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麻将规则中,哪个地区的最好玩,普及率最高?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4
阅读量:
16

在国标面前,地区玩法有一个算一个,全是垃圾。

哪个地区的麻将最好玩,那就看其规则是否和国标最接近。越接近,越好玩,越偏离,越没意思。


麻将最根本的规则,就是四副牌+一对将=胡牌。这个别说外国友人笨拙地在纸上写“(ABC or DDD)*4 with a EE= WIN!”,就算是三岁孩子,他会数数就能会玩麻将。

我告诉我儿子什么叫顺子什么叫刻子,然后给他30张牌,他就能挑出一套成胡的14张牌出来。

国标在此基础上,就是规定了各种番种。综合了做牌难度,艺术美感(比如七星不靠、九莲宝灯,绿一色),临场巧合(比如杠上开花、海底捞月、和绝张),设计了从1番到88番等几十种不同的番种。

这才是兼具了竞技性、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玩法。


其实以前90年代的时候,全国各地麻将都是低配国标,大家都只知道四句话+将=胡牌。但是对于国标的番种基本没有什么认知。除了简单明了的“七对”“清一色”“碰碰胡”“一条龙(清龙)”“门前清”“十三幺”“杠上开花”这样的说法,其他的基本没有概念。

不信你去问问各地路边地方麻将的“高手”们,小到“喜相逢”“老少副”“幺九刻”,大到“一色双龙会”“九莲宝灯”“绿一色”,怪如“推不倒”“全大(中、小)”“无番和”,常见如“一色三步高”“平和”“三色三同顺”“五门齐”,

这些“高手”有几个知道这些奇特的牌张组合都是可以算番的?


事实上地方麻将,一副牌144张都残缺不全,各种规则魔改,番种就只剩下家喻户晓的几种了。然后大部分人不知道国标起胡8番,所以随随便便瞎做牌,符合四句话+将就推到,赢得太容易,然后就又自行加上莫名其妙258将,不准吃牌之类的规则。

这跟当年网吧少年打星际争霸,说半小时不准进攻,只准造航母、大和再PK有什么区别?除了图个爽,没有任何意思。


以我稍微了解一些的武汉麻将为例。武汉麻将又叫红中癞子杠。

对于癞子规则我不置可否,削弱了竞技性但是确实增加了娱乐性。

武汉麻将136牌,去掉了花牌,然后又把红中拿来称作“杠”,这跟补花有什么区别?(有个说法是红中、发财、癞子可以留在上手,需要时候再杠,以得到杠上开花的大胡,这本质上还是地方麻将规则严重简化,于是把国标里以巧合为主的番种拿来寻求刺激罢了。)

武汉麻将要求开口才能胡,于是所有“不计门前清”的番种全部GG。而且很多大番种是在做牌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强行露副以后就不可能再更改了。

武汉麻将里分大胡和屁胡。然而在大胡的类别中,国标里只有6番的碰碰胡和全球人,竟然和24番的清一色以及88/64番的大/小四喜(武汉叫风一色)一个等级……


然后我又查了四川麻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风牌直接无了?大/小四喜GG,大/小三元GG,十三幺GG,字一色GG,全不靠GG,包括五门齐,圈/门风刻,箭刻全部GG。必须缺一门?起胡2番(还有无字)是吧?


说白了,地方规则就是因为国标曲高和寡,当年大部分老百姓字都认不全,适应不了这么复杂的番种计算,只能自行简化。简化以后国标的竞技性和艺术性大幅度下降,于是老百姓只能往追求刺激的方向去改规则了。

如果说刺激就等于好玩,建议把规则改成抽牌赌房子,这样最刺激。一晚上下来还能给我国带来数以亿计的GDP。


有人指出,国标出现很晚,所以是先有各地,再融合出国标。可是国标出现之前的“各地玩法”,和现在的“各地玩法”是一个东西吗?

90年代全国各地麻将玩法虽说有不同,但是总体上都和国标类似,只是各地在番种、癞子规则上有差别。制定国标的时候,也确实参考、吸收了各地的一些规则

然而真正现在各种群魔乱舞的“地方玩法”(比如必须开口才能胡牌,比如没有风牌之类),都是在零几年左右因为麻将室的流行,开始出现生殖隔离并且火速进化的。

所以说05年以后那些疯狂进化,追求刺激的地方玩法,和国标渐行渐远,这说法有什么错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