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时只占据了魏都,曹爽和魏帝都在外祭祖,曹爽为什么不组织兵力反攻?

发布时间:
2023-08-24 12:35
阅读量:
14

题主说的一点没错。司马懿确实只占领了首都,而且兵力确实只有3000。如果双方火并的话司马懿这边的胜率最多只有四成。这是客观事实,不需要吹也不需要洗,因为没人比当事人更清楚局势,否则司马懿也没必要指洛水为誓了。

所以问题就在于:曹爽为什么不选择暴力抵抗呢?

原因有三点:

1.司马懿是正义的一方。

高平陵之变在当时人看来并不是篡夺基业的夺国之战,而是两个互相不对付的政敌之间的互撕,所以朝堂内外基本都是劝和与看热闹的态度,手握兵权的大将也大多持仓观望,大家都认为这场政变不过是魏国权力中枢的自我净化,并不会损害魏国国本。

在这个大前提下,相比于曹爽兄弟的无能,司马懿此时的形象更加优秀。他现在是硕果仅存的初代目遗臣,拥有完美的履历而且确实受到了曹爽的不公平对待。所以尽管曹爽有皇帝在手且兵力更多,但他没有得到舆论的普遍支持,这就让他对是否使用暴力产生了犹豫。

2.洛水为誓的屁太响。

这件事有多离谱大家都知道了。这相当于拜登召集所有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向全世界召开直播发布会,高调宣布只要普京下台就不会追究他的战争责任,然后转头就把普京卖到海牙去了。

有一说一,这件事真不能怪曹爽。

3.曹爽打赢也没收益。

事后复盘来看,曹爽显然对武力反抗信心不足。几千人进攻洛阳这样的大城想想都魔幻,曹爽一方再有优势也不可能速胜。而诏讨,发檄,连横,调兵又要花费大量时间,以至于就算曹爽最后能打赢,他恐怕也会因为严重失职而下台。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个尴尬的问题:

老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干掉了司马懿,最后到底图个啥呢?

所以综合来看,曹爽投降的决定未必是昏招。曹爽确实可以打赢司马懿,但打赢了没收益,打输了更没收益,寻求政治途径解决才是最冷静的做法。我们现代人用上帝视角去评价高平陵之变,当然会把它定义成一场“政变”,但在当时人看来这件事未必能有多严重。司马氏的诉求不过是“公平”而已,只要曹爽司马各让一步,魏国的明天仍然无限美丽。

从这个角度上说,曹爽的决定并非无法理解。他只是太倒霉遇到电信诈骗罢了。

以上。

END