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控制欲为何如此一致?
很多答案谈了现象,我想谈一些本质。
大多数中国父母身上的问题并不在于“控制欲”,而是至今也难以肃清的封建家长制观念在作祟。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儿跟她的母亲说:”妈,你为什么老想控制我呢?这也不让我干,那也不让我干!“
那么接下来,她的母亲很可能会这么回答她:”女儿,我并没有想要控制你,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啊。“
女儿:“你才没有为了我好,你从没考虑过我的感受,根本没有尊重过我!”
母亲:“我真的是为你好,你现在不理解,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这位母亲说的没错,她的确没有想要控制她的女儿,至少从她的出发点来说,她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控制。作为母亲,她这么做,只是在要求她的女儿,要按照她认为合理的方式来生活或是学习。在这位母亲看来,这算不上是一种控制,而是一位母亲在行使她作为母亲的权利。
父母之于孩子的权利边界在哪,很多现代的父母还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只能向老祖宗那里寻求答案。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孝敬父母的小作文在家庭长辈的朋友圈中经久不衰的一部分原因。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家长制社会。所谓家长制社会,就是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权威,什么叫“绝对权威”,可能很多人没有清晰的认识,我举一个离现在不算太远的例子大家就可见一斑了。
开国元帅彭德怀,童年时,生活在湖南农村的一个富农家庭,他的奶奶是一家之长,九岁时,因为一件小事激怒了他奶奶,于是,他奶奶就将全家族的人都叫来,要求把他溺死在河里。彭德怀的父亲、继母都不反对,最后因为他的舅舅心疼他,站了出来,在全家人面前狠狠的责备了彭德怀的父亲与继母,是因为他们没有教养好孩子,才导致孩子犯的错,因此责任不在彭德怀。虽然救了彭德怀一命,但是九岁的彭德怀还是被赶出了家门,只能自生自灭了。
这就是封建家长制下的“绝对权威”,别谈什么平等、自由、尊重、民主了,就是人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一家之长的手中。有了这种背景,你再合计合计那些什么“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什么“父母之命不可违”,什么“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之类的俗语也就不难理解了。
新文化运动,将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到了国内,先驱们开始带领人民破除迷信,打破三纲五常的禁锢,旧社会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开始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但新文化运动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达到彻底扭转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作用。随后,再加上国内的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共战争,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直是反帝反封建,而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始终处于不重要地位。
解放后,中国大地百废待兴,当务之急是巩固革命胜利的成果,同时,让老百姓能够活下去,因此有了三反五反等运动,颁布了《土地法》,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再后来是改革开放,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今天的中国,跟三十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富了、我们的科技水平提高了、我们的高楼大厦多了,但是我们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仍然滞后,一些出生在五六十年代的“家长们”,虽然呼吸着现代的空气,但是还在刨老祖宗的坟包,开历史的倒车,将那些早该被时代淘汰的落后观念奉为圭臬,并指导他们的家庭生活。
为什么说“封建家长制”要被历史淘汰?
首先,“封建家长制”的政治基础已经崩塌。
古代帝王,以国为家,国家、国家,正是此意。国家的大臣,就是天子的家臣,以“司马”这个官职为例,“司”是主持、管理的意思,“司马”就是给天子家看马厩的人。当天子以国为家时,这个给他看马厩的人,就成了掌管国家军队的官员。
天子是整个国家的“家长”,而各个小家又各有各的“家长”,按照儒家思想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在小家里能够孝顺他的父母,那这个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就不会反对天子。因此,整个封建社会都在提倡“孝”字,其根本目的是统治者希望百姓能够“移孝作忠”,以此来维护封建统治。这是古代“封建家长制”的政治基础。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已经不是“家长制”了,而是“民主集中制”,既要“民主”,又要“集中”,平衡好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关系,是考验各级领导干部政治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那些在家中独断专行,说一不二的家长们,一旦当了官,手中握有了权力,就容易变成所在单位的“土皇帝”,大搞“一言堂”,扰乱政治生态。现代社会的“家长制”就是滋生腐败的思想温床,于国于家都不利。
其次,“封建家长制”的经济基础已经崩塌。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虽然有城市,有商业,有手工业,但是根基还是农业,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农民。农耕社会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土地掌握在封建家族的家长手中,一个人如果离开家庭的荫护,他就是一个没有立锥之地的流民,是生活不下去的。
而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来源都不是靠耕种那些祖上传下来的一亩三分地生活了,家庭养育子女,成年后国家和社会为人们提供工作,一个家庭中成年子女的经济往往独立于原生家庭,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控制能力有限,有经济独立能力的子女通常不会迫于经济压力而听命于父母。一些父母往往意识不到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依然用农耕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准来束缚子女,矛盾不可避免。
最后,“封建家长制”的社会基础已经崩塌。
以前是“封建家长制”社会,家庭中的子女按照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生活是有利于子女个人利益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可能一辈子都离不开自己的家庭,一辈子都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耕作,听命于父母,就相当于给自己谋了一个远大的前程。因为继承祖业就是他这辈子最好的出路,即便是这个孩子天资聪颖,考取了功名,入朝为官,只要有了孝顺的名声,那也是加官晋爵的重要资本。因此,孝顺在古代是正道,不仅国家提倡,经济上需要,而且对于个人的前途来说也是大有助益。
现代社会则不然,一些家长的思想仍停留在封建家长制社会,他们一味的要求子女“懂事”、“听话”,可是,现代的社会的子女不会一辈子都生活在父母身边,他们迟早要步入社会,懂父母的事,听父母的话的人,不一定适合于当今的社会。那些妈宝男、伏地魔只是适应了父母,却适应不了社会的存在。那些一步入社会就与原生家庭疏远的子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能说这既有社会变化的原因,也有父母的思想跟不上社会变化的原因。
一部分现代社会的家长,仍把自己当作封建家长制社会的家长,他们唯恐自己尽不到为人父母的责任,生怕有一点事情照顾不到,费尽心机让自己变成一个出色的家长制下的“家长”,他们处处事事都在“为孩子考虑”,殊不知今时的社会,已经远非封建家长制社会可比了。他们想成为好的父母,却找不到顺应时代潮流的方法,只好去翻老黄历,又搬出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忠孝之道,搞的家里鸡犬不宁之后,痛声疾呼人心不古,这不是时代的悲哀么?
“家长制”是中国独有的么?国外也这样么?
以英国为例,很久以前也曾是封建社会,也奉行家长制,但是英国觉悟的比较早,自由、民主的思想一直在发展,1215年就签订了《大宪章》,限制了王权,有了权力制衡的思想和法律保障。一点一点直到今天,渐渐的有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家庭观念。
新中国1949年才成立,最近这些年人民的生活水平才逐渐好了起来。而思想的转变又不会那么快,移风易俗,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西方人用了几百年走过的路,我们走的再快,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能说,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
最后,再来说说为什么很多家长都会对子女说,“等你长大了,就明白了。”这句话。
因为,当这些父母长大后,“家长制”的观念就逐渐在他们的思想中复活了,他们觉得你长大以后,也会接受“家长制”的观念。一旦你接受了这种观念,你就理解了他们的做法。但是,家长制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了,少一个人“明白”这种观念,中国社会的进步就会快一点。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