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上最硬气的王朝?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1
阅读量:
15

朱棣兵入南京城时,俘虏了自己的大嫂吕氏。当他看到衣衫不整、狼狈不堪的吕氏,慌忙跑到跟前,恭敬地说道:“嫂嫂受苦了,老四也不想这样子,实在是没有办法,嫂嫂快随我进宫和侄儿说清楚。” 朱棣对吕氏如此恭敬,其实都是装出来的,吕氏心里虽然清楚,但只能陪着朱棣演戏。在回宫途中,遇到朱允炆火烧皇宫,朱棣还装模作样的派人去救火。


甚至看到被烧焦的朱允炆一家三口,还故意在吕氏面前演了一出哭戏。“侄儿何必如此,叔叔又怎么会害你呢?我只是想要清君侧而已啊。”


吕氏能怎么办呢?失去了儿子、儿媳和孙子如今是一点依仗都没有了,吕氏只能陪着朱棣一起演戏。


吕氏劝慰道:“您莫要哭泣了,命数如此。国不可一日无君,请您先解决当下的问题。”


吕氏不敢说让朱棣上位,她也摸不清朱棣的想法。万一朱棣是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她劝朱棣登基,岂不是要让朱棣背上一个“弑侄谋反”的罪名。


吕氏的“贴心”让朱棣非常满意,于是在朱棣的示意下,吕氏写了一道旨意:“朱允炆听信奸佞之言,让大明陷入战乱之中。


燕王朱棣维护大明江山,为了铲除朝中谗言之臣,被迫起兵反抗。如今建文帝已经自焚,国不可一日无君,燕王为大明立下大功,皇位应由燕王继承。”


如此一来,朱棣的登基算是“名正言顺”了,吕氏这个助力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朱棣也没有为难她。


朱棣登基后,撤掉了朱标的庙号和帝号,仍称朱标为懿文太子,吕氏也从皇太后降为了懿文太子妃,余生在守陵中度过。


相比起其他人来,吕氏算得上是有个好结果了。朱棣登基之后,不要说太子朱标的儿子们,就连它的女儿们,朱棣也想办法清理了。


甚至一些曾经跟随朱允炆的老臣,都被朱棣以各种手段清理掉了,面对建文朝的旧臣,朱棣有一肚子窝火的气。


这些人昔日还信誓旦旦辅助建文帝对抗自己,如今却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朝臣,这人说的话,朱棣是一个字都不带信的。


尤其是那些撺掇朱允炆削藩的,朱棣更是一个都不放过。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允炆的伴读黄子澄。


当时朱允炆登基之后,曾经问过黄子澄各藩王势力过大,如今有了威胁皇权的趋势,这应该怎么办?黄子澄给出的答案是削藩。


不仅如此,黄子澄以汉时的七国之乱为例劝谏朱允炆,还说皇权之下他们必不敢反抗。


所以,朱棣登基后,第一个对付的人就是黄子澄。史载黄子澄家族老少共六十五人,外加亲戚三百八十人,全部被捉拿。黄子澄被肢解而死,时年58岁。家族男人被砍头,女眷充为官妓,其余姻亲谪戍边疆。


随后就是方孝孺经历的“诛十族”,景清经历的“瓜蔓抄”。据说当时酷刑一出,朝廷杀的一时村空人亡,废墟一片。


可见朱棣的手段残忍程度,一点都不比朱元璋差。至于吕氏她的身份很敏感,吕氏是朱允炆的母亲,但她却是朱标的侧妃。


仅是朱允炆母亲这一身份,朱棣就不可能直接杀了她。首先朱棣打的是“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意思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小人,保护皇帝。


如果朱棣杀了吕氏就跟他的起兵的初衷矛盾了,这样一来他就会落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号,也没有办法直接登基。


所以他要留下吕氏,让吕氏为自己的登基助力,还要留着吕氏的命来彰显自己的恩德。这样一来天下人也不敢说什么,其他的诸侯也不敢轻易反对。


其次就是,在1367年,也就是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的前一年,吕本主动前来投靠朱元璋,从此归入朱元璋麾下。


吕本是吕氏的父亲,父亲都投入朱棣的麾下了,哪怕是为了让吕本对自己更加的死心塌地,朱棣也会留下吕氏的性命。


最后就是吕氏儿子多,如果朱棣贸然杀了它,吕氏其余的儿子可能就要打着各种名义造反,比起朱棣,吕氏的儿子登上皇位才不算是篡位。


所以将吕氏留下完全是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皇权,后来朱棣登基,吕氏的几个儿子都被收拾了,从此吕氏也没了消息。


可见朱棣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只不过是分的清楚有些人,什么时候杀掉才最有价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