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城投公司会不会破产?
当年刚入行的时候,带我的前辈就说城投药丸。什么债台高筑啦,续发利滚利啦,互保交叉违约啦,搞马甲借钱啦,贪污腐败啦,罪行累累简直罄竹难书啊。
后来亲自混了几年,说实在话,每年,甚至每三个月,我都觉得城投药丸。
比如去落实付息,还没张口对方就先把脸一垮说我们区gwy工资都两个月没发了的时候;
比如管理费到期,打电话过去问人家直接说账上没记过这笔的时候;
比如饭局上某县城投一把手喝到舌头都捋不直还准备自己开车回家,并骄傲的说他有合法酒驾证甚至顺手从后备箱拿出一瓶习酒塞给我的时候;
比如刚到某县国资委大楼,就发现会议室门前挤满了同行、投资人、律师、财经媒体、经侦和zf工作人员,才知道有私募把3年的产品拆成1年和2年期,现在东窗事发来闹事的时候;
比如原本沟通都没问题了,结果在还本付息前一天晚上7点突然又说钱还少1kw,我同事行李都来不及拿立刻飞到当地去帮他们凑钱,总算赶在第二天下午前凑齐本金的时候;
比如给城投非标做代销的哥们说,他手头上的项目融资方没还过一分钱,仿佛不存在这笔债一样,全靠他们借新还旧苦苦支撑了两年没暴雷的时候。。。
每次都觉得太可怕了,到这个地步,必须药丸。
结果一年又一年,他还是没完,关关难过关关过,太神奇了。
城投相关的行当里,做最野的那些业务的老板(结构化、金交所、伪金交所、过桥垫资、野生代持等等,有一个算一个),除非把自己搞进去了,基本都赚的盆满钵满,证明确实有很多赚钱的路子,前提就是城投自己还活得下去,而且有上峰在不断输血。
理论上,城投不过是一家国有资本参与的普通企业,既然是企业就可以破产。但在实际上,我就不知道了。虽然总觉得马上要破产,但始终没有破产,建议把该问题修改为玄学话题。
补充一下哈。
评论区和私信问的比较多的两个问题,我另外扯几句吧。
一是大家说某些地区城投还本付息困难,资不抵债甚至资不抵息的,这个其实比较普遍。
我们在评价一个地区偿债能力高低的时候,会着重关注利息保障倍数,也就是说当地财政到底能cover掉多少倍的应付利息。
利息保障倍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卖地收入)/(城投利息+地方债利息),倍数越高越好,直接反映出该地城投的安全边际。而所谓负债率百分之几百,或者一个市负债几万亿之类的,其实不算核心要素。
无论是城投融资(多数隐性债务)还是政府显性债务(比如专项债),大部分默认就是要借新还旧续下去的,只要拉久期,慢慢的本金相当于不用还了。那么对融资主体而言,只要把利息搞定就OK,一年一年滚下去。
要说负债多,云贵哪能跟江浙沪比?江苏随便拉一个地级市出来都是重量级,但江苏的债就是比云贵靠谱。因为江苏的利息保障倍数在5倍左右,贵州连3倍都达不到,再叠加N倍于那点可怜兮兮的财政收入的负债,是不是头皮发麻?
二是为什么很多城投都摇摇欲坠了,自己员工以及gwy还会掏钱去买当地城投债权产品的问题。
这个除了必须完成任务的因素外(不讲了啊),跟非标募集资金的传统有一定关系。
其实非标在下沉市场蛮有人气的。比如城投信托和比较野鸡的定向融资,你会在很多十八线城市以及小县城看到代销这些产品的门店,或者当地活跃着相当数量的销售顾问。
尤其定融这个擦边球般的存在。有时候会按照私募的标准去约束,但他又远达不到私募的门槛要求,基本5万10万就能起投,年化动不动给到7%以上,又打着政信的招牌,对下沉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友好也非常有吸引力的。
所以城投非标产品属地化销售,是常见的行业老传统。不少机构还会到当地一些办事处、行政中心之类的地方做地推,卖的挺不错。
小城市里经济条件最好的一批人,往往是gwy和国企事业单位员工,另外就是拆迁户了。倒也不必非得下任务,有钱自然会去投。完全可以理解他们的逻辑,都是本地熟门熟路的东西,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再不济总不能不相信自己的饭碗吧?
至于其他问题,就不说太细了,怕惹麻烦哈哈哈。
写这个回答主要是为了吐槽,不过上面对城投的问题现在也比较重视,监管环境比起前些年已经收紧很多。我认识的一些城投领导,其实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但积压太多,关系太复杂,不是一家公司一个地区的财政自己能搞定的。
会不会破产,会不会公开债违约这些事,谁也不敢第一个吃螃蟹,至于我们卑微打工人,也只能静观其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