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4
阅读量:
13

只能说很一般,或者说不怎么样。说点具体的吧。


多少人追随着苏轼的人生足迹,探访苏轼的心路历程,每个人谈到苏轼都能说出自己偏爱的一面或者多个方面,其中林语堂的列举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引用: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练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 ,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列举的是苏轼的方方面面,有身份标签,如诗人、士大夫等;有精神特性,如悲天悯人、生性诙谐等。这样的列举讨人喜欢,也让人抓不住头绪,林语堂自己也意识到了,他说:“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这仍然是一种讨巧的借喻,并不能廓清一个人的精神特性,分出主干和枝叶,抓住一个人在变化中保持的独特性和持续性。

黄州之行,让我对苏轼有了新的认知。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苏轼亦读亦耕,明心见性,在黄州重建了自己的生活,也重构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观察世界,观照自我,苏轼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文章和书法、绘画作品,积累了阔大而丰富的文化遗存,形成深沉而细腻的精神世界。在看我来,支撑苏轼的坚实支柱,是清醒的自我观照,并由此生成深沉和旷达两大支柱。这种观照,既是来自儒家的省身传统,还有道家的冥想思辨,更有禅宗的明心见性。这种观照既是自我的,也是社会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苦思冥想的,又是身体力行的。在儒家的感召下积极入世,在佛教的启迪下明心见性,在老庄的引领下仔细审视盈虚消长、晦明变化,苏轼的视野是开阔的,见识是高远的,感情是沉郁的,内心是澄明的,逆境之中,不忧不惧,走出藩篱,天宽地阔,轻舟无惧骇浪,坎坷即是坦途。

神丰二年(1079年)端午,湖州,苏轼乘坐肩舆,与友人遍游诸寺,写下这样的诗句:“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闲适、陶醉中的苏轼没有料到,一年之后会在湖州任上被捕入狱,而后谪居黄州。他更没有想到,深沉和旷达,此后会成为他人格的主导元素。多年之后,苏轼信手一挥,写下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深沉中透出苍劲,旷达跃升为超迈,诗意人生进入新的境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