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是读书才有出路吗?
读书是普通人最轻松、成本最低、最公平的出路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
有位女性这样说:读书,让我即使没有富裕的生活,仍有富裕的生命,让我清贫至今也朴素至今,平凡至今也善良至今,渺小至今也强大至今。甚至日后嫁人,此生智慧和善念就是我的嫁妆。我未入过繁华之境,未听过喧嚣之声,未见过太多生灵,未有过滚烫心灵,但书本给了我所有智慧和情感。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 64 本。而中国 13 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 20% 的化学奖、25% 的物理奖、27% 的生理与医学奖、41% 的经济学奖、12% 的诺贝尔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 1/3 以上的普利策奖、1/3 以上的奥斯卡奖。而犹太人在世界上的人口只占 0.3%。
不是说书本身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世界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另一种生活方式。
相比一出生就在罗马的富人小孩,我想作为底层的我们可以通过读书,通过高考跟他们一起竞争,至少这一点我国是最公平的。
我是大二辍学出来创业的,在社会上碰壁多年后,深知跟同龄人差距逐渐拉大,我便在闲暇之余拼命读书,生怕被时代,被同学甩开。
我不停地看书,看文学历史,不停地走,看山川大地。
尽管这些书,这些路,可能与我的未来无关,但是他们教会了我思考。
记得以前有个认识的朋友,叫小小,25岁。她长相不出众,走在人群里也不会有人多看她一眼,但追求她的人,很多都是才貌双全的优秀男生。
那时候大家都不明白小小为什么总是能那么吸引人,直到有一次户外聚会,聚会的过程中,小小一直显得很低调,在角落里也不怎么说话。
席间,一个朋友聊到一件有意思的事:说是分手三年的前女友突然寄给他三捆树叶,自己搞不懂是什么意思。这下大家纷纷来了兴趣,开始七嘴八舌的猜测:“树叶是绿的,你女朋友是不是之前给你带过绿帽子?”
“是说你和随风的树叶一样抓不住吧”
“意思是要像抛弃落叶一样抛弃你吗?”……听到这,
一直沉默不语的小小接过了话头:有人说落叶寄相思,三叶不言中送君三捆扎,吾愿等三季我赠你当下春绿,夏红,秋黄余生,你欠我冬季白首,你前女友现在依然很爱你。
小小讲得不紧不慢,在哪个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聚会中,她显得很特别,仿佛是发着光的。
别人问小小,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生僻的知识,一开口就成章。小小很淡定,说自己只是喜欢看书罢了。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自己每天睡前都会看一个小时书,雷打不动,看书已经像刷牙洗脸一样变成了一种习惯,一年下来能看完一百来本书。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小小根本不需要靠外表,读书给她带来的气质就足够让她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你可以一夜整成范冰冰,却不能一夜读成林徽因。
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生活表面的相似。就像那句话所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
真正的魅力,不是讲几个段子,也不是博人眼球,而是一种独立思考,一种内在的涵养。
我一发小,在大二用他在大学所学给一公司老总做了一个广告宣传手册,收到了他人生第一笔报酬2万元(那时候他一年生活费才一万左右),这一次经历给了他极大刺激,深刻了解到原来知识这么值钱,在后来的两年时间他拼命学习,不断汲取理论知识,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终在毕业那年,他如愿进入那老总的公司,很快成为营销部的骨干。
如今,他成了公司总监,手底下管理将近一百号人.......
读书到底有没有出路,我想只有尝过其结出果实的人最清楚。
夜深了,今天回答就先写到这里,穷二代闯荡江湖,十年奋斗,财富自由。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分享。更多干货尽在公Z号:大叔江湖随笔
如果对大叔感兴趣,也欢迎收看大叔曾经的奋斗岁月:
聊聊我曾经的创业生活推荐阅读:
早晚能“混出头”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表现?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点赞+关注一定让你走好运,关注大叔带你看透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