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耗是一种什么感觉?
学不会这1点的人,总内耗,还吃亏
我发现,有一类人真的很吃亏。
朋友约就近的餐厅吃饭,看菜单才发现这家的菜特别贵,但屁股已经坐下来,她不好意思问折扣或者离开。
她硬着头皮坐了十几分钟,等到我来,拼命给我使眼色。
我问:“要不换一家?”
朋友赶紧点头。
我们结了餐位费,她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妈呀,终于出来了。”
图片来源:pexel
我哭笑不得:“既然这么不舒服,刚才为什么还一直坐在那里呀?”
朋友说:
“我也不知道,好像身上有个‘扭捏开关’被打开了,然后一切就发生了。”
她说的“扭捏开关”,其实我也有体会。
人多的时候,我想说什么又找不到机会插话,就会双手不停搓膝盖,非常扭捏。
自己难受,别人也纳闷“这人怎么回事”。
真的就像开关被打开了,一切不受控制地发生。
可探索内心,又发现一切其实都有起源……
01
生活中
的扭捏时刻
不知道你输密码的时候,会不会在意身边人的视线。
我输银行卡密码时,怀疑朋友正好盯着我手机屏幕看时,“扭捏开关”就会打开。
正常可能该说:“你别看,我输密码。”
但这样说好像不太礼貌,可是不说我心里又不舒服。
最后,我只能扭扭捏捏,硬着头皮输了。
图片来源:pexel
每次面对这种情境,我总纠结,该不该提醒他。
提醒吧,伤感情;
不提醒吧,伤我自己。
小心翼翼瞻前顾后,不敢暴露内在真实想法,也不知道为了啥。
关于这种体验,一个朋友讲过一件好笑的事:
她去餐厅用优惠券总是很扭捏,每次都小声对服务人员说:“那个……我这里有个券,不知可以用不?”
说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在占餐厅的便宜,心里怪怪的。
直到有一次,她和一位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朋友大大方方掏出手机,问服务员这个优惠劵能不能用。
服务员看了一眼说:“可以用,但我建议你用另一个,这个更划算。”
她当时的心情,震惊到无以复加:
原来用优惠券不会被人看成爱占便宜吗?
从那以后,她就开始用优惠劵了,但很快另一个问题来了:不会用刀叉怎么办?
她和朋友一起吃西餐,从不点牛排。她想点,但害怕朋友嘲笑她刀叉都不会用。
结果有一次单位聚餐,新同事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大方方地说:
“我不会用刀叉,给我双筷子吧。”
图片来源:pexel
她再一次震惊了。
就仿佛,我们的扭捏,是一种自动思维:
认为输密码躲着别人,代表不信任别人。
认为用优惠劵,就是在占餐厅便宜。
认为不会用刀叉,是在说自己很没见识。
可别人有很大概率并不会这样想。
甚至,别人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我们身上,没工夫去评价我们。
道理其实都懂,但“扭捏开关”一旦打开,人就是会陷入到自动思维里,怎么也出不来。
02
为什么
我们会扭捏不安?
“扭捏开关”,其实是一种不合理的自动思维。
所谓自动思维,是心理学家亚伦.贝克提出来的一个术语。
用于描述人在特定情境中所产生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导致了情绪、行为或生理反应。
自动思维并不是人主动思考思考的结果,它往往会带来三个副作用:
第一个,非黑即白。
不想被看到密码=伤害别人。
用优惠券=占便宜。
不会用刀叉=消费不起,没见识。
自动思维就像情景和情绪的中介。
图片来源:pexel
把一些明明很正常的场景,转化成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
就仿佛,脑子里只有两个选项,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对就是错。
但人际关系并没有那么黑白分明,更多是黑白中间的灰色地带。
不给别人看密码,或许让人不快,但也是正当的隐私保护。
用优惠劵,或许会让人觉得占便宜,但也会让人觉得是“合理运用规则”,“懂得花钱”。
这完全可能同时发生。
第二个,被评判感。
“扭捏开关”经常在我们感到自己被批评时,悄悄打开。
尤其在一些公共场合:
第一次坐飞机,不会系安全带,但这么多人看着,又不好意思说;
第一次去昂贵的餐厅,不知道怎么吃,但不晓得该问谁;
这些场景里,我们处在别人的注视下,容易产生一种被评判的客体感。
所谓客体感,是指:
我们把自己视为对象,而不是主体。
图片来源:pexel
就像我们有两种感受:
主体的感受,链接自己的喜怒哀乐;
客体的感受,链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被评判感,会让我们关注客体的感受。
仿佛,我们不再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是关注被摆上台面后,我们的一举一动被打了多少分。
这种情况下,人就不再是主体,而成了对自己很冷酷、被别人审视的“木偶”。
第三,边界感不清晰。
不给人看密码,就认为自己会伤害对方。
这份认知背后的潜台词是:
给人看银行卡密码,才叫信任,才不会伤害对方。
边界,是指我们允许对方侵入自己的空间到什么程度。
如果我们允许对方侵入很多,都感到不舒服了,却还是不敢喊停。
那么,这就属于踩在自己的底线上,保护对方感受。
“扭捏开关”,是一种边界不清的表现。
图片来源:pexel
它会让我们倾向于这样想:
为了迎合别人,我宁愿被看到密码;
讨好餐厅,我宁愿不用优惠券;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我宁愿忍着用餐不适。
这些看似“好相处”的态度,最后都会压抑成愤怒、焦虑、回避。
任何一段关系,都需要平衡双方边界。
如果方法得当,我们不但能与人相处更加舒服;
也会表现得更加坦荡,让对方感到“这个人的底线十分清晰”。
坦荡,其实是一种更关注自己、更适度共情、更敢于做自己的态度。
当“扭捏开关”被打开时,坦荡,就是最好的关闭按钮。
03
如何
走出扭捏?
如果我们能用坦荡的视角去看待一切。
眼前发生的事,就会变成另一种模样:
“我告诉朋友别看密码,如果对方懂我,就会知道并不是不信任她,只是在自我照顾。
任何人这时候看到我的手机,我都会这样去表达自己,这就是我”。
坦荡的人会把很多言行,都视为表达自己、活出自己的必要过程。
图片来源:pexel
这样的人生态度,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活得谨小慎微、小心翼翼、压抑不安。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三点:
第一,识别有效思维和无效思维。
心理学博士郭召良根据自动思维是否有效、有用,划分了三个指标。
无效思维:基于想象和臆测的观念和想法,没有事实根据。
比如:认为去餐厅用优惠券,就会被嘲笑轻视,其实并不会。
部分有效思维:一部分有事实根据支持,另一部分没有证据。
比如:优惠券上写明“仅工作日可用”,你周末用,会被拒绝,但没证据说人家会笑话你。
有效但无用思维:看法虽然有事实依据,但是对达到预期目标没有好处。
你的目标是在这里自在的用餐。
但你又怕用优惠券被笑话,无法好好吃饭。事实发现,确实被店员笑话了。
但其实被笑话了,还可以去别的店。
以上三种思维,都会让我们扭捏,可识别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剔除那些无效无用的思维。
更坚定的使用那些有效有用的思维。
图片来源:pexel
第二,向内探索自己的感受。
请注意这三个指标:
当时的情景下,你觉得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你实际做出了什么反应?是什么驱使你这样做?
你体验到了什么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是什么诱发了它们?
理清楚了自己的内在感受,其实就理清楚了扭捏的原因。
当我们清楚一切从何而起,也就慢慢会知道该从何而终。
第三,明确边界
如果你感到一个行为伤害到自己了,就要划清边界。
比如,看我银行卡密码,是侵犯隐私。
吃很贵的餐厅,是过度消费;
如果边界不清晰,就容易为了“面子”而勉强自己。
其实,我们维护的不是面子,而是给行为贴的标签。
比如,认为“不给别人看银行卡密码,就是伤害别人。”
认为“吃很贵的餐厅,就是体面得体。”
图片来源:pexel
把这些标签摘掉,我们才能真正坦然的做自己。
不给别人看银行卡密码,是正当的隐私保护;
不吃很贵的餐厅,是理性消费,不打肿脸充胖子。
一旦有这些清晰的认知,心态也会越来越坦荡。
一想到自己做某个决定,不会被贴标签,边界就会更坚定,扭捏程度也大大减弱。
人就是如此,能够坦荡表达自己的态度,心智才真正趋于成熟。
不再畏惧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也不因此畏手畏脚、窘迫尴尬,生活才会从暗至明的舒展,相处才会是一件舒适愉悦的事。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碳水化合物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