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文学原著比看故事梗概好在哪?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40
阅读量:
10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个段子:

我去看《建军大业》,后面有两个小姑娘聊天。
一个问,现在的情况这么危险,朱德会不会死啊。
我说,不会,后来还成了元帅了呢。
另一个小姑娘说,能不能不要剧透!

这虽然是个段子,但是细细一想就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文学作品来说,并不存在什么“故事梗概”——或者说,历史本身就是故事梗概。除非是故意架空或者改写历史,否则绝大多数历史小说的创作者,在写作故事的时候,都需要依据历史或者人物的真实成长线来编情节。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已经知道了非但知道朱德不会牺牲,还知道他会上井冈山,成为解放军的总司令,并成为共和国元帅。那么,再去看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建军大业》的梗概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中共组织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

好,梗概我说完了。

于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即便是看小说或者影视剧,在明知道结局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会去看,他们要看的恰恰是故事之外的东西。

所谓“故事之外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文笔、创作风格这么简单。因为,如果说专业的创作者,希望通过学习这些东西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的话,那么普通人也热衷于看小说,又是因为什么呢?

而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讲,众所周知,网文创作中,跟风模仿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也就是说,很多人都是在围绕同一个故事梗概在写故事。但是很显然,就算大家写的是差不多的故事,你也会发现有人写的就是能引人入胜,有的却让人觉得是俗套。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下,我曾经提出过这样两个反问:

为什么《猫和老鼠》被称为经典,而《喜羊羊与灰太狼》会被很多人说弱智?
第一个问题,如果“故事”能决定一部作品的好坏,那么为什么基于同样的文学名著故事改编的影视剧,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会如此巨大?为什么有的就可以成为传世经典,而有的则被认为是毁经典?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类似评书这类艺术形式,很多播讲者所讲的其实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和文学作品,却有不少人依旧听得津津有味?如果换成你自己来讲,你能不能保证有观众愿意听呢?

那么,文学原著比故事梗概好在哪里呢?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看,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故事梗概的核心是“事”,而文学名著的核心不仅是“事”,还有“人”。还是拿历史小说举例,尽管历史本身可以告诉我们一个事件的大致梗概,但是因为历史记载本身非常精炼,所以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往往也就只有一个梗概而已。而文艺作品,便可以将这种梗概铺陈为一个完整的、具有逻辑性的故事,而后融入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将人物丰富起来。

如在《史记》中,对霍去病的记载就可以说惜墨如金。我们看史书,只知道霍去病少年出征,打了几场仗,杀了很多敌人,然后英年早逝。这样的人物,自然会引起后人的追缅。那霍去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他是如何作战的呢?他少年得志之后,人的心态有什么变化呢?……凡此种种,只可能通过虚构写出来。而对于看这个故事的人来讲,虽然他知道小说里的各种作战细节、人物言行基本都是假的,但这也并不妨碍他从中感受霍去病的人物魅力。

站在创作的角度,想要把故事中的人丰富起来,所要依靠的就不仅仅只有梗概里说的那些大事,而是要依靠一件件的小事、人物言行等。比如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有个著名的典故——髀肉复生。其原文是:

玄德自知语失,遂起身如厕,因见己身髀肉复生,亦不觉潸然流泪。少顷复入席,表见玄德有泪容,怪问之。玄德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如果从叙事的角度讲,刘备的这句话完全没必要放在故事梗概里,因为这终究就是一句话而已,对故事的本身的推进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之于刘备这个人物,这却是他隐忍多年而壮志不改的最好证明,也让刘备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髀肉复生的典故见于《九州春秋》,此书虽被作为《三国志》的注来源之一,但可信度相对不高,将其作为一个逸闻看待即可)

其次,文学作品本身就是在建构一个虚拟的世界,而在一个完整的世界里,从人物到花花草草,每一个东西都是作者借以构建世界的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于创作者来说,从历史——或者说现实到故事,是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这个,我在我的专栏文章里也提到过:

Zpuzzle:Q2:为什么说“风格决定作品”?思想不重要吗?(《文学小引》之二)
该如何理解这个“艺术化”的过程呢?我们先看这样一段文字:
1月10日凌晨2点,北京朝阳警方在三里屯某酒吧抓获了张家墩镇灭门案犯罪嫌疑人张三。据悉,自2017年至今,张三先后在甘肃、陕西、内蒙古、北京等地作案多起,杀害8人,重伤10人,抢劫财物达500余万元。1月9日凌晨,朝阳警方接到群众来电,称在三里屯某酒吧发现疑似犯罪嫌疑人踪迹。在朝阳区公安局刑警大队的组织下,经过精准布控,将犯罪嫌疑人顺利抓获。
很显然,上面这段文字基本只会出现在警方发布的公告或者是媒体的报道中,这显然不是文学。与文学作品相比,这种公文或者新闻报道更强调报道的准确性,会尽量减少主观性的描述以及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只呈现相对客观的那一部分内容。对于警方来说,如果主观性的描述过多,这显然是有悖于其公正客观的立场要求的。
但是,假如你是一个对这个案件感兴趣的创作者,通过对张三犯罪过程的梳理,认为描写张三的人生经历和犯罪过程可以体现出一些你对于社会的思考,于是你在搜集了相关的素材后,写下了这样的一段文字:
凌晨零点,三里屯逐渐开启了它的生活节奏。人来人往的街道上,醉酒的男女们表演着形式各样的行为艺术,而路边的草丛里,则不时传来阵阵呕吐物的刺鼻气味。站在街道拐角的一颗大树后面,李四的眼睛紧紧盯着不远处某某酒吧的出口。虽然身后呕吐物那刺鼻的气味让他觉得异常难受,但此时,他也只能一边忍着呕吐一边静静地等待。
“出来一个人……不是王五,不是王五”,李四压低了声音对着对讲机说到。
“好,继续盯紧”,对讲机里传出了对长赵六的声音。
“收到”。
我这只是随手进行的改写。无论你认为我写的好还是不好,但毫无疑问,这显然是一篇小说的开头。也就是说,哪怕它是一部很烂的小说,但它至少也是“小说”而不是警方的公告。

这种“完整的世界”的塑造,会让人从文字背后感受到作者的世界观、人生哲学、创作理念等等,而梗概本身反倒脱离了这种“主观性”,只是一个标本一样的框架而已、

第三,借由上面的观点,当你能认识到,不同的创作者写作同一个故事也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样子的时候,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说风格决定了作家。

假如我们承认“思想性”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极为重要,那么同时也需要承认如果我们把同一个具有“思想性”的素材交由不同水平的人物创作,其创作出的水平也必然是天差地别的。我们会将那些能够用“文学化”的手法展现出更好的“思想性”的作品称为“好作品”,而将那些创作水平较差、只是为了展现“思想性”的差作品评价为“一股说教味儿”、“假大空”等等。很明显,我们对于那些“说教味浓”的作品的差评,并不来自于其想宣传的“思想”差,而是其呈现的技法和水平差。
正因为如此,是以在文学史上,一个能够留名的作家,往往都是能够形成一定的甚至强烈的个人风格的人。他既需要具备足够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流畅的、艺术化的呈现,并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能够在创作中确立那些属于自己的、他人无法模仿或很难模仿的清晰的个人风格。正是这些,才让一个作家成为了在艺术上独立的人。

对此,纳博科夫则有一句名言——语言和风格才是一部作品的精华,伟大的思想只是空洞的废话。

话虽偏激,但意思是没错的。

所以,题主问看文学原著“除去学习文笔、创作风格,还有什么意义吗?”如果在这个角度上说,那的确没有意义——因为语言和风格就是文学本身,你不想看这个,那也就没必要看文学作品了。

同样的,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剧情只是最基础的框架,叙事角度、叙事方式、取景、剪辑节奏、配乐、色调……这些才是让电影真正成为一门艺术的东西。

而当我们说“XX电影是一部‘诺兰电影’、‘王家卫电影’”时候,我们在说的也是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剪辑节奏、色调等等是“诺兰式”的。至于故事,反倒是无所谓的——因为他并不能决定电影本身。

最后,如果觉得梗概就能把一个事讲清楚的话,那前段时间网上很流行一个把名著当八卦讲的游戏。你可以猜一猜下面这个故事梗概,讲的是哪本书:

我有个姨奶奶,是我奶奶的姨奶奶的孙女儿,还挺有钱的,有个养子还很有出息,老人家就跟着养子养老,这个养子就一个儿子,姨奶奶比亲孙子还疼,这个奶奶自己亲生只有一个女儿,很早嫁给了一个高考状元,可惜女儿早死,也只有一个女儿,就是我那个特别好看特别聪明的表姐,上次XX婚宴见过,奶奶舍不得接到接到自己身边跟孙子一起长大,结果两人好上了,非要在一起,那姨奶奶肯定愿意啊,两个人又没血缘又是自己最爱的娃,但是我跟你讲孙子他妈妈不愿意,觉得我那个表姐就是看着聪明身体不好,她非逼着自己儿子跟自己姐姐婆家的一个女孩子在一起。








你看的,是《红楼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