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让你惋惜的人物?
毛岸英。
毛岸英,本名远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党员,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生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年仅28岁 。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毛岸英经历非同一般,用六个字形容:吃过人间大苦。8岁就和母亲一起被抓进过监狱,年幼时曾在上海街头流浪,无依无靠,食不果腹,尝尽人间饥冷,到苏联学习、服兵役,并参加过前线残酷的战斗。
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精通俄语、英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
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是一个直接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变故。
如果毛岸英不牺牲,完全可以避免后来的一系列运动。
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毛泽东主席曾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是一个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泽东主席在1951年3月与他的老友周世钊的谈话中,解答了“毛岸英为什么要上朝鲜前线”的问题:“……要抗美援朝,我们不只是物资的援助,要作战,我要有人,派谁去呢?我作为党中央的主席,作为一个领导人,自己有儿子,不派他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管是谁,疼爱儿子的心都是一样。如果我不派我的儿子去,而别人又人人都像我一样,自己有儿子也不派他去上战场,先派别人的儿子去上前线打仗,这还算是什么领导人呢?……”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主席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一直到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才发现。通过这些遗物,人们能够体会到毛泽东和毛岸英深厚的父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