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鸡娃妈妈居多?
不鸡娃。但是从2018年到2022年间,在几个沪上知名的鸡娃群待过4年。话说作为苏省人,本来是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进入那个半开放、半封闭的小圈子的。但是,因为跟群里一位有影响力的孩子妈妈之前就认识,并且说话比较投机,她就跟群主商量把我拉进去了。
在差不多同一时间,我也加入了一个“不鸡娃”的群。所谓“不鸡娃的群”是指,群里的家长似乎都热衷于带孩子外出游玩,搞一搞探索、崇尚有机会就多陪伴孩子,没心没肺没有焦虑的那类。那个群本来是一个儿童科学兴趣机构官方建立的。但是后来机构开不下去了,群也没有解散。一群原来群里的家长就自由自在地在群里聊聊亲子教育什么的。
下面,我把沪上鸡娃的群称为“A”,不鸡娃的群称为“B”。鉴于我在长达3-4年的时间里,长期观摩群内家长的发言、组织的活动,也参与过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因此,我同时算是A跟B的深度用户。现在,我去除掉A和B两个群在日常交流上的重大差异,只谈一个小细节:
A(鸡娃群)有数次讨论为孩子寻找某类影音资源。其中有3次,我恰巧拥有或知道哪里有此类资源。就热心地在群里提出:我有这类资源,但并没有相应的版权。如果直接发在群里不太合适。如果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加我wx,我把链接无偿给大家。根据群主的要求,进群要修改nick name为“nick name+爸爸/妈妈”。那么,我的群内昵称就是“On the way-爸爸”。几个小时后,我查看手机时,发现已经有大概5位“孩子妈妈”加我微信,问我要链接。我倒腾了一下百度网盘,把链接提取出来,发给这几位孩子的妈妈。其中有三位妈妈,在我发送完链接一秒钟后,想提醒一句“其中有几个文件必须使用swf播放器才能正常浏览”时,发现我已经被对方删除好友。
我对这种非常雷厉风行的风格有些哭笑不得。就留了个心眼。在后来又有过2次类似的事情。一次是群里几位孩子妈妈想在网上寻找一本老的语法书(薄冰的?),而我有pdf版本。流程仍旧是加好友索要,完成后删人。另一次是一位家长为孩子的ppt简历中,导出至图文混排的wps格式时,总是有数张缺失而不得其解。我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但不起效。我说“你私发过来,我帮你改吧,1分钟而已”。解决完毕,也是被利索删人。
至于那个不鸡娃的B群,我记得群里最高时有210多人。从2017年至今,6年过去了,我已经与群里的至少20位家长成为了微信好友。其中,有孩子的爸爸,也有孩子的妈妈。我把其中一些孩子家长的“厉害的作为”讲给我老婆听,很多时候也把这些家长分享的经验,再分享给我老婆。其中,和一些家长还有了相互邮寄各自家乡特产之类的更为友好的互动。2023年2月,我因为工作牵涉了非常多的精力,想专注于某项目,“关闭”了朋友圈。但是,仍不时会看一看这20多位家长的朋友圈,为她们幸福、快乐的家庭生活点赞。
所以呢,要我说,不幸福的家庭女性,只能以发泄不满作为活着的理由。而这种发泄可能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出轨、冷战、鸡娃。同时,也对老公所处的性别——男性,具备了天生的防备。另一方面,幸福的家庭女性,全家都是快乐幸福的。幸福到不用通过孩子的成绩,证明自己是幸福的。
-20230407更新-
一些网友的评论被删除了。可能结论冒犯到了一些知友。我想说的是,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尤其是在学校的课业上,养成良好习惯,做好计划、执行与结果的反馈,这是完全ok的,也是我一直鼓励孩子追求的目标。这个情况不叫“鸡娃的家长”,只是父母和孩子的分内之事。“鸡娃的家长”是指这样一种情况:
几个月前,我在“今日头条”写了一个想法,是对某地孩子不堪重负,在机构里轻生的一个传闻的评论。在文章,我表达了自己“不鸡”的态度。一些家长是这样回复的:
好啊,那你家孩子大街扫垃圾吧。
有你后悔的时候。
不负责任的家长,男人就是靠不住。
那你家孩子就去职高呗。
这些回复,背后所传递出的是焦虑、幸灾乐祸。拥有这种心态的家长,才是我所谓的“鸡娃的家长”。
-20230408更新-
谢谢大家的回复。原来,大家的生活中也都遭遇过不少类似的事情。同时,我想说的是,“不鸡娃”不是“躺平”;“不鸡娃”也不是“有钱人家的专利”。知乎的氛围还挺好,“今日头条”在此类问题下,“二极管”的评论几乎是压倒性的。让孩子童年时快乐,少年时奔放,青年时进取,这难道这是不言自明的常识么?难道不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责任么?可是,学校与教育主官,对常识避而不谈,谈到责任茫然四顾。对课业的极致追求,在一些地区,一些家庭,堪比二战时的集中营。如此反人性的作为,还能被一些媒体奉为宣传奋斗进取的典型。只能说,这就是不知名的力量在破坏国家的根基,在吞噬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