么让自己茅塞顿开等等等等。你的每一个想法都能得到回应,你的每一个梗对方都能接得住,你的每一次聊天都能收获灵感,可以说,刚去的时候,我除了每天都在讨厌和我合租的室友(就是一个完全不讲公德的、她后面室友直接举报她的女生)以外(不过谢天谢地我在那个合租房子住了一年多一点就搬出来自己住了),哥大真的能满足你一切关于人文学术研究的幻想。
但时间久了,见的人多了,我也发现,其实那种全身闪着金光的“天才少年”在哪里都是人中龙凤,哪怕是在藤校的博士项目里,也并非都是那种让人一看就满眼星星的人。那种人有吗?当然有,而且数量比例肯定是大于人类均值的。我见过语言天赋极高的,见过写论文极快的,见过极其努力的,见过极其自律的,反正你能被那种项目录取,身上肯定都得有点什么的。但如果你的某项技能和普通人类比算好的、但和顶尖大神比也就一般般,你该怎么办呢?很多时候,很多人就开始演戏了。明明没有那么聪明,非要硬凹那种人设,简直就是冒名顶替综合症的反面。我最开始见到这种人的时候,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来见多了,也明白怎么回事了。而也就在我明白的一瞬间,我的失落之情是无以伦比的。一方面我害怕自己也是那种人,另一方面也有一种强烈的不真实感,让我对周遭环境都产生了怀疑,之前看什么都是玫瑰色的感觉也渐渐消退了。
而这种情绪上的东西却忽给我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也开始尽量去凹我的造型,尽量让别人看出来我其实是在避免“把自己凹聪明的”那类人,凹得我特别累特别烦,到最末期,我和任何一个人说话都变得小心翼翼而刻意,生怕对方看不出来我没有把自己凹聪明我只不过是天生聪明而已,聊天的乐趣、思想碰撞的乐趣当然无存。直到有一天,我忽然间想到,我这是在干嘛?我讨厌别人凹造型,我自己不也在凹么?我什么时候忽然就成了自己讨厌的人?而我为什么要讨厌他们?这难道不是我的问题么?
于是我就释然了,该干嘛干嘛去了。Show, not tell,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如果你真的能论文发到手软、找工作第一年直接找到R1的tenure,谁在乎你是看起来金光闪闪的聪明还是像阿甘一样呢?
不比较,不把自己或者把大多数人对某个标签(比如哥大、北大)的期待当成参考系,专注于此时此刻的事情本身,人生其实才能从作茧自缚中解脱出来。所以,对于题主来说,目前要么转学转专业,要么在目前的环境下好好搞科研、积赞科研成果为以后考虑,大概是最好的选择。至于那些拖你后腿的不必要情绪,摒除了就好,因为留着它们也只能影响你做事情。
活在事情本身里,活在此时此刻,这大抵上是我们一生都要刻意练习的功课。写这个回答,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